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楊世艷 何兵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2-5042-2660
摘? 要:通過分析探討地方醫藥高校發展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指出人才建設最大的問題在于一味引進人才而忽略了對人才的充分利用。特別是對績效排名靠后的“老弱殘兵”,均無可用之法。該文提出設置一種技術專攻型的人才利用模式,將高校絕大部分人的潛力和優勢挖掘利用到極致。主要是通過不拘一格降人才,將“老弱殘兵”實行人才分流,培養成各種實驗模塊和儀器設備的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為其設置技術轉化、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類崗位,專門從事技術轉化、外包研發、外包檢測、技術創收、技術服務、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工作。其在不影響高校教學和基礎研究主體的同時,不但可實現技術人才、科研資源、科研成果、科研經費的最大化利用,為高校帶來層出不窮的新藥產出、技術轉化和獲獎成果,源源不斷地帶來大量額外的經濟創收,還可以進一步快速提升地方高校科研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徹底將被邊緣化難以利用的庸才打造成高校快速發展建設的支柱,充分實現人才強校戰略。
關鍵詞:地方高校? ?發展建設? ?人才利用? ?實驗技術人員
中圖分類號:C96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6(b)-0189-06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Uti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and Their Solutions
ZHANG Yan1? ?YANG Shiyan2? ?HE Bing3
(1.Dept. of Operatio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2. Dept. of Ultrasonic Imaging, the Affili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3.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 Province, 64600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loc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biggest problem of talent construction lies in blindly introducing talents and ignoring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talents. In particular, there is no available method for the "old, weak and disabled soldiers" whose performance ranking is lower.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et up a technology specialized talent utilization mode to tap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of most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mainly to train the "old, weak and disabled soldiers" into technical specialized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alents of various experimental modules and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by reducing talents regardless of style. Set up posts for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technical service and technical training, specializing i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outsourcing R&D, outsourcing testing, technology income generation, technical service, technical guidance, technical training, etc.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and bas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can not only max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technical tal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bring endless new drug output,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and award-winning achievement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tinuously bring a large number