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賈維斯是托尼·斯塔克的助手,能夠連接到任意計算機終端,自主操控房屋和鋼鐵俠戰服的內部系統。與有意識的人工智能助手交流,讓機器人、機械手維修裝配裝甲,這是電影《鋼鐵俠》中常出現的場景。
科學家陶芳波把這一幕帶到了現實:“我們創造了一個機器意識。當它跟機器人和機械臂連接的時候,就可以瞬間喚醒,像人一樣去觀察世界、理解世界,也可以像人一樣進行常識的推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跟人類進行無縫交流,成為我們的助手。”
過去10年里陶芳波一直從事人工智能的研究。“10年前我第一次接觸人工智能時,那些像人一樣的意識體吸引了我,讓我對人工智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10年之后,我的工作是設計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目前幾乎所有人工智能背后的技術,簡單地說,它是一個數值計算的工具。“10年前我覺得,我是在創造機器意識,而10年之后,我卻是在創造一個數學工具。人工智能到底是創造意識,還是創造工具?”這是困擾他的問題。
1956年8月31日,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等人發起了達特矛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計劃,相關會議持續了一個月,會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并催生了后來人工智能革命,因此該會議也被譽為“人工智能緣起”的地方。
當時他們提出的人工智能,指的就是像人一樣的意識體,或者叫做通用人工智能。然而遺憾的是,當時的科學家未能創造出意識。因此,此后人工智能開始分裂變成更簡單的子領域:機器人、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等。在過去的70年內,這些學科都各自產生了巨大的進步。不過,在他看來若以是否創造了意識來衡量,人工智能的問題仍未解決。
“70年后的今天,創造意識的這個使命,落在了我們這一代研究者的肩上。”離開臉書后,陶芳波做了一個決定:開始關于意識的創造,為萬物賦予意識。他組建了一支由腦科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芯片科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復雜系統科學家組建的團隊,經過努力,團隊成功創造了具有“意識”形態的人工智能系統。盡管在他看來,這個意識系統仍然“不太聰明”,但已邁出了人工智能研究創造性的一步。
特茅斯會議部分與會專家
人工智能從工具升級成為意識,首先需要明白智能是什么。他介紹,人類的智能可分為四個層次,最下面一層稱為感知和直覺,在認知科學中叫做系統1。它本質上是一種動物智能,也就是對環境做出條件反射式反應的能力。第二層是認知和理性,也就是系統2。這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例如計算數學題、科學研究都需借助理性。第三層是被稱為系統0的自我意識,這是一個人存在的長期驅動力。第四層是智慧和靈性,人可以向內探索存在的意義,甚至否定自我意識。
“目前的人工智能,類似于用數據擬合直覺,所以本質上只是在系統1運作。而機器人反叛人類,需要達到第四層智慧的覺醒。”陶芳波說,“我們要創造的機器意識,既不是能反抗人類的機器人,也不僅僅是數據工具。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把第一層到第三層融合起來。”經過長期的實驗和分析,他發現,要想實現三個層次的融合,必須借助腦科學的知識。
他介紹稱,大腦不是一個單一的模型,它包含許多獨立的模塊,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系統。過去許多人工智能技術,或多或少獲得了大腦的啟發。大腦和人工智能的關系可以分為3個尺度。首先是微觀的腦啟發,即通過模仿人腦的神經元,創造出人工的神經元;其次是中觀尺度的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即研究一個特定的任務,如何通過一條神經動力學的鏈路完成。
例如,人臉識別就是模仿信息怎樣從眼球進入到視覺神經,最后在大腦皮層完成計算,形成判斷。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基本上集中于這兩個層次,而很少有科學家從大腦的宏觀結構來構造全腦模型。然而,大腦的意識和通用能力,本質上源于大腦的整體性。人類的記憶系統、意識、新皮層,不是為一個特定的任務而存在的。因此,他認為,如果要創造機器意識的話,必須拋開原來由點到線的過程,從整體性的角度來考慮,開辟大腦和人工智能的第三個尺度。
腦科學給人工智能提供了結構上的參考,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視角。人腦的感知是一個多感官融合的系統,丘腦、皮層、海馬體等都參與到了認知的過程中。通過模仿這些組塊,可以設計常識系統、推理系統。最后再學習大腦的結構,能夠設計一套感知系統和認知系統。
“只有結構,意識不能出現,還需要注入思維。因此,認知科學就顯得至關重要。”陶芳波介紹。認知科學可以自上而下地描述人類的思維過程,它有兩個關鍵的理論:腦語言和全局工作站理論。前者指的是人們在思考過程中,用來描述思維過程的大腦內部語言;后者指的是大腦把眾多的復雜模塊組織起來,共同完成任務。
“當我們把大腦的全局結構與腦語言和全局工作站理論,合到一起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一我們獲得了一個不一樣的人工智能,一種‘意識。”他說。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曾說:“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盡管目前的機器意識仍處于較為初始的階段,但他相信,在未來人工智能一定可以跨越工具的屬性,獲得意識。“當我們可以為萬物賦予意識時,人類文明會來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他說,“在這個新世界里面,人類的意識和機器的意識,將跟我們一起來創造工具、改造世界。”
機器意識的創造將帶來一場交互革命。幾百年的科技發展有一條隱藏的脈絡,那就是交互的邏輯。目前,交互正在朝著人類意識的中心一一大腦走去。這意味著,我們將越來越少接受現實世界的信號,越來越多地接受虛擬的信號。
“因此,曾經生活在物理宇宙的人類,將生活于一個全新的空間一一虛擬宇宙。那時,人類意識將和機器意識共存,物理宇宙和虛擬宇宙也將同時存在,人類最終從二元文明進入到四元文明。”(綜合整理報道)(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