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倪玉婷
8月5日,學生用纖維制品“質量溯源”試點工作研討會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召開,來自市場監管、教育系統、生產企業及供應商代表,共同為提升學生服產品質量,開展“質量溯源”獻計獻策。據了解,這是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推動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系列內容之一。
今年4月,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印發《關于開展推動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通知》,在全國開展“推動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本刊采訪了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監測四處負責人,他從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背景、所取得成效、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關鍵環節等幾方面做了詳細解讀。
監測四處: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是為了落實市場監管總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百項實踐活動”的安排部署,結合纖維質量監測工作與學生服產業發展實際,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工作成果,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將學生及家長的“急難愁盼”轉化為促進學生服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
此次實踐活動主題是“以質量促民需,以安全保民生,推動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目標是幫助學生服企業增強質量管理意識與質量檢測能力,保障及促進學生服質量安全與質量提升,提高學生服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學生服行業高質量發展。
監測四處:活動開展以來,各地都開展了問題需求調研,根據調研結果開展針對性服務。
一是各參與單位和學生服企業均進行了對接和溝通,建立了聯系溝通渠道,及時捕捉與解決企業反映的有關質量管理、檢驗檢測與標準研究方面的技術問題。針對一些共性的疑難問題,邀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和標準宣貫,為企業答疑解惑,得到了企業的歡迎和認可。
二是引導企業暢所欲言,詳細了解企業在生產管理、質量提升、效益提高方面的困難,傾聽了企業對纖維質量監測工作、宣傳培訓工作的需求和建議,形成了需求清單,并將此作為細化實施方案、完善幫扶措施的依據,提高了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幫助企業建立完善質量管理體系,評估企業當前的管理制度與機制,尋找在現有基礎上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切入點與結合點。建議企業加強原輔料登記和入廠檢驗,提高自身檢測能力,有利于規范產品質量標注、問題產品質量溯源、減少質量風險,提高了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促進了學生服質量穩步提高。
四是加強同教育部門、標準管理部門的溝通協作。向教育部門進行學生服質量安全方面的科普宣傳講座,提高了教育部門對學生服質量的認知水平,共同營造齊抓共管促發展的良好工作氛圍。收集企業對現有學生服標準的意見建議,向標準管理部門發聲,鼓勵企業參與標準的制修訂,進一步完善學生服質量標準體系。
五是馬鞍山市積極推動學生服“質量溯源”試點。利用互聯網平臺,為每一批學生服創建一個“二維碼身份證”,讓學生及家長方便讀取自己購買的學生服檢測報告,得到了學校、學生及家長的認可。探索構建了學生服質量溯源的途徑,為建立學生服等纖維制品質量追溯體系奠定基礎。
下一步需要針對部分企業需求,對實踐活動擴大服務對象提供技術服務,將今年的學生服質量監測行動與企業參與學校采購校服的招投標以及“雙送檢”結合起來,減輕企業檢驗成本負擔,幫助企業提質增效。
監測四處:一是政策扶持。學生服生產企業遍布全國各地,企業規模、產品質量整體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與經濟欠發達地區比,經濟發達地區企業規模大、質量基礎好、品牌意識強、銷售渠道廣、產品質量水平高。過去學生服產品多是一個地域自給自足,供應商較為固定,企業競爭壓力較小,但現在隨著電商、物流的飛速發展,企業跨地域銷售較為普遍,市場競爭加劇,本地小微企業生存壓力變大。學生服企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企業發展的周期、階段不同,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也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扶持企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完善服務保障,促進學生服企業降本提質增效。

