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中國航海博物館收藏了上海大達輪步公司碼頭平面圖(見圖1)。該圖呈規整的正方形,暗黃色紙質,以鉛筆、紅筆繪制、毛筆題識,構圖簡潔明了。這是近代民營航運企業上海大達輪步公司在十六鋪購地建設大達碼頭時,近代中國民資船舶修造廠——求新機器輪船制造廠為其繪制的平面規劃圖。該圖不僅承載了以上海大達輪步公司為代表的近代中國民營內河航運企業的發展歷史,而且反映了二十世紀初近代航運背景下上海十六鋪碼頭的變遷圖景。
1 近代航運背景下的十六鋪碼頭
清代,伴隨沙船航運業發展,上海港的重心集中在南市十六鋪一帶。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為防御太平天國進攻,清朝官員采用聯防聯保制度,將上海城廂內外的商號劃分為頭鋪至二十七鋪(因有的鋪未能設立,實際上劃分為16個鋪),共同承擔這一帶的治安公事。其中,十六鋪地處上海縣城大東門外,西至城壕(今中華路、人民路),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與二十三鋪相連,是規模最大的一個“鋪”。沙船航運帶動了這一區域商貿繁榮。在大東門以南,遍布豆米、土布、竹木、醬園糟坊、食糖、腌臘、五金等眾多行業店鋪,南來北往的商客云集,行業會館林立。嘉道年間,匯集十六鋪碼頭一帶的沙船多達3 500余艘。其時帆檣遮天,舳艫相接,上海因而被稱為“沙船之鄉”。
1843年開埠以后,外輪進入上海。上海港由南市十六鋪一帶向黃浦江下游延伸至吳淞口,伴隨對外貿易的發展,上海港的重心轉移到外灘以北。這一時期,十六鋪仍是上海航運貿易的重要區域,國內客貨運航線多集中于此。其間20余座碼頭由北向南分布,鱗次櫛比,其中包括會館碼頭、老太平碼頭、楊家渡碼頭、鹽碼頭、寶泰碼頭、萬裕碼頭、永盛碼頭等(見圖2)。這些碼頭,有的歸各商號與行業使用,比如:萬裕碼頭屬于萬裕醬園所有,鹽碼頭專門裝卸臘肉、腌貨等;有的是公共碼頭,比如清朝官員上下岸專用的大碼頭。與外灘一帶以經營洋貨貿易商行為主形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六鋪以傳統特產、南貨商行取勝,其商業繁盛不相伯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十六鋪”是老縣城上海港的代名詞,成為上海傳統航運貿易的象征。
19世紀60年代,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對傳統沙船航運業造成了劇烈沖擊,也催生了上海碼頭業的迅速發展。當時,外灘一帶已是洋行林立,碼頭建造只能向黃浦江南北兩翼和浦東發展。這時,十六鋪成為中外輪船航運企業船舶停泊、貨物裝卸的重要區域。在美商旗昌洋行經理金能亨看來,在各口岸選擇靠近華人商業區的地段,購買江邊場地以供輪船業務使用是旗昌洋行與英國航運企業展開競爭的地理優勢,對于發展在華航運事業至關重要。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在十六鋪建造輪船碼頭,包括金利源、金方東、金永盛等三處碼頭,這也是旗昌洋行在上海建立得最早的輪船碼頭。
在外國航運勢力搶灘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江海航運權喪失于外人之手。為挽回民族航運權,1873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官督商辦的民族輪船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成立后,先后開辟了近代民族航運的近海航線、長江航線以及國際航線,與外資航運企業展開了激烈競爭。其中一件重要的事件是:1877年,輪船招商局收購了旗昌洋行公司(見圖3),包括該公司在十六鋪碼頭的產業,從而將十六鋪金利源、金方東、金永盛、金益盛碼頭合并,統稱為金利源碼頭,成為輪船招商局的南棧,主要用于停泊長江線及近海寧波線班輪。
圖3 油畫《招商局收購美商旗昌輪船公司》
(中國航海博物館藏)
如果說招商局輪船公司是清末官方背景下民族航運企業崛起的標志,那么19世紀末,張謇在十六鋪創辦的上海大達輪步公司則是民營輪船公司的先聲。
2 大達輪步公司:近代民營輪船航運公司的代表
甲午戰敗后,清政府與日本在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等內河港口城市對外開埠通商。此后,憑借“利益均沾”的最惠國特權,除日本外,英、美、法等各國船只也都被準許進入中國內河,專營中國內河航線的外資輪船公司相繼成立。繼沿海、長江之后,外國航運勢力深入了中國的內河內港,中國的內河航運幾乎被外人壟斷。此時,在國內輿論的巨大壓力下,清政府才不得不逐漸解除此前對民營華商輪船行駛內河的禁令。在外資航運尚未到達的區域,中國各地的小輪公司開始興辦,為大型民營輪船航運公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大達輪步公司是在這一背景下而出現的大型民營輪船航運公司,由近代民族實業家張謇創辦。張謇(見圖4),字季直,江蘇南通人,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面對晚清中國積弱積貧的現實困境,張謇主張實業救國。19世紀末,他在家鄉南通創辦了大生紗廠以及其他實業,堪稱我國發展民族工商業的先驅。早期大生紗廠租船行駛于南通與上海之間。為抵制洋商侵奪航權,同時為解決紗廠的原料、機器和產品的運輸,張謇立志創建以通州為樞紐的水上交通運輸業,大達輪步公司就是該水上交通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
