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恩來 王迅

如果說實體經濟有昨天、今天與明天,那么,張國云“中國企業三部曲”就是當代中國企業發展道路的縮影。重讀張國云全景式長篇紀實小說《企業紀》《資本紀》《智能紀》(合稱“中國企業三部曲”),驚覺這位敢發時代先聲的作家早已在呼吁中國企業以史明理、學史力行,把握時代風向、勇爭時代之先機。
2020年,在中國企業從一度曲折到暫現光明的背景下,張國云“中國企業三部曲”更顯現出格外深廣的文學價值。誠如作者所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壇缺乏忠實記錄企業發展紅火年代、客觀反映工業騰飛勢頭、大膽構想科技革命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正因如此,企業這股托舉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不能僅被視為文學創作的“背景板”。換言之,新時代的文學書寫不能缺失對中國企業主體的尊重。當國民經濟發展面臨曲折時,作家的職責,更在于積極創作深刻審視歷史脈絡、激勵企業奮進的標志性作品。
曲折無可避免。作者在首部《企業紀》中力圖再現的是中國企業艱難發展的昨天。1984年,中央還權于企業,這一年成為了“中國企業元年”?!镀髽I紀》中的“我”同年也成為國企廠長,開始在實踐中探索企業改革問題?!拔摇鄙先螐S長后,首先頂住的是廠內貪腐守舊勢力的阻撓,隨后依次推行了合作扶持民企、解決民工荒、革新工藝、研制仿古“秦磚漢瓦”打開發展道路等良策。不料,故事末尾風云突變,貪腐守舊勢力利用制度漏洞給了“我”沉重的打擊。在參透“生活是不朽”的格言后,“我”最終領悟到,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熊熊燃燒的熱情,更需要宗教般堅定的意志?!镀髽I紀》所描繪的中國企業改革的過去時,在今天亦將逐漸沉淀為改革開放的過去史。通過這部過去的歷史,可看到通往“今天”的道路上鋪滿了無數企業的墓碑。而先輩企業家的青春和初心,為后輩的成長和企業的改革開辟了光明大道。
方向依舊難尋。在《資本紀》里,作者指出了“今天”企業迷失方向的現狀,而挽救的良藥正是不忘初心。在改革開放走進深水區后,“我”多年前就已離開國企,從事經濟研究,而曾經的企業也最終無法逃脫破產、重組、兼并的命運。故事伊始,兼并了老國企的民營企業家“王大仙”遭遇了外國資本的“沽空”毒計,而“我”則辭去政府工作,走馬上任“第一世界”公司CEO,投入一場微縮版的資本戰爭之中。不難發現,新興文化企業“第一世界”所遭遇的問題正是當下中國企業發展癥結所在:習慣幾十年的野蠻發展、盲目擴張,在內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不知不覺進行超額融資,而稍有意外就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突然死亡”。面對反腐倡廉、擠壓泡沫帶來的資本荒,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實體經濟融資困難,宏觀經濟脫實向虛等因素成為傳統企業走向衰落的引爆點。“我”作為拯救企業的“救火隊長”,提出企業競爭不在資產多寡,而是企業健康。一方面以企業合伙人制度化解資金危機,另一方面以歌舞劇《富春山居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綠色發展、萬眾創新照亮企業未來,化解了“第一世界”的危機?!顿Y本紀》落幕于中國企業的現在時,折射出經濟轉型背景下的種種問題,以一家企業的命運勾勒出再度轉型背景下千千萬萬企業的眾生相。由此看出,中國企業的初心是永無止境地追求發展,也是永不言棄地堅持改革。
勇于逐夢未來。作者在《智能紀》中暢想“明天”。“我”化身成為虛構世界2084年人工智能華中工廠的董事長,但在這個奇妙的人工智能時代里,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依然無法完全解決發展的隱憂。故事圍繞著“2048號”宇宙飛船的失蹤而展開,雖然“我”在工作上得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極大便利,但也不得不承受妻子迷戀人工智能而日漸疏遠“我”的苦果??萍歼M步的另一面,就是對傳統信條的不斷肢解,因此,歷史上不乏反對科技進步的頑固派。但“我”最后選擇為“2048號”宇宙飛船項目而犧牲自己,讓“2048號”宇宙飛船承載妻子翱翔于未來,這正是作者勇于逐夢未來意義向度的體現。虛構2084年的世界,基于中國將引領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的構想。“我”作為華中工廠的董事長,不僅要面對外國政府和企業多層次競爭的壓力,還要面對內部發展環境拖后腿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以科幻的形式展現,但并非科幻小說,實際上折射的是近年來中國科技企業發展中的無奈??萍及l展源于科技創新,但必將倒逼人的創新。改革與發展不只是經濟、科技的改革與發展,也同樣是人、是思想的改革與發展。作者在《智能紀》中為他關于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漫長思考畫上了完滿的句號。
在紀實文學中“取道”虛構,是為了跳出所謂筆法的桎梏,宏觀地把握歷史與現實,為構想未來開啟一條出路。從《企業紀》忠于史實基礎上進行適當虛構,到《智能紀》基于現實科技進展大膽構想未來,張國云跳出了傳統紀實文學創作框架,以意馭形地刻畫出了改革與發展的精神要義。關于經濟改革與發展全景式描繪若是一味追求細工,很容易成為數據調查與案例分析的堆砌,后果是失卻作家的主體意識。因此,張國云恰到好處地控制每個故事的時間跨度:不超過一年,意在避免空泛的宏大敘事。他以故事為點,梳理改革與發展的歷史脈絡,串起自身數十年實踐工作中積累的省思。此外,作者巧借小說虛構理想的舞臺,在三部書中呈現一部改革與發展的問題史。在有限虛構中融入紀實文學的非虛構性,為新時代以經濟發展與改革為主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參照。
很大程度上,紀實文學的價值,在于讀者能心有所悟。在“十四五”規劃之際,“中國企業三部曲”值得再品,作為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三部曲,它為我們深刻把握當前經濟形勢提供了新的認知模式。
作者簡介:
王迅,1976年生,文學博士,評論家,供職于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盧恩來,1991年生,碩士學歷,主要從事文學理論、文藝批評,供職于南寧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