of additional economic income, it can also further rapid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school running level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letely build marginalized and difficult to use mediocre talents into the pillar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ully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alent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alent utilization; Experimental technicians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2016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從中央到地方全面發力,加快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為人才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強調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兩屆大會均強調人才的兩個關鍵,一是聚,二是用。然而地方高校在人才利用上普遍犯了常識性的錯誤,一味引進人才,而忽略了人才特別是常規人才的充分利用[3-5]。從“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可看出,兵不一定都是精兵,關鍵是要會用,特別是多種兵種的靈活配合,以及那些常規下無法利用的“老弱殘兵”充分利用起來[6]。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地方高校尖端人才少有,但普通人才一大堆。普通人才任由其各自為政那么依然還是普通人才,但若聯合起來就可以頂個諸葛亮。可見,最頂級的人才利用機制并非一定要有尖端人才不可,人才的團結聯合和協調配合才至關重要,多個普通人才的聚合體并不比單個尖端人才要差[7]。近年來,國內高校紛紛開展人才強校戰略[8],特別是地方高校大量引進博士人才,然而其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高校發展建設依然沒有實現突飛猛進和質的飛躍,其最關鍵的在于各級各類人才均沒有最大化地利用起來。如何才能充分挖掘高校各級各類技術人才的潛力、激發其潛能、利用其優勢,已成為高校快速發展建設的關鍵問題。
1? 地方高校科研和教學發展中的常見幾個問題
1.1 人才流失重
為什么國內絕大部分地方高校都留不住也培養不出頂尖的學術人才?關鍵在于絕大部分地方高校均缺乏一流的科研環境和氛圍。何為一流的科研環境和氛圍,整個高校形成一個科研共同體,共同體里面所有平臺互通有無,各種科研資源應有盡有,免費共享,自由使用。共同體的終極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和經費快速打造一系列一流的科研體系平臺,快速創建一流的科研環境和氛圍,快速提升科研資源利用率、快速提升科研實驗效率,快速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快速提升科研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等。沒有一流的科研環境,再尖端的人才也會磨滅成庸才,沒有一流的科研環境,又如何培養和留住頂尖的學術人才?國內高校這幾年陸陸續續均投入非常龐大的建設經費,然而平臺無限的分散獨立、無限的重復建設、無限的盲目跟風……最終導致絕大部分地方高校近幾年投入龐大的建設經費,依然打造不出一流的科研環境。
1.2 技術轉化少
為什么國內醫藥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均無法走出“高投入低產出”的困境[9]?關鍵在于國內高校科研導向只重基礎不求應用。隨著十九大的召開以及《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出臺,國內高校越來越看重技術轉化,目前全國前后只有71所高校獲得教育部認證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0-11]。絕大部分醫藥高校,包括部分一流高校,比藥廠企業、科研院所等研發單位擁有更多、更全、更系統、更專業的博士團隊和研發技術人才,擁有更多高新精尖的科研資源和儀器設備,擁有更多各種類別的研究成果,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更遠超藥廠企業,然而其新藥產出和技術轉化卻遠遠不及藥廠企業和科研院所[12],獲獎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如此高的投入和如此低的產出最關鍵的在于絕大部分高校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已成為一種病態,太過注重SCI卻忽略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反而讓高校科研發展陷入SCI泥潭和誤區,這在地方高校表現的尤為明顯。絕大部分高校空有大量的技術人才、科研資源、科研經費、科研成果,卻空守寶山而不能自用。我們一直提“不忘初衷,牢記使命”,卻把醫藥科研的初衷和終極目的——造福人類丟得一干二凈。靠幾篇反復重復、大量灌水的SCI是否能造福人類?十九大曾指出,基礎研究不是孤立的,基礎研究后面要跟上應用。注重基礎研究的同時,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部分地方高校把希望寄托于尖端技術人才,以為大量引進尖端技術人才就能帶來大量技術轉化。然而在現行績效政策下,大家都急功近利,均把科研重心放在SCI,幾乎無人愿意去做工作量大、耗時長、見效慢的新藥開發類技術轉化工作。尖端人才的確能為地方高校帶來SCI的一定優勢,但帶不來大量的新藥類尖端技術轉化。
