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譽威



山歌
山歌,即民歌之一種。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于廣東省梅州市境內的民間音樂。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間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客家山歌最遠可溯源至《詩經》之《十五國風》,后隨客家人的遷徙,又進一步受到當地畬、瑤等土著歌謠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客家山歌可謂是中原文化與嶺南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歌詞詩味很濃,類似竹枝詞,有“國風”和“吳歌”的余韻。它富含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郁。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岸多鄉親聚一堂,涯今山歌來開場。涯用山歌問聲好,恭祝鄉親身健康。”悠揚高亢的山歌向遠處飄去,以“弘揚客家文化,傳承客家山歌”為主題的興寧市山歌劇團巡演開始了。村民們早已聞風而動,從四面八方趕來,有的抱小孩、有的牽老人,圍在寬闊的空坪前觀看節目。人群中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就是客家山歌的魅力。
山歌劇團每年都會到各個山鄉小鎮巡演,給大家帶去歡快的歌聲和美好的祝福。山歌深受老一輩人的喜愛,他們一聽到山歌巡演的消息,就充滿期待。那可是難得一遇的古老“演唱會”啊!
客家山歌歷史悠久,也非常接地氣,一些山歌背后的故事生動有趣,意味深長。我最喜歡的就是“三斤狗一夜成為三伯公”:
從前,有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非常小,父母便給他取名為“三斤九”(客家人有個習俗——必須給小孩子取個“花名”,也就是綽號),但客家話“九”和“狗”的發音一樣,一來二去“三斤狗”就變成他的名字,原名反倒無人記得了。
因為家里窮,三斤狗便把唯一的10多歲的兒子阿發送去過番(南洋)——在當時,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做此選擇。快樂的時光易逝,貧困的日子難熬。在兒子過番的五年時間里,三斤狗艱難度日,受盡了鄉親們的白眼與欺凌。大年三十,三斤狗沒米下鍋去借米,好話說盡卻沒借到一粒米,回家路上撿到一只死公雞,便歡歡喜喜抱回家。他拔雞毛的時候,鄰居看見了,一口咬定公雞是三斤狗偷走并殺死的。晚上,三斤狗早早上床睡覺,但是,又饑又寒又氣的他又怎能睡得著?半夜,他聽到兒子回來的敲門聲,滿心歡喜卻不肯開門,因為他怕兒子沒賺到錢,反倒被人看不起。沒想到阿發真的發了。大年初一,天剛亮,三斤狗父子來不及備辦祭禮,便用大盤小盤裝滿花邊(銀元)祭拜祖先,鄉親們紛紛改口,左一句三伯公右一句三伯公,這個拉那個扯,好不熱情!變化太快!三斤狗不由地感慨:“么錢三斤狗,有錢三伯公。”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寶貴遺產,以后我還要多去了解客家文化,掌握更多客家山歌知識,讓身邊的人都認識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