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宏 羅二平 郭燕沫
摘 要:近年來隨著特色小鎮的高速發展,人們對小鎮文化內涵的需求日益增加。一個優秀的特色小鎮不僅需要有足夠吸引人的外在,更需要有豐富的內涵來完善給予人們的體驗?,F在許多新建的小鎮,也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文化內涵去吸引更多的人,才走向失敗。因此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對小鎮文化內涵的挖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對于一個小鎮來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往往就存在于它的歷史之中,因此對小鎮文化內涵的挖掘,也可以說是對小鎮歷史進行發掘和保護?;诖耍孕℃倸v史文化的發掘為出發點,并對特色小鎮建設中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應用進行分析、討論,從而展現出對小鎮歷史文化發掘及保護的重要性。
關鍵詞:特色小鎮;文化保護;歷史發掘;傳統文化應用
“文化保護”近年來是一個十分火爆的話題,那么如何進行保護也就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讓文化更多地融入和應用到現代設計之中,才是真正意義上對文化的保護。因為如果只是單純地將文化以某種形式封存起來,那么終有一天它會被人們遺忘。只有讓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才能通過人們的記憶永遠地將其留存下去,甚至通過與人們生活的不斷交融,文化也會得到升華和完善。文化是歷史和人類智慧的體現,不僅僅局限于物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種體現。
一、特色小鎮的成功之路
隨著2020年的結束,全國范圍的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國內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而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單單物質水平的提升已然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提高。因此,鄉鎮作為我國最為廣泛分布的一種聚落形式,其文化內涵的豐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通過對國內特色小鎮的研究、分析發現,文化底蘊對于一個成功的特色小鎮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屬于各個鄉鎮的文化底蘊呢?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大約有300萬年的歷史,而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就距今約170萬年,且有歷史記載的文化超過3500年,更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直延續的國家。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為豐富的歷史的國家,這也正是各個鄉鎮尋求文化底蘊最為合適的方向。因此特色小鎮尋求文化底蘊、文化內涵的過程,就是尋求、發掘當地歷史文化并對其進行保護和應用的過程。
二、歷史文化發掘與小鎮文化內涵的關系
對于小鎮的文化內涵來說,對當地歷史文化的發掘不僅是組成小鎮內涵的一個側面,也使得我們對過去遺存的觀察和分析越來越詳細,使得我們越來越接近一個統一的、同質的,但又不會失去復雜性的人類文化母體。其實歷史文化挖掘就是一個用不斷進步的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重新查看舊事物從而不斷發掘其精神文化內涵并提煉的過程,并通過對這個過程的不斷重復,來使當地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完善。
因此,可以說對當地歷史文化發掘得越徹底、越完善,當地的精神文化內涵就越飽滿、越吸引人,特色小鎮也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在很多時候,物質文化往往更能體現當時真實的歷史面貌。但這種模式是不是和我們所希望了解的文化本質及其精神內涵相關?我們進行的文化發掘是否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筆者認為不是這樣的,通過物質可以看到其想表達的文化本質和精神內涵,這才是真正屬于當地的東西。然而任何以物質形式存在的東西無論多么精心保存,也終有一天會消失,難道到時小鎮的文化內涵也要隨之一起消失嗎?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只有將當地物質文化中的精髓提煉出來,并將它融入小鎮的文化內涵中去,小鎮才能變得更引人入勝。
三、文化發掘的方法及浙江地區文化的
演變與歷史的關系
歷史文化的發掘對于特色小鎮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對文化的發掘想要成功就需要建立在不斷逆反推理、重復復原和重新認識先輩行為活動乃至社會生產生活與文化的基礎之上。為此,需要主動探索一些新的邏輯關系與認識規律,需要對當地的文化體系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認識,從而加深對文化的深層理解。此外,還需利用相關專業知識來了解一些基礎的信息,像類型學、地層學、測定斷代技術等考古學方面的知識,或是過程主義、結構主義等藝術學方面的理論等。文化的發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方協作。
小鎮可以說是一個聚落,和生態學中所提到的群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指的是一定時空下,一定數量的人們以自己的意識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群體單位。但人們的聚落不僅具備生態上的意義,在此基礎之上,還具有文化上的意義,它將人與所在的環境和區域資源有秩序地聯系和組織起來,所以可以通過研究小鎮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
此外,對于文化發掘來說,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在當地生活的人們。數千年來,地域文化早已融入了當地人的靈魂之中,同時這些文化以節慶、飲食、方言、信仰、婚喪嫁娶等方式表現出來。基于此,只有將各個部分的文化充分理解、相互融合,才能對特色小鎮的文化內涵有一個相對準確的把握。