1.3 辦學水平低
為什么地方高校不管如何投入,辦學水平始終無法實現質的飛躍?關鍵是衡量辦學水平最直觀的因素在于學生的科研能力,然而絕大部分高校沒有開展大面積、大范圍、系統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科研技能培訓。絕大部分學生科研綜合素質和科研綜合能力(科研動手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科研業務能力、科研協作能力)均平淡無奇,沒有任何競爭力。靠尖端技術人才能否改觀?尖端技術人才有幾人愿意親自參與科研規培?有幾人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科研規培?尖端技術人才依然帶不來辦學水平質的飛躍。
1.4 科研效率低
為什么地方高校大量研究生實驗效率低、實驗周期長、消耗經費多、科研成本高[13]?同一實驗占用更多的儀器機時和科研資源,反復重做,千辛萬苦往往也得不到滿意的結果,關鍵在于傳統科研學習模式速度太慢、效率太低。由于術業有專攻,任何導師均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地方高校導師更是參差不齊,絕大部分實驗模塊和儀器設備均缺乏專業人員進行隨時和及時的技術指導。以至于絕大部分教師或研究生在涉及非自身學科專業方向的科研實驗或儀器操作時,磕磕碰碰、彎路不斷、反復重做。往往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儀器調試、方法學摸索和結果分析上,而且還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結果,甚至犯了一些明顯低級錯誤還茫然不知。不但走了很多彎路,更會浪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浪費占用更多的科研資源,浪費更多的科研經費。而且在部分高校共享儀器卻又無專人指導培訓,儀器的損壞率將無限增加,維修經費無限加大。從而導致地方高校科研實驗效率總體偏低。靠大量引進尖端技術人才能否改觀?尖端人才可以親自指導自己的研究生,但有幾人愿意隨時為別人的研究生提供及時的技術指導?即使引進大量博士,地方高校科研效率依然做不到大面積大范圍整體提升,科研綜合實力也就無法實現快速跨越式發展。
1.5 社會服務少
為什么國內高校,哪怕是地方高校均比很多外包檢測服務公司擁有更多的科研儀器設備和技術人才等資源,卻很難為社會各界提供系統大量的外包研發和檢測服務[14]?最關鍵在于外包創收是個系統的體系,需要眾多人力、物力配合協調支持。并不是有幾臺儀器設備,有個把會操作的人即可。平臺分散、儀器分散,各自為政,相互獨立,這種格局就決定結局,傳統私有團隊平臺注定無法組建一站式的外包研發服務體系,也就無法提供大量系統的一站式外包研發檢測服務。另外,高校團隊平臺的主要任務是發表SCI,在此基礎上絕大部分科研人員均被SCI綁架,無法抽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外包研發和檢測服務上。私有團隊平臺的局限性就決定了其難以打開創收門路,空有大量科研資源,特別是大型儀器設備,卻寧愿其長期閑置也無法提供大量、系統、一站式的外包研發檢測,其外包無法做大,也不敢做大,更沒有精力做大。每個私有團隊平臺外包服務項目少,服務范圍小、服務對象窄,經濟創收少。團隊平臺兼職的外包注定小打小鬧,創收往往連運行維修經費都不夠,其只能怡情,難以養家。而且私有團隊平臺的儀器設備管理混亂,絕大部分創收進入私人腰包,無法為高校或平臺緊缺的發展建設經費帶來半點積累。即使大量引進尖端技術人才,其結果依然無法改變。
1.6 儀器利用低
為什么地方高校好不容易購買了數百萬的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卻大多長期閑置,利用率非常低[15-16]?最關鍵的在于地方高校的大型精密貴重儀器幾乎均采用博士管理制。博士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SCI,其提供的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外包檢測非常有限,特別是像Q-TOF之類涉及后續的解譜分析,地方高校很多人不會解譜,博士又不愿意提供大量解譜工作,這類儀器校內即使共享,做了等于白做。校內無法充分利用,又無法開展大量外包檢測,也就決定了地方高校很多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淪為少數博士的私人儀器,其利用率極低。部分大型儀器相關項目完成后,長期擱置不用,缺乏定期維護,不到5年就報廢。
1.7 人才難利用
為什么部分地方高校無節制地進人,最終卻達不到預想的效果。最關鍵的在于部分地方高校缺乏有效的用人機制,特別是忽視對現有人才的充分利用。如:部分地方高校寧愿招聘引進剛本科畢業的護士去管理各種醫學高精科研儀器,卻擱置不用那些對儀器非常熟練的老職工,擁有豐富經驗的老職工在部分地方高校已成為“擺設”。這些高校寧愿大力培養專業不對口的護士去管理醫學科研儀器,也要放棄培養了數十年的、擁有豐富經驗的老職工,地方高校不懂最大化利用現有人才的優勢,這是地方高校用人的悲哀。地方高校用人格局太小,就比如儀器管理不單單是管理,更重要的是儀器的日常維護、常規維修、使用培訓和技術指導等,這些都是專業不對口的護士欠缺的。而儀器資源又是科研的基石,儀器管理體制不完善帶來的后果將是非常嚴重的。引進人才盲目、無節制,對現有人才又無有效的最大化利用機制,這種不匹配的用人機制已成為地方高校用人體制最大的問題。
1.8 績效矛盾深
為什么國內高校普遍以績效改革提高人才利用率、提高所有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17],然而積極性沒提高多少,績效矛盾卻逐漸加大,人才利用率也越來越低?關鍵在于高校績效按排名定收入,即使所有人都拼命工作,即使所有人都非常優秀,績效只要有排名就有先后。以原始績效為平均數,根據平均數原理,有多少人高于自己的原始績效,就有更多的人低于自己的原始績效,拆東墻補西墻的核心模式就決定了不管如何改革、不管如何分配,至少有一半的人拿不完原始績效。拼命工作,也努力了,但依然拿不完原始績效,積極性也就提不高,績效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地方高校隨著博士的大量引進,不同起點、不同平臺、不同團隊、不同專業的人員用相同的績效標準評價,只能帶來矛盾的無限增加。
