李 敏
(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廠,天津300280)
低阻油層是一個產生于油田生產實踐的名詞,它形象地指出一種油層的特殊性——相對較低的電阻。常規油層的電阻率為高值、與相鄰的水層具有明顯區別,電阻率因此被認為是識別油層的關鍵參數。而低阻油層因為種種原因,與相鄰的水層電阻率差距不明顯。也正因如此,在油氣層評價過程中,容易漏過或者誤判該類油層。隨著近年來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不斷提高,必須有效動用剩余油氣資源才可形成產能接替,而低阻油層是目前一個現實的可動用領域。因此,如何有效識別低阻油層是目前油田開發工作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
港西油田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南部,為大港油田公司所管轄。構造位置處于黃驊坳陷歧口凹陷北大港構造帶西段,為港西凸起基礎上形成的披覆背斜。油田的主要油氣產層為新近系館陶組、明化鎮組。明化鎮組主要為曲流河相沉積,儲層類型主要為曲流河河道成因的砂巖。明化鎮組油藏總體埋深較淺,約1000m。該組油藏開采于20世紀60年代,至今50余年,總體具有含水率高、可采儲量采出程度高的特征,剩余油開發動用難度大。與常規油層相比,低阻油層開發利用較晚,還有很大潛力,但相應的研究較少,因此低阻油層的研究成為了該區開發地質攻關的重點內容。本文從港西油田明化鎮低阻油層的巖石學特征、孔滲特征、測井曲線特征入手,開展低阻油層特征及成因分析。
明化鎮組儲層類型主要為細砂巖、粉砂巖,其次為粗砂巖、含礫不等粒砂巖,膠結物以泥質為主,總體為孔隙膠結,由于年代較新、且埋深較淺,壓實作用程度、膠結作用程度均較低,生產中易出砂。其中低阻油層巖性總體較細,以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為主。平面上砂體多呈透鏡狀分布,分布范圍有限,厚度差異大,非均質性較強。據巖芯分析和巖屑錄井資料,該類油層油氣顯示以熒光—油跡為主。巖性和含油性具有一定相關性,砂巖厚度較大時、含油性較好,反之較差;泥質含量較少時、含油性較好,反之較差。
巖石礦物分析表明,低阻油層砂巖平均膠結物含量為31.6%,其中泥質膠結物占總膠結物含量比例的87.2%,鈣質含量占比約7.34%。泥質膠結物含量與埋深有關,自上而下泥質膠結物含量呈下降趨勢。泥質膠結物內部的粘土礦物分析表明,礦物類型有伊利石、高嶺石、綠泥石、伊蒙混層等,其中高嶺石呈分散狀充填在粒間孔隙中,伊利石呈“搭橋狀”在孔隙內中形成“伊利石橋”,伊蒙混層、蒙脫石、綠泥石則在顆粒表面呈薄膜吸附狀分布。統計分析表明,粘土礦物以伊蒙混層、高嶺石為主,伊蒙混層平均占比為73.8%,高嶺石平均占比為14.3%。伊蒙混層中,蒙脫石的混層平均占比為81.2%。較多粘土礦物的存在一方面堵塞了孔隙喉道、增加了比表面積、降低了滲透率;另一方面,亦容易形成束縛水,造成較高的束縛水飽和度。
巖石孔滲測試資料表明,明化鎮組砂巖儲層孔隙度介于8.6%~43.7%之間,平均孔隙度為32.8%;孔喉平均半徑7.83μm;滲透率變化范圍較大,總體介于(10~8000)×10-3μm2之間,平均滲透率約500×10-3μm2,儲層物性總體以高孔、高滲為主。與之不同的是,低阻油層物性相對較差,孔隙度一般小于30%、滲透率一般小于500×10-3μm2。
分析表明,低阻油層砂巖孔隙類型以原始粒間孔為主、次生粒間孔較少發育;喉道類型主要為片狀—彎片狀喉道、管束狀喉道。巖石物性有兩個特點,一是隨埋深的增大、物性總體變差;二是隨泥質含量的增加、物性總體變差。從砂巖滲透率與泥質含量關系分析中可見,隨著泥質含量的增加,滲透率值由高到低下降,且下降趨勢較明顯、下降幅度較大(圖1)。可見,滲透率受泥質含量的影響較大。

圖1 港西油田明化鎮組砂巖滲透率與泥質含量關系圖
一般情況下,測井解釋研究人員把油層、水層電阻率之比(電阻率增大系數)大于2~2.5倍以上的油層稱為常規油層;電阻率增大系數低于此界限值的油層稱為低電阻率油層,簡稱低阻油層。港西油田的開發實踐和地質研究表明,明化鎮組砂巖一般埋深較淺、巖性較細、地層水礦化度低,油水之間分異不如其他地區明顯;因此將常規油層的標準定義為電阻率增大系數大于2倍的油層,相應地,低阻油層的標準定義為電阻率增大系數小于2倍的油層。
