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學科,涉及到的知識較多.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電磁感應是一項重要內容,作為電磁學中的一個重大發現,顯示電、磁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教師需給予格外關注,對電磁感應的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幫助學生學習好這一部分內容.
關鍵詞:高中物理;電磁感應;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7-0066-02
收稿日期:2021-06-25
作者簡介:王輝(1987.2-),男,河北省張家口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電磁感應現象就是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現象,屬于高中物理知識體系中的關鍵構成部分,不僅理論知識較多,還搭配有不少實驗,目的是通過實驗將抽象的電磁感應原理概括出來.高中物理教師應堅持理論與實驗有機結合的教學原則,通過一系列教學舉措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讓他們深入探索電磁感應的奧秘,使其深化認知電磁感應知識.
一、做好新課導入工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高中物理電磁感應教學中,由于該部分知識內容相對抽象,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存在,不過很多學生都不易理解,這就導致他們學習興趣一般.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在電磁感應教學中,首要任務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做好導入工作,盡可能利用一些有趣或生活中的電磁感應現象,由此揭示新課主題,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讓他們表現的更為積極.
在進行“磁場 磁感線”教學時,教師談話導入:我國古代對磁最早的應用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磁知識的運用?在學生討論的同時,課件中同步展示司南、指南針、磁懸浮列車、喇叭和螺絲刀等圖片,使其意識到磁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并帶領他們回憶磁性、磁體、磁極、磁化、消磁、磁性材料及磁體間的相互作用等知識.接著,教師設疑:電現象和磁現象間的相似是偶然的嗎?那些磁化現象又說明什么?電現象和磁現象存在某種聯系嗎?順利引出本節課的知識,指導學生進行奧斯特實驗,他們發現通電時小磁針會發生偏移,斷電時小磁針轉回到指南北的方向,使其得出結論:通電直導線周圍存在磁場.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列舉磁現象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讓學生初步了解磁現象,利用常見的生活現象導入新課,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使其對新課充滿無限期待與渴望.
二、注重基礎知識講授,幫助學生扎實根基
物理是一門十分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的科目,高中生雖然經歷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但是了解的電場知識有限,他們在學習電磁感應知識時仍困難重重.在高中電磁感應教學中,因為知識難度較大,要想幫助學生全面掌握該部分知識很難一蹴而就,教師需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帶領他們“細嚼慢咽”,使其更加容易消化,從而扎實根基.
例如,在開展“電磁振蕩”教學時,教師先播放天宮一號發射的畫面,講述:天宮一號飛入太空以后,人們是如何知道它到達預定地點的?學生知道是無線電波,指出:無線電廣播、電視、人造衛星、導彈、宇宙飛船等,傳遞信息時都要用到電磁波,那么電磁波是什么?怎樣產生的?有什么性質?怎樣傳遞信號?使其發現與個人認知存在沖突,由此揭示新課主題.接著,教師通過實驗演示搭配電腦模擬的方式呈現LC振蕩電路,簡單介紹這一裝置,及電流表與電壓表的作用,然后操作實驗,要求學生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指針變化情況,使他們歸納出三個現象,得出結論:當電容器充電后能夠產生周期性變化的電流.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高度重視有關電磁振蕩的基礎性知識講授,幫助學生牢固記憶與深刻掌握,讓他們認識LC回路產生電磁振蕩的現象,了解LC回路工作電流、電量變化的規律.
三、發揮問題導向功效,激活學生物理思維
電磁感應知識對于高中生來說較為陌生,他們在課堂上往往表現的不夠活躍,再加上學習任務繁重和較大的升學壓力,思維也顯得較為僵硬,不利于電磁感應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對此,高中物理教師在具體的電磁感應教學中,應極力發揮出問題導向的功效,根據課本知識巧妙設置一系列問題,啟發學生有針對性的思考、交流與討論,激活他們的物理思維.
以“磁感應強度”教學為例,教師先演示實驗:用不同磁鐵吸引起同一重物,讓學生感受到磁場有強弱之分;然后演示實驗:磁場中小磁針位置不同、指向不同,使其意識到磁場是有方向的,提出問題:如何描述磁場的強弱與方向?他們知道是磁感線.接著,教師繼續提問:如何用磁感線描述磁場的強弱和方向?學生討論后知用疏密程度描述磁場強弱,用切線方向描述磁場方向,即小磁針靜止時北極的指向描述方向,追問:電場除用電場線描述外,還可用哪個量來描述?組織他們分析后得知既然電場的強弱和方向可用電場強度來描述,那么類似磁場的強弱和方向也可用一個物理量來描述,使其得出這個量就是磁感應強度.
如此,教師充分發揮出問題導向的功效,通過層層設問激活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其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且同學間的思維發生碰撞與交流,讓他們用類比的方法學會知識遷移.
四、開放實驗教學課堂,學生親身參與實踐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大力倡導開放式課堂的設計,打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其提供親身參與實踐的機會,訓練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高中物理電磁感應教學中,實驗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需設置開放式的實驗課堂,指導學生動手設計、操作與完成實驗,輔助他們高效理解理論知識,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實施“電磁感應現象及應用”教學時,教師設疑:磁場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么?鼓勵學生提出猜想,嘗試設計實驗驗證,指導他們在小組內操作:直導線在磁場中導體不動、向上、向下運動,或向左、向右運動,使其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概括導體棒的運動情況及表針的擺動情況,從而發現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電路中就有電流產生.之后,學生操作實驗:條形磁鐵插入(撥出)螺線管,同樣觀察現象與概括結果,使其得出無論是導體運動,還是磁場運動,只要導體和磁場之間發生切割磁感線的相對運動,閉合電流中就有電流產生,隨后他們繼續通過實驗探究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構建開放式的實驗課堂,引導學生圍繞磁場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提出猜想,設計、操作以及完成實驗,使其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
五、設計電磁感應練習,鍛煉學生解題能力
在高中電磁感應教學過程中,當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以后,教師需及時安排課后練習,通過做練習題的方式不僅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夠幫助他們查漏補缺,使其有針對的改正或加強學習.所以,高中物理教師講授完電磁感應中某一章節的知識以后,可以圍繞重點、難點、疑點設計習題訓練,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促使他們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
在“電磁波譜”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以下練習題:下列各組電磁波,按波長由長到短的正確排列是(? ).
A.γ射線、紅外線、紫外線、可見光
B.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γ射線
C.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γ射線
D.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γ射線
在電磁波譜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各種電磁波有明顯的頻率和波長區域界限
B.γ射線的頻率一定大于X射線的頻率
C.X射線的波長有可能等于紫外線波長
D.可見光波長一定比無線電波的短
波長為50 m~100 m的無線電波適宜通過電離層的反射向遠處傳播,這些無線電波的頻率范圍是多大?若傳到相隔1500 km的遠處至少需要多長時間?等.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講授完教材中的內容之后,科學設計一系列練習題,以檢測學生對電磁波譜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情況,使其發現自身的不足,提升他們的解題水平.
在高中物理電磁感應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認真研究該部分知識的特色,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規劃與方案,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帶領他們學習理論知識、操作實驗與習題訓練,使其輕松掌握電磁感應知識.
參考文獻:
[1]史生發.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03):23-24.
[2]付旭.基于核心素養的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49(06):63-64.
[3]饒華東,鄭惠娟.加深知識理解 提升審題能力——高中物理電磁感應易錯題剖析[J].教學考試,2020(40):20-23.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