二是監管制度。學生服管理工作涉及環節多、主體多,需要多部門配合。2015年四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確立了“雙送檢”制度,在保障學生服質量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同時也帶來“重復檢驗”“增加企業檢驗成本”等問題。有關部門應回應企業關切,共同研究現有的“雙送檢”工作給企業帶來的成本負擔問題,創新工作模式,尋求既能充分保障學生服質量安全,又能實實在在減輕生產企業檢驗負擔的替代方案。同時,市場監管部門要繼續完善學生服質量監管制度體系,綜合利用執法檢查、監督抽查、質量監測、信用監管、缺陷產品召回等多種監管手段,嚴把生產端、市場端、消費端“三道關口”,聯合教育部門強化學生服質量安全全環節、全鏈條、全流程監管,保障學生服質量安全。
三是標準引領。有關學生服的標準數量多,標準之間協調性不強,不方便各相關方使用。2015年,有關部門推出了推薦性標準GB/T 31888。經過近幾年的推動,GB/T 31888的執行率逐年提高。但在實際應用中,GB/T 31888有很多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地方,尤其是個別指標設置上,與學生服產品越來越多應用新型功能性面料、高端面料的趨勢不適應。要加快標準制修訂,堅持標準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標準與質量提升相結合,充分發揮標準在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上的引領作用。
四是生產管理。學生服質量與生產企業進貨面輔料質量直接相關,涉及學生服質量安全的化學指標大多取決于面料,生產企業的打版、裁剪、縫制、后整理等工作對化學指標影響甚微。生產企業要增強質量主體責任意識,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嚴格執行原輔材料進貨驗收制度和原輔材料臺賬制度,在采購原輔材料時要嚴格把關,完善規范臺賬信息,通過索證、自檢或送檢等方式,確保投入生產的原輔材料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嚴格執行出廠檢驗制度,完整、準確標注產品標識。加強品牌建設,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高售后服務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監測四處:根據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近3年對2928批學生服質量監測情況來看,學生服質量安全基本能夠得到保障。涉及學生服安全的化學指標平均不合格率為3%,主要不合格指標為pH值、耐汗漬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等,其中,由于GB/T 31888對耐汗漬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等要求較高,因此不合格批次較多。
涉及學生服安全的物理指標重視程度還需加強,繩帶的平均不合格率為2.49%,且不合格率呈上升態勢。繩帶過長容易造成纏絆、勾住、摔倒、勒傷等機械安全性危害,嚴重的可導致局部性組織纏繞缺血或窒息等危險。多年來,由于我國在兒童服裝繩帶安全上認識不足,以致出口歐美市場的兒童服裝被召回的案例屢見不鮮。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GB 31701《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對繩帶要求作出了詳細的規范,但在2020年的學生服質量監測專項行動中該指標不合格率仍達3.42%。
除了安全指標方面,學生服在服用性能的理化指標上不合格率為11.78%,主要不合格指標為纖維含量、耐光色牢度、接縫強力等,這些指標的不合格都能造成學生服易損、易破、易脫色,影響學生服穿著的耐用性、舒適性。
對學生服產品質量提升的建議:一是監管部門要積極探索學生服監管長效機制,整合監管資源,前移監管關口,延伸監管觸角,擴大監管范圍,聯合教育部門等形成學生服市場監管合力,對生產加工、銷售、招標投標、消費進行全流程監管。
二是充分發揮監管部門檢驗技術及標準優勢,深入企業、學校開展幫扶活動。科學運用質量監測、監督抽查和專項執法檢查等數據,幫助企業分析質量薄弱點,有針對性地加強標準宣貫,指導企業落實原輔材料、成品出廠檢驗制度,優化質量管理,促進企業發展走上提質增速的快車道。
三是繼續完善學生服標準體系,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協調性,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指導企業積極開展標準研究、制定工作,鼓勵企業根據需要自主制定、實施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學生服團體標準或企業標準,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以高質量標準引領學生服產品提質升級。
四是加強學生服質量安全宣傳工作。通過多方渠道,對企業、學校、學生及家長進行學生服質量安全標準、專業知識、典型案例方面的宣傳和警示,提高教育部門及消費者的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及責任意識,使得依法生產、依規采購、安全使用成為學生服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關鍵。執法監管部門應及時向社會公布學生服企業生產質量狀況,信息披露充分做到公開、透明,形成全社會人人監督的良好氛圍,促進社會監督倒逼企業提升質量水平。
監測四處: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參與機構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建立聯系溝通渠道,調研企業需求,并結合纖維質量監測職能,通過幫助企業完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法律法規宣貫和標準培訓、培養質檢技術人員、開展品牌維權行動、提供技術服務、減免檢測費用等方式,著力為企業辦實事,得到了企業的歡迎和認可。調研結果顯示,企業普遍希望在質量管理、人才培訓、檢測技術指導等方面獲得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