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昱鑫

摘 要:南寧新會書院是南寧市迄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會館建筑。建筑整體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莊重古雅,每進屋頂皆鋪有碧綠琉璃瓦,脊飾彩塑,各梁、柱等建筑構件上的花鳥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廳堂中高高懸掛著巨幅匾額,是目前南寧市最能體現出嶺南建筑藝術特色的一處古建筑。從南寧新會書院建筑的“勢”“韻”“意”三個方面詳細描述了南寧新會書院所具有的嶺南傳統建筑之美以及該建筑與書法、音樂和詩詞藝術之間的共通性。
關鍵詞:南寧新會書院;嶺南傳統建筑;建筑美;藝術共通性
藝術的綜合性是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他的《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就是對藝術的綜合發展最好的證明。
建筑本就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國傳統建筑當中是包含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它的營造與構建無不體現出了重整體、重體悟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思維方式,尤其還十分注重與其他藝術門類如書法、音樂等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中國的傳統建筑是一個繁復而又大型,并且以靜態為主的綜合性藝術系統,嶺南傳統建筑亦然。其中有聽覺上的音樂、戲曲等,有視覺上的書法、繪畫等,也有觀念上的詩、詞等,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這些藝術門類互為表里、相互滲透,給人以情感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
南寧新會書院位于南寧市解放路42號。建筑坐東向西南,面對邕江,現存三進二廊,占地約750平方米,是南寧市迄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會館建筑。建筑整體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莊重古雅,每進屋頂皆有碧綠琉璃瓦,脊飾彩塑,各梁、柱等建筑構件上的花鳥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廳堂中高高懸掛著巨幅匾額,是目前南寧市最能體現出嶺南建筑藝術特色的一處古建筑。南寧新會書院這座典型的嶺南傳統建筑綜合了書法、音樂、繪畫和詩詞等藝術形式,給人以綜合藝術美的享受。
一、南寧新會書院建筑的“勢”
“勢”是氣勢,是力度。“勢”是書法藝術的審美追求,同時也是建筑藝術的審美追求。在對“勢”的表現的追求上,建筑藝術和書法藝術有著共通性。
書法藝術作為一種精神性藝術,在中國具有獨特的傳統以及悠久的歷史。“勢”作為書法美學的理論范疇,展現出了書法藝術中動態空間之美。正如唐初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所說的:“由一筆而至全字,彼此顧盼,不失位置。由一字而至全篇,其氣勢能管束到底也。”這說明在書法之中,從一點一橫到一個個的字都是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這種關聯不僅在于單個字之間的間架結構,還在于字與字之間的位置的組合、排布上,且在橫、豎筆畫的起筆、收筆之時都要著力表現出書法重力、重勢的藝術效果,這種空間美也正是建筑藝術所要表達的。另外,書法與建筑一樣也是一種線的藝術,它十分講究章法和結構,在這個本質上書法就具有與建筑的藝術共通性。同時,書法藝術還與建筑藝術一樣非常講究對稱、均衡、節奏、比例、層次和呼應等形式美,這就很能顯示出空間藝術美的共通法則。宗白華說“一筆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棟梁椽柱,有間架結構”,很好地說明了書法與建筑之間的共有特點。