歷史和文化一個是縱深的,一個是平面的,二者卻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啟發,從而讓人們更好地發現其內在規律。因此只有對歷史有著充分的了解,在文化的體會上才不會出現較大偏差。以浙江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在過去被叫作越地,其文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吳越文化。在歷史上浙江地區經歷過多次的人口大規模遷移以及社會政治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融合,因此浙江文化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交融的,這一點在社會主流的文化層面上更加明顯。隨著時代的發展,浙江文化的發展程度越來越高,其表現出的同一性也越來越明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之地到南宋時代的經濟文化中心,這期間浙江文化的發展與改變無一不與其所經歷的歷史相關。
四、文化發掘、保護與小鎮建設的和諧共存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是城市還是鄉鎮都在高速發展,這也造就了現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城市、鄉村的發展如何協調的問題。而通過對空間脆弱性的評估以及研究歷史文化保護在小鎮發展中遇到的危機,我們可以更好地平衡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小鎮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特色小鎮的高速發展與建設也給許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小鎮帶來了難題——不斷改變的社會觀念和歷史文化保護相沖突。在商業化和現代化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站在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視角來看待一些問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僅僅只是去修復或者保存,并不是保持歷史文化活力的好手段,只有將歷史文化融入小鎮建設的規劃和開發中去,通過小鎮發展來確保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活力,它所蘊含的潛力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
然而要將歷史文化真正融入特色小鎮建設中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結合城鎮規劃、文化保護,并利用建筑學等學科的知識去協調和探討。文化都是由人創造的,而文化也可以反過來回饋人。通過對大量文獻和資料的查閱可以發現,歷史文化的保護及其在鄉鎮建設中的應用有助于改善當地人們的生活條件,并讓其擁有文化自信,同時也可以為當地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并獲得地域認同感。而這一切都將提升當地居民的幸福感。
五、結語
時代在不斷進步,思想也應如此。自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就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外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其中就提到了對鄉鎮建設發展及文化發展的要求,這也證明國家越來越重視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及應用在特色小鎮中起到的作用。而要做好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應用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深入宣傳文化保護意識;切實落實發掘和保護責任;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堅決打擊相關違法犯罪活動;加大經費的投入;加強管理,規范市場;構建文化保護體系等。這些也是建設中國特色小鎮的必要前提條件。
當然,在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應該被過去的文化束縛,文化終究是在不斷延續和發展的,拘泥于過去只會讓人停滯不前。也就是說對于歷史文化的發掘應該是一個了解歷史、總結經驗、積累智慧的過程,通過對歷史文化的正確認知,讓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對于文化的發掘及其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應用來講,人永遠應該是其服務的對象,所有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相關應用都應該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而不是為了保護和應用文化而放棄人們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鋼.傳統文脈與設計思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2]孟憲民.大遺址保護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裴成榮.文化大繁榮背景下遺址保護與都市圈和諧共生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曹兵武.考古與文化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唐俊杰,林正賢.南宋臨安城考古[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6]壽永明.越地民俗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馬鴻藻.田野考古繪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越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9]閆獻冰.發掘歷史文化資源促進赤峰市建成文化中心城市[J].赤峰學院學報,2021(3):11-17.
[10]陳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文藝家,2020(9):87-89.
作者單位:
王晨宏,湖州師范學院。
羅二平,河南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郭燕沫,湖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