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巖
7月,行走在鄢陵大地上,抬眼是風景,駐足是繁榮。近年來,鄢陵縣委、縣政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農村綜合改革為契機,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獨特的鄉風民俗和特色農業資源,做優一產、做大二產、做強三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多措并舉促進“三產”融合,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在張橋鎮裴莊村,以“情定裴莊”和“皇菊”為特色的鄉村名片,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在大馬鎮任營社區,以紅葉石楠為特色的綠植前景廣闊;以孝善文化助推鄉村文明的大馬鎮義女社區及張橋鎮和寨村的康養中心,都是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以生態發展為理念,成功探索出一條獨具魅力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一、因地制宜,助力農戶增收
提到錢,正在給紅葉石楠施肥的張師傅顯得有點神秘,他撩起衣襟擦了擦掛在額頭的汗水,笑了笑沒有回答,一副不愿露富的表情讓他顯得有點難為情。盡管是隱私,但記者還是給他粗略算了一下,一畝地按二萬多棵計算,除去本錢,十畝地的收入一年最少也是20多萬左右吧。
“前幾年,都是小打小鬧,收入也不穩定,現加入了社區的合作社,收入穩定了,干啥事也都有譜了。”說到這,張師傅摘下草帽,黑黑的臉膛露出一臉的喜悅,“雖說苦點、累點,但比以前腰包鼓了?!痹捳f到此,在一旁同樣忙乎的張師傅媳婦白了他一眼,那意思是不是嫌他露了富不得而知。而后,又朝他努努嘴,話未說完的張師傅便朝記者扮了個鬼臉,屁顛屁顛地背起肥料袋繼續忙活去了。
田園畫卷一路鋪展開來,在大馬鎮任營社區的紅葉石楠天然馴化基地,記者切切實實感受到特色產業從分散式種植到集群化引進發展帶給村民實實在在的實惠。
“淡季不淡,村里無閑人”是近年來任營社區群眾的常態。一路陪同的社區黨支部書記周好平說起以往頗有感慨,她說,任營社區已有20多年的種植歷史,以前種的大多是國槐、欒樹、檜柏等綠化行道樹,周期長、效益低、質量差,而且不成規模、零零散散,未能給村民收入帶來明顯增長。
“中國花都在鄢陵,紅葉石楠在大馬?!边@是一張名片,更是一個金飯碗。如何把這張名片打出去,讓富民的產業興起來,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這是任營社區黨支部書記周好平上任時給自己的加壓任務。
統一認識,解放思想。在召開“兩委”會、黨員會、群眾會上,周書記話不多,但擲地有聲。她說,信息化時代,若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條。打造紅葉石楠,讓小面積種植成方連片,整齊劃一,形成規模,亮出咱任營的名片。
話說來容易,干起來卻有難度。明知困難重重,唯有甩開膀子大干。
黨員代表帶頭,群眾跟著效仿,所有的費用由周好平一人出。用她的話說,為了任營的父老鄉親,她豁出去了。
短短兩個月時間,成方連片的150畝統一小苗,統一品種,分散管理的大方塊土地初具規模。然而,還沒等周好平長出一口氣,村民又因價格問題,導致惡性競爭。同樣的付出,有的村民收入減少了,有的卻賣了好價錢,擱誰都心里不平衡。
怎么辦,周好平的嘴角起了燎泡。
召開村民大會,再次商討,聽從多方建議、意見。2021年3月,任營社區“小樹林專業種植農民合作社”應運而生。一時間,村民響應,苗木更新。短時間內,打造紅葉石楠馴化基地600多畝,惡性競爭的現象就此絕跡。
2020年,除紅葉石楠年出苗量5000多萬株外,種植經營種類也在不斷增長,開拓了金森女貞、復葉槭等其他苗圃植物20多個品種。收回集體資產,盤活坑地荒地50多畝,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三產”融合,讓群眾認可度、滿意度達到100%。
“地頭連著地頭,大棚挨著大棚。產業連片發展,有了規模,形成了‘氣候, 加之大小道路連線成網,物流方便快捷,以前是我們找市場,現在是市場找我們。以前我們外出打工,現在人家在俺村掙錢。隨著這幾年村民收入翻番,家家有轎車,戶戶住樓房,如今不僅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在外已安家多年的老年人也回來了。”周好平說到這兒,難掩一臉的喜悅與自豪。
采訪結束,村民聶建民的一番話讓記者心潮澎湃。前幾年因為窮,他得看別人的臉色,現如今,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不擼起袖子加油干,就對不起總書記!
