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傳統家訓文化也發生著改變,而不論時代如何變遷,蘊含在傳統家訓中的文化內涵、價值理念與民族精神是支撐新時代家風的源泉。新時代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延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中國精神的傳承。發掘傳統家訓的文化智慧和價值內涵,涵養新時代家風,是當代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家訓 家風 文化價值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重視家訓文化的民族,無數的家訓經典流傳下來,給后人以借鑒,這是無數個家庭在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中華民族的傳統家訓文化。傳統家訓文化和新時代家風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嚴謹自律、崇德向上,是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精髓,對家風建設發揮著重要的啟示作用,為新時代家風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基礎。
一、 傳統儒家家訓的文化價值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也是一種思想道德價值追求和人格修養的獨特品質。中國人崇奉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講求和諧有序,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全面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理念。傳統家風家訓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力量。
干春松先生曾經說過,以儒家為正統的中國文化,其最高的理念是仁,而最有社會生活實踐意義的卻是孝。孝道作為中華民族最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是經過中國歷史上許多人的思索提出的人生行為的一個重要規范,而且這個規范是經過長時期的社會實踐,在中國歷史中曾經很深刻地作用于生活環境及自然生命之中。《左傳·文公二年》:“孝,禮之始也。”《國語·周語》:“孝,文之本也。”文即是禮。而禮,是包括政治、人文的全體,這里說明了孝的道德要求。
孝是為了建立家庭間的秩序而發展來的,到孔子時期轉而為每個人內心的天性之愛,是這種內心的天性之愛,是一種情不自禁的自然流露。孝是善事父母,是每一個人所能做到的極尋常的行為,但孔子把它通向人生最高理念的“仁”,而使其成為“為仁之本”,而成為儒家思想中永遠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儒家所要求的以人為中心的實現道德而孝,是實踐的行為,孝是順乎人情的自然,而且又不需要外在的任何資源條件,所以孝便成為儒家道德實踐中最基本的德行。
著名哲學家勞思光說,孔子代表著中國儒學之創始階段,孟子則代表主學理論成就儒學之方向,講孔子思想對儒學有定向作用。就理論體系而言,孟子具有建立較完整體系之責任,故在先秦哲學家中,孟子有著極為特殊之地位,中國文化精神以儒學為主流,孟子理論為此思想主流之重要依據。
孟子對教育頗有心得,他認為教育是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的行為。統治者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有著淵博的知識和很高的道德修養,他的思想對我國哲學思想的發展、民族道德觀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宋代以后理學家們普遍受正統的人性論思想的影響,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孟子一生十分孝敬自己的母親,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尊老愛幼的孝德善行,不但幾千年來為人們所尊奉,而且對今天處理家族關系和現代人的為人處世也具有指導意義。
孟子一生總結了豐富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重視思想教育,反對摧殘人才;主張教師要身體力行,反對只說不做;樂為天下育英才,反對貴族壟斷教育;主張大力開辦學校,培養更多的知識分子;主張教育的形式要多種多樣,因材施教,重視人的個性,強調外在的條件對人后天教育成長的影響。孟子在學習上也有許多見解,如刻苦思慮、融會貫通、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等,這些思想對于家風家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 家風家訓文化在新時代的影響力調研
家風家訓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本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家訓對于個人教養有著重要的規范作用,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筆者對某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家風家訓的問卷調研,該學校參與調研的學生有300余人,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家風家訓在當代體現在哪些方面?有94.02%的學生認為是為人處世;87.04%的學生認為是生活習慣;71.76%的學生認為是尊老愛幼;66.78%的學生認為是思想精神,還有57.81%的學生認為是愛家護國。
家風家訓的影響力哪方面最大?89.04%的學生認為是為人處世的態度;82.06%的學生認為是自身性格的養成和價值觀成長;65.78%的學生認為是生活的底線;59.8%的學生認為是恒心和毅力的培養;57.48%的學生認為是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等。
家風家訓的形成取決于什么因素?36.54%的人認為是祖輩相傳;25.58%的人認為是自身覺悟;20.27%的人認為是社會環境;14.29%的人認為是人際交往。
現代社會的家風最需要弘揚哪種類型?94.68%的人認為是與時俱進;90.03%的人認為是踏實做人;84.72%的人認為是勤儉節約;有84.05%的人認為是艱苦奮斗;76.41%的人認為是尊老愛幼;69.77%的人認為是刻苦學術、推陳出新和精忠報國;68.44%的人認為是古今結合;55.81%的人認為是先人后己;還有31.56%的人認為是遵循傳統。
應該如何培育家風?87.38%的人認為是家庭成員之間要經常交流;82.06%的人認為要讓家風與時俱進;73.09%的人認為要注重傳統家風的傳承;68.44%的人認為家長要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教育;43.9%的人認為要學習名人的家風家訓。
積極的家風家訓對現代大學生有何意義?92.36%的學生認為要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90.03%的人認為要引導大學生自覺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89.7%的學生認為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大學生弘揚家風家訓應該做的事情有哪些?88.04%的學生認為要把家風文化融入社會實踐中,提升自我;81.4%的學生認為要弘揚家風文化,為社會進步做貢獻;67.77%的學生認為要傳遞家風家訓精神,影響周圍環境,還有63.12%的學生認為要把自己家的好家風明文確立下來。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家風家訓的傳承和發展頗為重視,把為人處世的準則、生活習慣、個人信念和家庭責任感的樹立與家風家訓聯系起來。在學生們都認同的家風文化中,較為重要的是誠信、正義、責任和擔當。
誠信是中華文化的做人準則,既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存之基,言必信、行必果是歷代中國人待人處事的人生哲理,傳統家風家訓中加強誠信教育,就要以誠實守信、振興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加強人格修養。正義是中華文化的倫理原則,它體現了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個人的人格尊嚴,是人立身處世的天平,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始終不敗的文化精神,中國文化倡導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包含積極主動、拼搏進取的執著追求,也包括不屈不撓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擔當,這些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飽經滄桑而自強自立、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
三、傳承家訓文化,構建新時代家風
傳統家訓中有很多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它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封建制度下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等級尊卑的封建觀念,這與新時代構建人人平等的社會稍有不同,就像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一樣,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優秀的思想道德和孝悌文化傳承下來,同時融合時代性加以創新,成為新時代的引領。
構建新時代家風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家風文化傳承方面需要儀式感,可以開展豐富的、形式多樣的家庭聚會,讓家庭成員參加家庭的各項重大活動,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樹立起后輩對家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營造出濃厚的家庭文化氛圍。
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時代的家庭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式家庭,雖然生育制度的變化讓家庭成員的人數減少,但家庭成員間的緊密性卻更為突出,以傳幫帶的方式把家風家訓和好的生活習慣傳遞給后人,同時向其他優秀家庭學習,幾個家庭之間也可以通過活動增進交流,互幫互助、取長補短,樹立新時代家風文化。家庭理念也是一個家庭的價值觀,長輩可以以講好家庭故事為基礎,讓后輩知道自己家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了解自己的家庭理念,并加以傳承和發展,如長輩要教育子女尊老愛幼、勤儉節約、清廉自守、和睦團結等文化精神。
(通訊作者:王婷,昆明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與社會學)
參考文獻:
[1] 干春松.徐復觀卷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孔子弟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課題“新時代大學生婚戀觀道德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0J008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梁耀,昆明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