可見,尖端技術人才的大量引進,能在基礎研究領域和SCI戰場為地方高校帶來無以倫比的優勢。但科研綜合實力、辦學水平、一流學科、技術轉化、技術服務等均是系統的體系,單純靠尖端技術人才帶不來大量的技術轉化,帶不來辦學水平的快速提升,帶不來科研綜合實力的整體跨越式發展,更帶不來一流學科。絕大部分地方高校,近幾年引進了大量的尖端技術人才,然而缺乏相應的人才最大化利用體系,絕大部分人才無法歸位,高校的發展建設依然無法實現快速跨越式發展。
2? 地方高校如何利用人才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地方高校要想實現快速跨越式發展,最關鍵的是快速提高科研綜合實力、快速提高辦學水平、快速創建一流學科。
快速提升科研綜合實力的關鍵在于大范圍提升科研實驗效率,快速提升SCI數量,獲取更多深層次的交叉創新,進一步提升SCI質量,進而獲取大量尖端技術轉化和大量獲獎成果。
快速提升辦學水平的關鍵在于開展大量不同深度層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模塊科研實驗、不同儀器操作的系統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科研技能培訓,快速、大面積、大范圍提升學生的科研綜合素質和科研綜合能力。
快速創建一流學科的關鍵在于辦學水平和科研綜合實力的跨越式提升,基礎研究的“攀天梯”,技術轉化的“接地氣”,還有社會服務的大量拓展,特別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資源和科研技術,提供大量外包研發檢測,服務地方經濟和建設。
3? 地方高校需要哪些技術人才
除尖端技術人才之外,地方高校還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才能實現快速跨越式發展?
高校非常緊缺一類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專門從事新藥臨床前研究類技術轉化工作,能將高校絕大部分科研成果轉化利用起來,實現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
高校非常緊缺一類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專門從事各種實驗模塊、儀器設備的系統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科研技能培訓,以及教師和學生實驗過程中隨時和及時的技術指導。能快速提高科研實驗效率,快速提高科研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
高校非常緊缺一類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專門從事外包研發檢測技術服務類工作,特別是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由專人維護、使用,出具檢測分析結果,能將高校的各種閑置的科研資源和科研技術充分利用起來,轉化為直接的經濟價值。
4? 解決措施
高校的快速發展建設,取決于體制機制。“體制機制順,則人才聚、事業興;體制機制不順,人才的作用則難以發揮,集聚的人才也會流失。”
地方高校要想加快自己的發展建設速度,那么就應完善人才利用機制,實現人盡其才。特別是形成梯隊,合理搭配,開拓不同戰場。尖端前沿基礎研究是引進博士等尖端人才的主要戰場,應創建一流的科研環境,讓其去沖SCI的數量和質量。然而單純的SCI帶不來高校的快速發展,高校還需要大量的技術轉化、技術服務、技術外包、技術創收、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若每個尖端人才均想占盡利益,要做尖端前沿基礎研究,要做應用開發研究,要做外包研發檢測,要為名要為利,還要從政當官。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一心多用下,結果沒一樣做得好、做得精。故此人才分流就顯得尤為重要。
絕大部分高校對績效排名靠后的人員均沒有任何有效的利用措施,若實行人才分流,將績效排名靠后,同時又具有豐富經驗熟練技術的人員充分利用起來,充分挖掘其潛力,激發其潛能,利用其優勢,進一步培養形成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隊伍,為其設置技術轉化和技術服務類崗位,即可專門從事技術轉化[18]、技術服務、技術外包、技術創收、技術指導、技術培訓類工作,打造各種不同的科研和服務體系。
只要地方高校有大量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開展大面積、大范圍、不同深度層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模塊科研實驗、不同儀器操作的系統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科研技能培訓,即可快速大面積提升學生的科研綜合素質和科研綜合能力,進而快速提升辦學水平。
只要地方高校有大量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在開展科研規培的同時,隨時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及時、可靠、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資源打造多位一體科研工作站[12],創建一流的科研環境[19],即可快速提升所有人,特別是尖端技術人才的科研實驗效率,快速提升SCI的數量。不同學科專業的技術人才還可以組建靈活的大型多學科專業交叉創新團隊,獲取更多深層次的交叉創新,即可進一步提升SCI的質量。另外,由于創建了多位一體科研工作站,也就創建的新藥篩選、研發、轉化和服務體系、技術轉化體系、轉化醫學體系,配合大量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開展大量技術轉化工作,精品新藥即可層出不窮,技術轉化和獲獎成果也越聚越多,進而快速提升科研綜合實力。