二、融合發展,建立產業體系
在張橋鎮裴莊村,龍蝦、魚塘、農家樂,七夕,民宿一條街;青藤繞墻,屋舍儼然,花瓣沾衣,有花卉花境之美,更有生態生活之美。昔日不太起眼的小村莊經過漫長的等待,終于迎來綻放,成為都市人回歸田野,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開辟了農業、旅游業交叉發展的新領域,成了熱門的“網紅”打卡點,
黃土地長出“金疙瘩”,“小”產業是如何做大做強的?走進張橋鎮裴莊村,裴得功書記的創新求變、高點謀劃給出了答案。
長期以來,裴莊村的發展局限于傳統產業,農民雖然脫了貧,但離小康生活還有距離。致富、村集體增收缺乏后勁。
裴莊村是農業大村,土地資源豐富,這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只有向土地要效益,才能讓黃土地里長出“金疙瘩”。
經過幾年的發展,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裴莊村黨支部在上級支持下,充分利用集體閑置資產,盤活資源,變“冷”為“熱”,激活農村“沉睡資產”,率先推行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確立了冬棗、石榴、金絲皇菊種植、漁業養殖“起家”,來料加工“旺家”,休閑采摘、垂釣、民宿農旅“發家”的“三產”融合發展思路,組建了經濟、土地、旅游、勞務、置業等五大合作社。
2019年7月,“三變”改革及五大合作社試點在裴莊村掛牌成立。
2019年9月,村民土地入股473畝,共173戶。其中種植花生200畝,金絲皇菊80畝,90畝冬棗、石榴采摘園;垂釣及魚蝦養殖20余畝;盤活改造閑置老宅庭院,建成古樸簡約、具有農家特色的民宿6處;利用扶貧車間,上馬烘烤設備,攜手打造集農業經濟作物種植,綠色食品深加工、包裝、銷售,鄉村旅游開發于一體的一村多品的特色產業體系,著力實現一村富向村村富的轉變。
2018年,裴莊村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2019年達到70萬元;2020年,又整治荒片土地63畝,集體經濟收益突破100萬元。同時,該村1369名股東分紅68450元,473畝土地分紅331100元,分紅金額近40萬元。
“相約七夕·緣定裴莊?!?020年7月,裴莊村首屆單身青年聯誼會舉辦,400余人參加了活動,當天牽手成功的7對青年男女,在那棵百年月老樹下共系同心鎖。
行走在裴莊村的大街小巷,風是柔的,草是綠的,心情是美的。在村頭,偶遇一上了年紀的老人,脖子上掛著一個老人唱戲機,豫劇《打金枝》被大爺唱得有板有眼。悠閑自在的神態讓記者頓生羨慕,便主動上前搭訕。
“干什么去了大爺?”
“給兔子薅草?!?/p>
“養多少只?”
“兩只?!?/p>
“太少了?!?/p>
“喂著玩嘞?!?/p>
“您今年高壽?”
“87了?!?/p>
“大娘呢?”
“早幾年走了?!?/p>
“想找個老伴嗎?”
