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一體化,職場中越來越多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刻。
在國內,跨國公司中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如何在職場應對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呢?
在海外絕大部份外國同事或者居民都是很友好有素質的,但也偶有沖突。
偏見不等于歧視
面對偏見冷靜應對
加強交流,用事實說話
很少有人沒有經歷過外國人對中國人歧視,偏見的刻板印象沖突。比如:
“你們中國有抽水馬桶嗎?”
在路上走著,被一群十幾歲的小孩圍著嘁“你有春卷嗎?”
“亞洲人都不善于表達自己,所以不適合管理崗位?!?/p>
“你們在辦公室說中文,大家都聽不懂,不會是偷技術的間諜吧?”
碰到這些情況,你的本能傾向反應可能是想給他臉上一拳。至少筆者有過這種想法。但我們都是成年人了,清楚這么做是不現實和不合理的。
在歐美社會中中國人的典型形象包括:勤奮、聰明、數學超強、安靜、不善社交、老好人、息事寧人、任勞任怨。
而這息事寧人的態度往往會激化不懷好意的人對中國人群的攻擊,加深他們對亞洲人屈從的刻板印象。
我認為應該鼓勵大家合適發聲,沉著應對帶有偏見的言語和行為,體現你的自信和堅定,從而提高影響力。
你也許會想:歧視,刻板印象和偏見不都是一回事嗎?碰到就很不爽,有什么區別呢?
有必要弄清楚這里面的差別,才有利于幫助你合理應對各種不爽的情況。
歧視最初是個中性詞,意思只是“區分對待”。但現在歧視一般指的是基于偏見等不合理不正當理由的區分對待。如果人們在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影響下,同時往往帶著諸如恐懼和敵意等情感,對不同人群進行區分對待,這就是歧視。
在我看來面對歧視,解決方案很簡單粗暴,情況允許的話直接懟回去,嚴重的話收集證據尋求法律或者媒體支持。
那些無理取鬧的就直接忽略,用一個朋友的話說:“我一腳踩到狗屎上,難道我要抓起狗屎扇它兩巴掌不成?”不要為別人的錯誤買單,讓自己心里不舒服。
偏見或者刻板印象指的是:對于某個人群的一種以偏概全的觀點。
在爭論一開頭就用事實來支撐自己的立場,創造對等對話的平臺。有時候西方人在面對其他族裔的人群難免帶有優越感,說話時高高在上,在發聲之前,氣場態度先行,把自己提升到和他平等的位置再開始對話。
偏見也分不同的性質,一種是無心的,沒有什么太大惡意的,另外一種就是根深蒂固毫不掩示的偏見。
對于前者,個人提醒一下,點到為止,以觀后效。
有次筆者主持一個戰略會議,是公司高管討論客戶投資報告數字化策略。主要思路就是怎樣把客戶關心的投資信息更快更便捷地傳遞給他們。
負責其中一個模塊的經理在匯報進程時打了一個比方:這個戰略很重要,就像現在餐廳流行透明式廚房,客人可以看到端到眼前的菜肴是怎么烹飪出來的。
好的,比喻不錯,大家贊許。誰知接下來他老先生開始做妖了:“不像中國餐廳的廚房,你永遠不知道里面發生了什么?!?/p>
等他說完笑嘻嘻接了一句:“說話注意點啊,這里坐著一個中國人呢。如果你對中國廚房里發生了什么感興趣,我可以毫無保留講給你聽聽?!?/p>
接著大家打哈哈把這個小插曲給過去了。
事后我并沒有和這位同事計較,還是以正常態度和他交流合作。但不管他是有意或無意說的這個比喻,筆者的反應起碼讓他意識到在正式場合這么說是不合時宜的。
因為戰略決策會傳達給公司下屬和客戶,這個插曲起碼避免了他在其他場合用引用同樣的比喻,在其被廣泛傳播前扼殺在搖籃里。
這種情況第一次出現沒有必要反應過激,否則以后別人和你說話會保持高度警惕,最后讓自己陷于孤立狀態。
但如果反復出現,就可能屬于根深蒂固且屢次進犯的范疇了,那就不得不采取有步驟的行動。首先你應該向對方明確表示他的言論或行動不能讓人接受,他必須馬上停止類似的行為。你引用他的言行要具體,而且不要等事情過得太久才去說。
歐美人很重視維持沉著冷靜的表現,就是平靜地講理。你被別人百分之百地冤枉了你要冷靜解釋,你心中怒火高漲也要冷靜講理,你就是面對敵人扣動扳機時冷靜也要比不冷靜打得準。帶點幽默就更加分了。
偏見也好,誤解也好,都和信息壁壘和語言不通有關。
雖然現在科技十分發達,但是由于媒體新聞的“集群效應”和“妖魔化”,很多刻板印象不但沒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在跨文化討論中,結果不重要,關鍵是要發聲,抓住機會用事實反擊謬論。
西方普通老百姓在這種輿論環境下被“洗腦”也是情有可原的。特別是職場中的同事,時常會有比較無語的問題和言論,比如,“你吃過狗肉嗎?”“中國人出國都是因為太窮出來討生活吧?”
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不必太過較真,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是一種“在對方身上強加人設”的操作。
面對確實不了解的,可以用比較輕松的方式趁機給他們上知識普及課,帶點幽默自嘲,又順便把事實觀點灌輸給他們。正好是鍛煉職場說服力的好機會。
筆者在這方面還有些小驕傲,每次都用用西方的溝通方式把他們說地一愣一愣,擺事實加各種段子,讓他們馬上計劃下次度假去中國??吹搅耍兔靼撞皇撬麄兠襟w說的那么回事,也會用更加公正的態度對待中國員工。
面對惡意抬杠的,用自己的行為和素質,讓對方意識到:哦,原來,事實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樣子。
怕什么就會想到什么,信什么就會聽到什么,讓我們恐懼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內心“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調,也不是一味張揚,而是始終如一的不卑不亢”。
任何不公平的歧視,在這種人生態度前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欣賞這種境界,與大家共勉。
畢竟這世界不是黑白的,而是有灰度的,各種形式的偏見和觀念都會長期存在。
我們能做的是,自信并維護好自身的邊界,無視偏見,有效發聲,為自己贏得尊重。(摘自“荷蘭在線”)(編輯/多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