南寧新會書院建筑就像一個書法字一樣有“勢”(圖1)。那筆直修長的檐柱、高大飽滿的梁架、平直寬廣的屋頂等就是組成文字的橫、豎筆畫,具有向上、向外的“勢”,筆直而有力道。該建筑無論從平面布局上看還是從空間布局上看都是對稱而均衡的,大殿和天井搭配虛實結合,立面上三個大殿層層增高,更顯得層次分明,節奏鮮明,且內部結構互為呼應。這橫平、豎直之間的力度,正是與書法藝術共同追求的“勢”之美。正應了那句“‘美就是勢,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氣的節奏”。
二、南寧新會書院建筑的“韻”
建筑保持著持久的形式和結構,能從視覺上給人以精神的觀照,而音樂,則以它迅速消逝的聲音通過聽覺引起人靈魂的共鳴。雖然這兩種藝術形式看起來是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在西方,文學家歌德、哲學家謝林、音樂大師貝多芬等人都曾將建筑比作凝固的音樂,這種比喻早已是人們對二者的審美共識。中國的建筑自然也具有濃郁的音樂之美。建筑藝術與音樂藝術的共通性體現在,建筑具有如音樂一般的節奏和韻律,以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韻”。對于建筑空間的“韻”,我們大體可以把它分為建筑外部空間之“韻”以及內部空間之“韻”。建筑表達其“韻”,也就是表達節奏與韻律的方式,是使用了獨特的藝術語言的,比如用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構造來展現它的韻律,用門、窗和柱子的式樣與排布來體現它的節奏感。
南寧新會書院的外部空間是四周圍合的,而且呈長方形,色調清淡,規整嚴謹。但是立面上,三個大殿節節高升,恰似曲調高昂,加上屋頂那幾抹艷麗的色彩,似在漸次高升的清調之中加入的一些婉轉華麗的節拍。至于內部空間,開敞通透,殿堂、天井、廊道環環相扣,節奏緊湊而又疏密有致,置身其中,眼前一根根纖麗的柱子、高懸的質樸梁架,就像一個個清雅的小調,伴隨通透開敞的空間——輕緩靈透的基調,緩緩地從眼里變成音樂流到心中。總的來說,新會書院所具有的是一種清新而又雅致、既不過分華麗也不簡單平淡的“韻”味。
三、南寧新會書院建筑的“意”
“意”指的是意境,雖然各類藝術形式在對意境的表達方式以及構成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意境仍然是中國各門類藝術從古至今一致的美學追求。正如中國近代美學家王國維提出的詩詞優劣的評判標準在于意境的有無與高低,建筑也是這樣。
建筑藝術追求意境,詩詞藝術亦追求意境,二者對意境的共同追求使它們有了根本上的共通性。從古至今,《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許多佳作名篇的廣泛傳頌,不僅提高了建筑的知名度還揭示了建筑的內涵和意境。用詩詞文字來描繪建筑,起到了烘托建筑之“意”的重要作用。
以詩詞為建筑空間題名、題對、題聯是詩詞等文學藝術最常被用來豐富和擴展建筑之“意”的表現手法,用來拓寬和烘托建筑意境。在嶺南傳統建筑中,楹聯和匾額的運用是最常見的裝飾手法之一,也是烘托建筑意境、寄托人們意志和愿望的直接方式。
南寧新會書院所用的楹聯和匾額不僅表達了當時它的使用者的祈望、對故鄉的思念,也呈現出整個建筑的別樣意境,如圖2所示。書院的正門兩邊掛著“新沾雨露”“會際風云”的對聯,這副對聯不僅點出了這座建筑的主人是廣東新會人氏,而且通過這副對聯仿佛看到數百年前的新會商人乘風破浪來到南寧從事商務活動的如虹氣勢。中廳的屏門正面之上懸掛著“紫氣東來”的大匾額,這塊匾額正對大門,表達人們對吉祥的祈望。“紫氣東來”匾額的左右上方橫梁上分別懸掛有“千古流芳”和“日昇月恒”匾,將建筑的歷史感一下提升了起來,使書院籠罩在一種歷史和宇宙的縹緲的意境之中。“紫氣東來”匾的背后是一塊“桑梓敬止”的大匾,與之相對的后座橫梁之上則懸掛著“永敦鄉誼”大匾,這兩塊匾額映照出了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這些楹聯和牌匾的設置,使得整個建筑的空間分別有了不同的意境,從入口的激情浩蕩、氣勢昂揚,到中廳對吉祥如意的熱烈企盼,再到后院與后座構成的圍合空間中的濃郁鄉情,這些由詩詞藝術帶來的感情氣息與建筑交融,渲染出了南寧新會書院特殊的建筑之“意”。
四、結語
南寧新會書院這座典型的嶺南傳統建筑綜合了中國書法的“勢”、優雅音樂的“韻”以及詩詞的“意”,既展現了傳統嶺南建筑的美感,又能給人以藝術的通感之美,讓人享受到綜合的藝術美。
參考文獻:
[1]馮驥才.古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老會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唐孝祥.近代嶺南建筑美學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