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紹平
標準與質量是緊密聯系和有機統一的,標準是質量管理的基礎,標準化可以引領產品質量的發展,而產品質量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標準化水平的提高。分析研究中國棉花標準化發展歷程,對棉花質量的提高有著引領和指導作用,同時對棉花標準化進程有著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現行棉花國家標準有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1]、GB 1103.2—2012 《棉花 第2部分:皮輥加工細絨棉》[2]、GB 1103.3—2005《棉花 天然彩色細絨棉》[3]和GB 19635—2005 《棉花 長絨棉》[4]。本文經過對比分析,總結了棉花國家標準之間本應一致的內容存在的差異,通過分析探討推進我國棉花標準化發展進程,從而引領棉花產業國際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政務院十分重視棉花分級的標準化工作。1950年11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批準發布《全國棉花檢驗會議關于檢驗技術的決定》,1951年3月發布《棉花檢驗規程》,規定了棉花分級標準包括類別、品級、長度、水分等技術指標。隨著國家棉花生產和紡織工業的發展,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商業部、輕工業部、農林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GB 1103—1972《棉花(細絨棉)》[5],自1972年9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標志著我國棉花分級規定,由業務性的工作制度(規程、辦法、規定等),上升為技術法規性的國家標準。受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該標準化的顯著特點是主要采用感官檢驗,簡單、快捷,對當時我國棉花生產、收購、加工、流通和使用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棉花生產的不斷發展,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壓錠改造,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國家經貿委、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GB 1103—1999《棉花 細絨棉》[6],于1999年9月1日實施。標準引入了公定重量,體現了棉花質量檢驗的貿易公平,馬克隆值指標的引入,使標準增加了定量檢驗的物理性能指標,實現了從感官檢驗向儀器化檢驗的突破。
2003年9月,依據國務院《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棉花標準既要適用于感官檢驗,又要適用于儀器化檢驗;既要符合我國國情實際可行,又能體現儀器化檢驗作為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的方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 1103—2007《棉花 細絨棉》[7],于2007年9月1日實施。標準適應了國家質量檢驗體制改革的需要。
為了落實2010年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指出“要抓緊出臺全面采用儀器化質量指標體系的國家棉花質量標準”的會議精神,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發布了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GB 1103.2—2012 《棉花 第2部分:皮輥加工細絨棉》,于2013年9月1日實施。標準在保持GB 1103—2007《棉花 細絨棉》中行之有效的檢驗方法和內容外,將棉花標準分成鋸齒加工細絨棉和皮輥加工細絨棉兩個部分。鋸齒棉部分廢除棉花品級指標,采用棉花顏色級分級和軋工質量分檔;皮輥棉部分仍然維持品級指標體系。形成一個適應棉花流通需要,有利于深化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促進棉花產業發展的標準。
20世紀50年代后期,新疆培育長絨棉成功后,我國長絨棉產業逐步得到發展。1960年紡織工業部、農墾部、商業部聯合發布了《長絨棉暫行品級標準》。
1989年新疆發布了自治區地方標準DB/6500B 32014—1989《長絨棉》[8],并制作了品級實物標準。通過10多年的實施,該標準為長絨棉的品質提高,增加棉農的經濟收入,促進我國長絨棉產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 19635—2005《棉花 長絨棉》,于2005年8月1日實施。長絨棉國家標準的實施,保證了長絨棉質量,促進了我國長絨棉產業的發展,同時作為指導長絨棉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儲備以及使用的重要技術依據。
1996年新疆引進美國彩色細絨棉品種進行試種,1998年獲得成功。2000年新疆發布了自治區地方標準DB65/590—2000《天然彩色細絨棉》[9],該地方標準的實施,為推動新疆天然彩色細絨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 1103.3—2005《棉花 天然彩色細絨棉》,于2005年8月1日實施。天然彩色細絨棉國家標準的實施,保證了天然彩色細絨棉質量,促進了我國天然彩色細絨棉產業的發展,同時作為指導天然彩色細絨棉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儲備以及使用的重要技術依據[10]。
現行細絨棉國家標準有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GB 1103.2—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輥加工細絨棉》;現行天然彩色細絨棉國家標準GB 1103.3—2005《棉花 天然彩色細絨棉》;現行長絨棉國家標準GB 19635—2005《棉花 長絨棉》。以上棉花國家標準的指標設置和質量要求見表1。

表1 現行棉花國家標準指標設置和質量要求
對這些項目指標設置和質量要求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指數以及危害性雜物等指標的質量要求上,GB 1103.3—2005和GB 19635—2005均沒有提出質量要求或者質量要求的內容與GB 1103.1—2012以及GB 1103.2—2012存在差異。棉花短纖維含量、棉結等兩項指標作為棉花的重要指標,越來越受到棉花加工、貿易,尤其是紡織使用環節的重視。棉花標準改革的方向,是研究將棉花短纖維含量和棉結兩項指標引入棉花國家標準中。
加強棉花國家標準之間內容的一致性,體現棉花各項指標質量設置要求,研究在棉花國家標準中引入棉花短纖維含量以及棉結等棉花重要指標,是我國棉花國家標準改革發展的方向。
分析總結棉花國家標準之間指標設置和質量要求的目的,旨在促進國家棉花產業的標準化工作。產品標準是產品生產的依據,是評定產品質量的準則,產品標準的先進性,必將引領產品質量的發展,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
棉花標準涉及農業、加工業、流通紡織業和質量監督管理等各個行業,棉花標準化工作既要充分體現國家質檢體制改革的國家宏觀政策,也要促進棉花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
現行棉花國家標準自發布實施至今最短已經8年,最長的已經15年之久。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國涉棉企業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要求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檔次、質量、科技含量和市場占有率。棉花產業的發展方向正在由過去的分散化、家庭化和手工化,轉向集約化、機械化和標準化。我國棉花標準國際化進程亟待加快推進,適應棉花產業的發展,促進棉花產業的發展。
棉花國家標準的發展與棉花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按照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棉花國家標準化工作將朝著有利于棉花品質改良與棉花種植結構調整,有利于加強棉花質量監督與規范棉花市場秩序,有利于推進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與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棉花資源,有利于提高棉花質量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推動棉花產業向著持續健康發展的方向開展[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