“那可中?!?/p>
在與老人一問一答的閑聊中得知,大爺曾經是個退伍軍人,自前年老伴去世后,便跟著兒子安度晚年。眼下,自家的幾畝地入了合作社,除了年年分紅外,還有農村退伍軍人養老補貼、老年補貼費,雜七雜八一年不少收入?!皼]事打個閑牌,顯擺顯擺當年,好日子過得都不想死?!闭f著,他話鋒一轉,問他今天戴的墨鏡帥不帥。
說起裴得功書記,他說,好得沒得說,下雨天,人家往屋里跑,裴書記卻往外跑。記者問,為啥?“‘傻唄?!贝鬆斠痪湓溨C幽默的話語,讓在場的人都笑彎了腰。
三、科技賦能,發展現代農業
“遇事從來不慌,說話擲地有聲,她把老百姓最關心的‘看病貴不貴、出門掙錢難不難等細微處都做得頭頭是道。幾年間,她用一雙溫暖的大手、一顆真摯的心,暖得老百姓的心熱乎乎的。”
村支部書記裴美蓮指著不遠處的初心園,興奮地如數家珍。她說,這里原本是一個大墳場,“三改”之后,墳園變游園,游園變果園,果園變成黨建主題園。
在和寨村,“互聯網+農業”的神奇之筆配以農村創業創新的飄香之墨,不僅拉回了本村的年輕人,還吸引著本鄉本土的大學生回家發展。在和寨村的葡萄基地,回鄉創業青年王向南正書寫著改造農村的全新篇章。他說:“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回鄉創業發展的天地更加廣闊,像我們這一代人靈活性很強,更愿意加入到返鄉創業的隊伍之中。在大數據時代,科技賦能,發展現代農業大有可為。如今,一個小小的二維碼印在包裝袋上,就能為葡萄產業亮出一張名片。手機一掃就可以看到產品的產地、來源、施肥用藥、生長天數以及采摘時間等詳細信息,在科技的支撐下,‘舌尖安全盡在掌握?!?/p>
諸多新業態、新模式滲透到農村全產業鏈,讓人們看到更精彩、更智慧的農業演繹。小農經濟的農業經營方式在發生變化,家家種地、戶戶養豬正成為歷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有了產業作支撐,綠水青山才能變成金山銀山。
聚焦特色和優勢,以創新引領發展,下足一番“繡花”功夫,探索出一條由“小”到“大”再到“新”的產業發展之路。
大馬鎮義女社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春秋時期,齊國發兵魯國,來到今天的義女社區附近。魯國一農婦面對齊軍追趕,舍掉親生孩子,保護了戰亂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后人尊之為“魯義姑”,義女社區就是為了紀念魯義姑而得名的。
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走多元化道路。近年來,大馬鎮義女社區走“村企聯建”的模式,帶領群眾走花木種植的“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養殖、特色種植等。在種植2600多畝花卉苗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糧食資源豐富的優勢,投資建設現代化磨坊,發展石磨面粉加工產業,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積極引導企業深加工,引進新品種,增加產業附加值。讓鄉村振興的藍圖化為壯美的現實。
“這是俺們義女社區農業合作社生產的石磨面粉,綠色、健康、無任何添加劑,深受客戶喜愛……”在機聲隆隆的磨坊車間,鄢陵縣大馬鎮義女社區黨委副書記劉彪說起義女石磨面粉目前的前景,那一臉的喜悅與興奮無以言表。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糧食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義女社區計劃明年通過土地流轉形式,依托當地資源以及周邊的優勢區位,建立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整體提升,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義女社區黨委書記暨鄉賢劉春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社區公益事業,捐資修建幼兒園、社區道路,資助貧困學生、慰問社區困難群眾等。如今,不僅建有育苗基地、特色農業種植基地等傳統產業項目,又于2020年初帶頭捐資成立了義姑石磨面粉廠、美容養顏花茶廠、雜糧掛面廠等特色產業,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務工,從而增加收入,進一步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鄢陵縣華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呂二龍,長年在外做制冷設備,經過數年的積累,目前資產過億。原準備在外擴大經營的他,看著家鄉一天天的變化,2020年10月,毅然決然地把伊佳源食品有限公司建在了自己家鄉。
