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is
有一種戰爭往往舉萬人之力,長途奔襲,耗時費力,死傷無數,在兵法中都被列為下下策,然而一旦成功,既能開疆拓土,又能彰顯實力,還特別具有成就感——這就是攻城戰。
在攻城戰中,向來都是防守方占優勢。防守方居高臨下、供給充足,往往會破釜沉舟,嚴防死守。相反,進攻方就艱難多了。要想攻破城門,必須依靠將領們強而有效的作戰部署,士兵們視死如歸的勇氣,還得有大后方充足的糧草供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損兵折將,折戟而歸。這樣說來,為什么還要攻城呢?理由很明確,戰利品太誘人了!
面對一座城,怎樣才能順利地將其攻下呢?戰術和裝備一樣也不能少。
要想打贏攻城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帶多少糧草。糧草的數量直接決定了作戰兵力和作戰時長。帶得太少,對作戰計劃要求高,必須速戰速決,一旦計劃趕不上變化,士兵們就只能餓著肚子撤退;帶得太多,后勤負擔太大,會拖累作戰進度,陷入持久苦戰。
估算了糧草、兵力和作戰時長,還得預設作戰方式。古代城池并非只有四面城墻,常有護城河圍繞,城墻上還會玩兒各種花樣,比如建有甕城、箭樓等。既然如此,考慮作戰方式時就得思考如何接近城墻,攻克各種難關沖入城去。當然,要想摧毀城池上的層層機關,攻城器械必不可少。
在攻城戰中,主動挑起戰爭的進攻方從來都不會藏著掖著搞突襲。藏也藏不住,因為調動千軍萬馬去攻城,那動靜肯定小不了。因此在古時候,城邦之間、國與國之間如果發動攻城戰,事先都會挑明,一來可以威懾對方,二來即便威懾失敗,下過戰書后再出兵,也算是君子了。這種做法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特別盛行。
當交戰在所難免,防守方便會關閉城門,集聚物資,全面進入備戰狀態;而進攻方在抵達目的地后,會選擇安全距離安營扎寨,生火做飯,然后伺機突擊—— 一場攻城戰就這樣打響了。
失策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了很多實用的作戰裝備。三國時期,諸葛亮贏了很多次戰役,可在陳倉之戰中,他低估了對手的耐力,仗還沒打完,軍糧就吃完了,只能先撤兵,失掉了攻破城池的良機。
攻城戰一旦打響,攻城器械也就紛紛登臺亮相。在中國的戰國時期,墨家子弟在攻城和守城方面具有專長,他們研制出了許多很厲害的攻城裝備,比如云梯、拋石機、攻城機等,甚至很多都傳至國外,影響了西方的攻城戰。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樣中外著名的攻城器械吧!
云梯
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常能看到攻城士兵抬著加長版的梯子,沖到城墻下,架起梯子往上爬。其實,真實的云梯遠沒有這么簡陋。戰國時期,云梯已經造得有點兒像消防車了,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子的頂部有鉤子,可以牢牢搭在城墻上。搭好的云梯可供士兵攀爬。士兵爬上城墻,翻進城內,打開城門,引外圍士兵攻入城池。
壕橋
為了跨越護城河,順利接近敵方城墻,將領們會借助壕橋。壕橋下面也裝有車輪,將它推至護城河邊,打開折疊的橋身,可以迅速形成一座臨時橋梁,供士兵們通過。壕橋由專門的士兵負責架設,他們屬于舟橋部隊。
投石機
投石機是一種專門用于遠程作戰的進攻武器,在攻城戰中特別常見。在投石機內放入巨石,投進敵方城墻和城內,輕則砸傷人員和設施,重則砸壞城墻上的建筑,摧毀防守方的兵力部署。自從火藥發明之后,投石機還會將炸藥包、毒氣彈等投入城內,殺傷力不容小覷。
沖車
沖車是一種底部有輪子,車身當中有根大木柱的器械。在撞上城門或城墻后,木柱會來回擺動,撞擊目標。這種巨大的撞擊力可以砸開堅實的城門或石墻,在密不透風的城墻上打開一個豁口。在作戰中,沖車上會覆蓋著濕潤的獸皮,防止它被城墻上射下來的火箭燒毀;它的周圍也會簇擁著保衛沖車的士兵。
飛樓
飛樓,也叫攻城塔,是一種大型攻城器械,裝有多個巨輪,有城墻那么高。飛樓分為數層,每層可容納數十名士兵,層與層之間有樓梯連接。在飛樓的頂端有類似吊橋的東西。當飛樓接近城墻時,放下吊橋,士兵們可以通過吊橋直接跑上城墻。
竹飛梯
竹飛梯是一種簡單到有點簡陋的玩意兒,主體就是一根又長又粗的大竹竿,竹竿兩側有腳鐙子,有點兒類似雜技表演“上刀山”時使用的表演架子。這種裝備雖然簡單,但簡單有簡單的好處,比如可以快速在戰場上造出并投入使用。
趙小天摘自《兒童故事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