測井曲線特征是儲層巖性、物性、含油性的綜合反映。而儲層測井綜合評價首先就是對巖性的識別,對于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的低阻油層儲層而言,自然電位通常表現為較為明顯的負異常,且隨著泥質含量的增加,自然電位負異常的幅度減小;但實踐表明明化鎮組也有很多儲層自然電位反映不明顯。自然伽馬通常情況下是指示泥質含量的曲線,但本區儲層受局部存在一定含量的放射性粘土礦物鈾(U),使其具有相應的自然伽馬高異常值。因此港西明化鎮組儲層巖性的識別,單一用自然電位、或自然伽馬均存在缺陷,須二者結合使用。同時,電阻率對于巖性變化也有較明顯的響應變化,一般而言,泥質成分為低電阻率,砂巖骨架為高電阻率,因此砂巖儲層隨泥質含量的增加,電阻率值變低,因此可結合電阻率值進行巖性的識別。
儲層綜合評價方面,主要是依據電阻率RT、聲波時差AC進行判斷(表1)。聲波時差可通俗理解為聲波在巖石中傳播時間的快慢,亦是聲波在巖石中傳播速度的倒數。在此原理下,聲波時差對于巖石疏松程度尤為敏感,因此成為巖石物性和巖石含氣性的關鍵評價指標,港西油田明化鎮組砂巖中的低阻油層聲波時差具有明顯的低值,為355~460。從測井地球物理角度來看,石油導電性差、電阻率高達109~1016,因此含油地層,電阻率會升高。前文提到,港西油田明化鎮組砂巖一般埋深較淺、地層水礦化度低,油層電阻率比其他地區要低一些,因此油層電阻率標準大于8Ω·m。

表1 港西油田明化鎮組儲層測井劃分標準
在參閱其他地區低阻油田研究基礎上,開展本區儲層低阻成因分析。地質學家通常將油層低阻的原因歸為巖石成分、孔隙特征、流體特征等“內因”和油層與鄰層分布關系、地層水礦化度、鉆井液性能因素等“外因”兩大類型。在大的區域沉積、成藏背景條件下,局部儲層水動力弱、油藏幅度較低、含油飽和度較低的部位也容易形成低阻油層。
港西油田明化鎮組油層低阻的“內因”有2種,一是巖性較細、泥質含量高,泥質成分即粘土礦物,較多的粘土礦物易形成較高束縛水,致使巖石導電性增強,進而導致油層低阻;具體表現為,測井曲線上表現為自然伽馬值較高,自然電位幅度相對于水層降低,電阻率介于常規油層與水層之間,電阻率增大系數小于2倍;這是本區產生低阻油層最主要原因之一。二是物性相對較差、孔隙結構復雜,物性較差意味著總體的含油性降低,從而導致油層低阻。
本區油層低阻的“外因”有3種,一是儲層較薄,對該層進行測井時,因為測井儀器垂向分辨率有限,測井數值受上下圍巖(泥巖或者水層)影響,導致油層電阻率測試值降低;考慮到曲流河沉積易形成較薄的儲層,儲層較薄的因素也是本區產生低阻油層最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在較低構造幅度區域,油藏高度低,容易形成油水同層,油層電阻率受水層影響,造成低阻;港西油田構造翼部有多套油氣水系統,沒有統一的油水界面,油水同層的局部發育是造成低阻的一個原因。三是鉆井的因素,部分井采用鹽水鉆井液,該鉆井液導電性較強,當其侵入油層時,導致油層電阻率測試值降低。
由此可見,低電阻油層的分布與巖石學、沉積環境等沉積要素有較大的關系。分析表明,港西油田明化鎮組為曲流河沉積,儲層以正旋回和復合旋回沉積為主,非均質性較強。明化鎮組低阻油層的分布與沉積旋回有關,在正旋回沉積的頂部、反旋回沉積的底部,由于砂巖單層厚度較薄、巖性變細、泥質含量相對增加、束縛水飽和度升高,容易形成低電阻油層。
綜合低阻油層巖石學特征、孔滲特征、測井曲線特征研究,明確了港西油田明化鎮組低阻油層的基本特征,研究取得了以下結果:
(1)本區明化鎮組低阻油層巖性總體較細,以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為主,泥質含量較高,粘土礦物以伊蒙混層、高嶺石為主。與常規油層相比,低阻油層物性相對較差,孔隙度一般小于30%、滲透率一般小于500×10-3μm2;隨埋深的增大、泥質含量的增加,物性總體變差。
(2)本區明化鎮組砂巖一般埋深較淺、巖性較細、地層水礦化度低,油水之間分異不如其他地區明顯;因此將低阻油層的標準定義為電阻率增大系數小于2倍的油層。
(3)本區明化鎮組油層低阻的成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巖性較細、泥質含量高、束縛水飽和度較高,致使巖石導電性增強,進而導致油層低阻;二是受曲流河沉積影響,局部儲層較薄,測井數值受上下圍巖(泥巖或者水層)影響,導致油層電阻率測試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