圖4 張謇像
1900年,張謇獲得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批準大生紗廠自辦輪運案”。1903年,張謇與沙元炳籌資白銀12萬兩成立“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兼營輪船客貨,主要行駛于南通附近的內河,后來增購輪船,航線逐漸向蘇北泰州、如皋、海門等地擴展。此后,由于1904年在通州創建了天生港大達輪步公司,自籌資金在天生港建造“通源”“通靖”兩個躉船碼頭,成為聯系南通和蘇北其他地區的港口。在前期創建“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天生港大達輪步公司”的基礎上,張謇亦著手在上海創辦輪船航運公司。
經過多方運作,張謇于1905年在上海與滬紳李厚裕聯合創辦上海大達輪步公司,共計規銀50萬兩,“公舉候補京劉錦藻為總辦,另舉經理兩人,專司其事”,并在滬劃定地段開辦工程。上海大達輪步公司在十六鋪老太平碼頭附近購地建筑碼頭,設置鋼質躉船,經營碼頭、倉庫業務,成為上海早期由民族資本家建立經營的碼頭。
3 大達輪步公司對十六鋪航運版圖的影響
從館藏的這幅平面圖可見,當時上海大達輪步公司的碼頭用地位于南市馬路東面,緊沿黃浦江南岸,呈南北走向,北至十六鋪外橋,毗鄰法租界捕房,南至關橋,其范圍囊括了原十六鋪的關碼頭、大碼頭、鹽碼頭以及永裕碼頭。據圖中文字說明,可見當時大達輪步公司碼頭尚處于規劃期,“擬設新碼頭六只,每一只長二百尺,闊三十尺”,意味著碼頭岸線共計長約一千二百尺,大約400米;“每只(碼頭)有橋二頂,每一頂四十尺長,十四尺闊。”可知大達輪步公司碼頭共建12頂橋,每頂橋面寬闊,約4.6米,以便于輪船貨物裝卸后的駁運。此外,大達輪步碼頭整體規劃“擬筑新木填界線”,即以木填浜,碼頭向水域延伸出5米左右。整體上,大達輪步公司的碼頭規模較大,成為近代十六鋪港區實力雄厚的民營航運公司代表。據1909年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的《上海指南》卷六“交通”之“輪船碼頭表”載(見圖5),當時除了大達輪步公司之外,還有英商祥茂公司、祥安碼頭、瑞昌碼頭、保定碼頭的所在地均為“十六鋪大達碼頭”。后續成立的民營航運企業 ,諸如由虞洽卿牽頭創立的寧紹公司、三北輪船公司在創建之初,由于無碼頭岸線可用,都曾經向大達輪步公司租用過碼頭岸線。
創辦之初,大達輪步公司是以紗廠的資金租用大生輪船公司的“大生”輪,開通上海至南通的內河航線,后續又增加了“大新”“大安”“大和”“大濟”“大寧”等輪,并開通滬揚航班,首創民族航運公司開辟上海與蘇北地區的水上交通航線。除貨運之外,大達輪步公司更為突出的航運功能是客運功能。早在大達輪步公司創辦之前,英商祥茂公司也亦開通了上海至海門的航路。從1909年《上海指南》所刊上海大港間船價表、上海八江口間船價表可見,大達輪步公司與祥茂公司的船價非常接近(見圖6、 圖7)。雙方展開了激烈競爭,最后,大達輪步公司后擊敗了祥茂洋行,并收購了該公司的客貨輪。1920年代,上海大達輪步公司的資本增加到30萬兩,1927年改稱大達輪船公司,其經營范圍在輪運之外,拓至碼頭倉庫與房地產,統一管理天生港大達躉步公司及通靖碼頭等。伴隨獲利豐厚,規模擴大,上海大達輪步成為民國時期民族輪船業資本中的翹楚!
上海大達輪步公司在十六鋪購地建筑碼頭,對于近代十六鋪碼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近代輪船航運業興起之前,十六鋪沿岸碼頭多為民船停泊區,碼頭或歸各商號與行業使用,或為公共碼頭,其主要功能是貨物裝卸。19世紀60年代后,美國旗昌商行在金利源碼頭開辟客運航線,為十六鋪擁有近代輪船客運航線之始。如前文所述,大達輪步公司更為突出的航運功能是客運功能。19世紀末,大達輪步公司在十六鋪建造碼頭后,開辟上海與蘇北地區的水上客運交通航線,進一步增強了十六鋪碼頭的客運功能,促進了十六鋪由之前貨運為主向以客運為主的航運變遷。同時,由于大達輪步公司在十六鋪沿岸建造碼頭,形成了獨立的客運線路,促使原來的民用碼頭不得不向南遷移,形成了后來南市沿浦碼頭的基本格局,從某種意義上再塑了近代十六鋪港區的航運版圖(見圖8)。
圖8 1918年黃浦江兩岸碼頭分布圖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編,傅林祥. 浪奔浪涌黃浦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2019.
[2] (美)劉廣京著,曹鐵珊等譯. 英美航運實力在華的競爭(1862-1874)[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3] 彭德清.中國航海史(近代航海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4] 聶寶璋,朱蔭貴. 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第二輯.下)[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 熊月之. 稀見上海史志資料叢書4. [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
[6] 劉憲文. 近代上海十六鋪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