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堅持問題導向,多措并舉,穩中求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差異不斷縮小,區域發展呈現協調發展態勢,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富裕取得了很大進展。這些巨大成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也是帶有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的成就。
脫貧攻堅彪炳史冊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堅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進行減貧扶貧、扶貧開發、脫貧攻堅,整體擺脫絕對貧困,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步驟,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高度重視減貧扶貧,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在農村。2012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達9899萬人,主要分布在自然環境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交通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中西部山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明確要求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
為按期完成脫貧攻堅戰任務,黨中央制定了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創新扶貧機制,堅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建立全國建檔立卡信息系統,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讓發展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
經過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貧困人口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有了保障。根據國家農村貧困監測調查數據,2020年國家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年均增長11.6%,高于全國農村居民2.3個百分點。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縱觀2012年至2020年這8年時間,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大資金保障。由于有了自上而下的大力支持,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等一件又一件大事得以落實,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來越開闊。
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沒有哪一個政黨能堅決地、持之以恒地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脫貧攻堅戰才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才有了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奇跡。
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長期以來我國存在著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這些因素不僅制約了國家的長遠發展,而且影響到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上了大臺階,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相繼出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培育壯大鄉村產業,引導支持農民外出務工,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收入翻番目標提前實現。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021元,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各地各部門著力穩就業、促創業、興產業,農民收入逐季好轉,全年實際增長3.8%,收入達到17131元,較2015年增加5709元。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長較快,2020年達到12588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87%,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1.87個百分點,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實現小康目標。
收入結構更加優化。農民不僅務農能增收,外出打工、在鄉創業、盤活資源也成為增收的新亮點。從經營收入看,農產品增值空間不斷拓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家庭經營凈收入由2015年的4504元增加到2020年的6077元。從務工收入看,農民工數量穩步增加,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工資性收入2020年達到6974元。從財產性收入看,農村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帶動財產凈收入快速增長,2020年達到419元,比2015年增加66.3%,“十三五”期間年均名義增長10.7%,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從轉移性收入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村居民醫療、養老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轉移性收入占比明顯提高,2020年達到3661元,占比達到21.4%,比2015年提高3.3個百分點。
城鄉收入倍差逐步縮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任務。“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1.24個百分點,增速已連續11年跑贏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010年的2.99∶1縮小到2020年的2.56∶1。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快于城鎮居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9%,比城鎮居民快3.4個百分點;按上年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3.8%,比城鎮居民快2.6個百分點。
城鄉差距縮小也體現在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逐步完善上。近10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全國上下集中資源、強化保障、精準施策,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短板,鄉村振興取得積極進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至2020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東部和中西部城市近郊農村改廁基本完成,90%以上行政村建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近30%農戶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農村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大大縮小了城鄉差距,而且直接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人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普遍提升
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最終目的就是普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通過一系列惠民舉措,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對美好生活向往加快實現。
我國居民收入基本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過去幾年,我國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城鄉差距逐步縮小,2020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1;中等收入群體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20年的4億多人,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的國家。
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推動了我國消費規模持續擴大和消費結構的升級。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36.9%;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家電全面普及,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達36輛,這反映了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網上零售乘勢上升。旅游消費不斷升級,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僅“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內旅游人數累計超過249.8億人次,年均增長10.7%;出境旅游人數合計超過7.8億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8.3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收入7208.3億美元,年均增長4.5%。
“十三五”時期,我國加快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起覆蓋全民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住房保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過去幾年來,我國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不斷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202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0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50平方米。我國建成世界最大住房保障體系,截至2020年底,38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租賃補貼,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有效改善。大力發展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加快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著力改造提升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發展養老、托育、助餐等服務,切實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2019、2020年共安排中央補助資金1400多億元,支持各地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惠及居民約1043萬戶。
“十三五”時期,我國所有社會保障原定的發展目標已經完成,部分任務提前完成。總的來看,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成效顯著,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不斷完善與整合,社會保障的人數持續增加,社會保障的維度實現個體生命周期全覆蓋,社會保障待遇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治理現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沒有全面健康,就沒有全民共同富裕。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比世界平均預期壽命高近5歲。我國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20.1/10萬、8.1‰、10.7‰降至17.8/10萬、5.6‰、7.8‰,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總之,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努力,我國居民收入穩步提升,住房、教育、醫療及各項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居民健康指標居世界前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邁上歷史新臺階。這些成就的取得,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努力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