由于創建了多位一體科研工作站,也就創建了一站式的外包研發體系,只要有大量技術專攻型實驗技術人才配合,即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資源和科研技術,為社會各界提供大量外包研發檢測,服務地方經濟和建設。辦學水平和科研綜合實力的跨越式提升,基礎研究的“攀天梯”,技術轉化的接地氣,還有社會服務的大量拓展,地方高校創建一流學科不再是夢想。
5? 討論
人才利用機制分三級,一級為“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型”,即使有再優秀的人才,沒有優秀的利用機制,絕大部分人才均難以利用。部分地方高校發展毫無章法、反復折騰、朝令夕改,所有職工累死累活、怨聲載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結果還是沒有折騰出高校或院系的快速發展。二級為“非精兵而不敢戰型”,其只敢啟用尖端人才,大部分普通人才無法充分利用。部分地方高校期望所有職工全部替換為博士、長江學者、院士等尖端人才,否則根本不敢提發展。黨中央反復強調“發展以人為本”“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而這類地方高校卻忽視黨中央指導,甚至背道而馳,最終依然沒有帶來高校或院系的全面發展。三級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型”,這種機制下所有人才均實現最大化的利用。部分地方高校尖端人才不夠多不要緊,多個普通人才充分聯合起來就是尖端人才。每一個職工,不管是不是尖端人才,都應為其設置合適的崗位,將其潛力和優勢挖掘利用到極致,點燃所有人的工作激情。同時將自身的各種科研資源、科研成果、科研經費等均實現最大化利用,充分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充分實現黨中央的“發展以人為本”“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這類高校最終才會迎來快速跨越式發展。可見,最尖端的用人機制在于將每一個職工實現最大化的利用,特別是將那些在常規下難以利用的人才打造成高校快速發展建設的支柱。
參考文獻
[1] 賴澤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山人才新高地[J].中國人才,2020(8):44-45.
[2] 張園亮.關于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的探討與思考.經濟技術協作信息[J],2020(31):22.
[3] 孫大偉.引進人才不能“一引了之”[J].小康,2020(26):6.
[4] 馮志東,黃黎明.地方高校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廣西教育,2020(3):87-89.
[5] 葛艷霞,李鵬卓.地方高校高層次人才引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6):139-140.
[6] 余錦紅.校長用人之道的原則[J].麗水學院學報,1995(1):37.
[7] 丘慧慧.華為如何用人[J].中國市場,2009(46):69.
[8] 曹藝凡,童鋒.略論高校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J].高教論壇,2020(10):40-43.
[9] 楊云川.從一個統計年度看成果產出及分析——以地方高校為例[J].云南科技管理,2009,22(5):38-39.
[10] 教育部科技司關于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結果公示的函[EB/OL].[2020-11-28].http://www.moe.gov.cn/s78/A16/tongzhi/201902/t20190212_369103.html.
[11] 教育部科技司關于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結果的公示[EB/OL].[2020-11-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5/A16/202008/t20200804_476609.html.
[12] 何兵,楊世艷.醫藥高校新藥快速高效高質研發體系的構建[J].中國新藥雜志,2020(3):246-253.
[13] 陸根書,劉蕾.不同地區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效率比較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6,4(2):55-59.
[14] 王旭東.地方高校通過社會服務提高辦學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15(3):56-58.
[15] 韓冰.地方高校如何提高大型貴重精密儀器設備的利用率[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28-29.
[16] 吳愛群,朱偉偉,蔣麗娟.地方高校大型儀器設備管理問題探析[J].高教論壇,2020(5):68-69.
[17] 薛巖.地方高校績效考核方式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3.
[18] 劉濤,楊玉潔.技術轉移人才培養規劃與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20,17(19):239-240.
[19] 仝娜,陳景衡,丁曉芳,等.醫學高等院校二級科研共享平臺建設與探索[J].科技資訊,2020,18(32):1-4.
基金項目:2019年瀘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ZRK-74)。
作者簡介:張燕(1990—),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手術護理。
通信作者:何兵(1990—),女,本科,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藥質量標準,E-mail:lyhb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