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榮
繼國家層面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要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簡稱“雙減”)后,北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體的“雙減”措施,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
(8月20日 《北京日報》)
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長期受到各方詬病。越來越重的書包、奔波趕場的培訓,壓得孩子和家長喘不過氣來。針對這一病灶,從中央到地方?jīng)]少出政策,而如今“雙減”出臺,統(tǒng)籌校內(nèi)和校外對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做出全面部署,更進一步戳到了癥結、抓住了根本。就拿北京的一攬子舉措來說,在校內(nèi),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引導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校外,出臺6項舉措深化培訓機構治理,有力祛除資本炒作的虛火。減負與治亂齊抓,校內(nèi)與校外共管,標本兼治、長短結合,體現(xiàn)出對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的系統(tǒng)思考。
中國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視的就是教育。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個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樸素期待。但這份對教育的“重視”,這些年卻大有被綁架、被異化之勢,一個典型表現(xiàn),就是“補習+報班”喧賓奪主,“課堂不學、課外補課”“校內(nèi)減負、校外增負”等問題十分嚴重。放眼望去,遍地開花的培訓班補習班大大加劇著教育焦慮,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亂象。而隨著“雞娃”之風蔓延,在“不給孩子報班就對不起孩子”的強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養(yǎng)娃儼然成為“投入無上限”的軍備競賽。
教育領域被濃重的焦慮裹挾,攪得各方苦不堪言。可許多花錢堆出來的所謂教育,其實是一種無效負擔。久而久之,在“焦慮-報班-更焦慮”的螺旋中,家庭和社會資源被嚴重錯配乃至虛耗,不僅家長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場的畸形膨脹,也滋生出魚龍混雜、無序競爭等問題,“退費難”“卷錢跑路”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亂象頻仍、焦慮蔓延,到了必須整治的時候。從此番“雙減”政策的具體指向看,一大關鍵就是對校內(nèi)校外的角色與責任進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穩(wěn)定社會預期,給廣大家長吃了一顆定心丸。明確具體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徑,雷厲風行的執(zhí)行力度,讓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國家堅定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負的決心,有助于引導家長從被迫“雞娃”的賽道上走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做實“雙減”,不僅是給孩子書包“減重”,給家庭支出“減壓”,更是一次對高度焦慮的社會心理的必要校正。
“雙減”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眾多利益群體,破解沉疴也非一日之功。相關政策出臺后,市場反應不一,有些培訓機構表面上偃旗息鼓,卻暗自換上馬甲、化整為零、轉入地下,這種現(xiàn)象值得警惕,需要查處和處罰及時跟進。而更為根本的,還是切實提高校內(nèi)教學質量,大力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不斷完善課后服務保障,免除家長的后顧之憂。學校、社會、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體育人格局,才能確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將孩子和家長都從教育焦慮的鎖鏈中解放出來,讓減負不再“雷聲大雨點小”,應當有所作為,也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