規劃先行,謀定后動。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義女社區黨委凝心聚力、務實篤行,推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步伐不斷向前。用社區書記劉春雨的話說:“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讓村民得到實惠?!?/p>
四、大孝大愛,助推鄉村文明
“老人共赴餃子宴、村民一起大聯歡,俺義女社區今天就像過大年……”
2021年6月10日上午,義女社區舉辦第九屆孝善文化節暨大型餃子宴活動,本屆文化節以“共慶建黨100周年,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凝聚鄉賢合力,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讓更多人融入到“愛國、愛家、愛父母”的氛圍中。在隨之舉辦的文藝匯演中,社區70歲以上老人迎來幸福時刻,兒子、兒媳擁到身邊,分別給自己的爹娘洗頭、洗腳、送祝福。社區黨委書記劉春雨親自下廚,親手將餃子送到老人的手里。
2018年農歷九月初九,義女社區舉辦了第一屆孝善文化節。那天,穿著正式的劉春雨書記在數千雙眼睛注視下,攙著83歲的老娘第一個走上舞臺,將娘安頓好,再將一盆溫水放在娘的腳下,雙膝跪地,挽起袖子一下一下輕輕搓著娘的雙腳。此時,黑壓壓人群一片寂靜,突然間,不知誰帶的頭拍起了巴掌,緊接著,人群中便爆起雷鳴般的掌聲。隨后,社區副書記劉彪的愛人、村主任沈躍民也將婆婆請上舞臺。
“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富口袋”, 更要“富腦袋”。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報父母恩,讓父母舒心放心,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更藏著我們的幸福密碼、平安密碼。自2018年第一屆孝善文化節,到2021年6月10日的第九屆孝善文化節,每一屆,都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畫面撥動人的心弦,她們不是演員,但每句話、每個行動,都讓現場的每一位村民留下動情的眼淚!
退役軍人劉雪峰,中共黨員,長年在北京經商,去年孝善文化節舉辦當天,他拿出五萬元用于孝善文化節的活動經費,并給村里捐了一輛價值10多萬元的消防車;河南智投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劉金彩,也拿出5萬元捐贈給了社區。她說,孝善文化節,我應盡一份力。
“孝為先,義為根;花為媒,富為本?!绷x女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鄉風文明建設為重點,以傳統文化傳承為突破口,倡導尊老、敬老、愛老,大力弘揚孝行善舉。圍繞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挖掘特有家風家訓等歷史文化資源,將孝善文化融入村莊治理,讓優秀傳統文化變成村民凝心聚力、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及遠遠近近文化墻上的核心價值觀、孝善敬老圖等,都無聲地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讓父老鄉親富起來,讓社區強起來,很有干頭?!绷钠鹞磥?,社區黨委書記劉春雨充滿信心。
結語
大膽創新的過程,傳遞著縣域經濟的活力與脈動,編織著這片土地的希望與夢想。
在廣袤的鄢陵大地,像裴莊、像任營、像義女這樣的美麗鄉村(社區)還有很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新技術、新思維、新理念衍生出了產業興旺“高效益”、生態宜居“高顏值”、鄉風文明“高素質”、治理有效“高標準”、生活富?!案咚健钡陌l展格局。
“百業興,糧食穩,天下安。‘三農始終是生存之基、執政之基、強國之基,以現代農業信息化為基礎,利用大數據平臺,以科技提升帶動產業提質,讓傳統農業煥發出魅力。”鄢陵縣委副書記李密告訴記者。
歷史的地平線上,注定會躍動新的光芒。立足于“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時代的腳步鏗鏘向前,現實與夢想交織,江河匯聚成川,山丘崛起為峰,鄉村振興,路在何方?一路走,一路看,從和寨到裴莊、從義女到任營,我們在這里找到了答案。農業有干頭,農村有看頭,農民有奔頭的新產業、新模式、新生活,正描繪著新時代鄉村振興波瀾壯闊的動人畫卷。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