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很早就背誦過。但同學們知道這里提到的“佳節”是什么節日嗎?對,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其實,我們不看詩歌題目標記的具體日期,應該也可以猜出這首詩描寫的是重陽節。因為這首詩里提到了重陽節的兩大習俗,一是“登高處”,二是“插茱萸”。
那么,為什么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叫作重陽節呢?這一天為什么又要登高、佩戴茱萸呢?九月初九,是兩個“九”同時出現,所以就叫“重九”。中國古代儒家陰陽觀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而關于登高和佩戴茱萸的習俗,則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一書中曾有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這個故事是說,東漢時,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小伙子跟隨仙長費長房游歷學藝多年。有一天,仙長對桓景說:“農歷九月九日,你的家鄉會有災難發生。你應該趕緊回去,讓父老鄉親每個人都做好紅色的口袋,里面裝上茱萸,系在胳膊上,登到高山之上,喝菊花酒,這個災難就可以消除。”桓景聽后回到家鄉,九月九日一早就帶領父老鄉親按照仙長的安排全部登上了高山。等到晚上他們回到村子的時候,發現雞犬牛羊都染上了瘟疫,暴病而死。桓景解除了家鄉的災難,回到仙長長房那里。長房聽桓景講了來龍去脈后,說:“以后這些事情可以讓你的家人代勞了。”所以,人們九月九日都登高飲菊花酒,婦女佩戴茱萸制作的香囊的習俗就從此開始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重陽節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含義。因為“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祀先祖,推行敬老愛老的活動。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年人不僅養育了我們,他們也是智慧的象征。比如,在《張良下邳拾履》這個故事里,黃石老人就充滿了智慧,而張良的行為也充分體現了敬老愛老這一美德,我們一起看看吧!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這篇小古文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簡單翻譯一下。張良閑暇的時候,在下邳橋上溜達,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你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讓張良給他穿上鞋,然后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一直注視著老人的背影。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后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遵命。”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又來到這里。老人已先來,他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后到,為什么呢?”老人離去,并說:“五天以后早早前來會面。”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他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么?”老人離開時說:“五天后再早點兒來。”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這樣才對嘛。”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你就會發跡。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這位老人便消失了。天明時,張良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這個故事中的張良,后來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如此杰出的人物,在其年輕的時候,能夠壓下自己的火氣,為一位陌生的老人拾鞋、穿鞋,可以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也體現了他敬老愛老的美德。同時,黃石老人也是由此判斷出張良是一位心性很好的年輕人,所以才愿意把《太公兵法》傳授給他。其實,愛老、敬老體現的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才是做人的根本。《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君子,就要敬老、愛老,以此為根本。
尊敬長輩,孝敬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現在,我們賦予重陽節新的含義,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要將敬老、愛老這一優良美德傳承下去,讓老年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的社會更幸福、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