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彩虹
(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福建 安溪 362431)
鐵觀音茶樹起源于福建安溪西坪,歷經300年以上的茶葉種植、茶園管理、生產加工、銷售等技術不斷探索和革新,逐漸形成以茶樹品種提純繁育、高標準茶園建設、茶山生態修復、傳統制茶工藝、品牌效應和茶文化交流為核心要素的復合農業體系。隨著人們對綠色、安全的關注與重視,茶葉質量安全的核心是綠色發展理念普及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通過改變茶園的生態環境,增加茶園生物多樣性,采用人工物理干憂等防治措施,達到茶農減少對化肥與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與成本,促進茶農增產增收。
通過生態茶園建設管理調節茶園小氣候,增強茶樹生長優勢,對茶樹病蟲害的發生起到預防和控制。
西坪生態茶園建設采用“綠色防控”的“5+1”建設模式,全面實施茶園基礎設施建設、適當種植樹木灌叢、套作有機綠肥、梯田壁種草護草,達到水、路、樹、草、肥的有機結合。
1.1.1 水利設施根據茶山茶園地型和用水情況在山頂、山腰、山腳較平坦、低洼處建設中型或小型蓄水池(坑),每畝茶園可建設1個容量達1.5立方米的蓄水池,茶山側面建設縱向排水溝、茶山中頂部建設橫向排水溝,完善茶園內部水利設施建設,進行滴灌、噴灌等水利設施的安裝,確保設施齊全排灌通暢。并且根據茶園規模情況對茶園的道路建設做系統性規劃,提升道路質量,使茶園交通在得到安全保障的同時還具有快捷高效等優點。
1.1.2 合理種樹在茶園山頂、風口適當密植帶狀或網狀的防護林,山頂每隔4-5米種植1株,將常綠樹種作為選擇對象,如:木荷、天竺桂、香樟等。主干道與排水渠兩旁則選用常綠與落葉兩種樹種混合種植,如香椿樹、楝樹、塔松、任豆樹、桂花樹、天竺桂等,種植密度不宜過大或過小,兩株間的間隔距離約為7-8米。
1.1.3 梯田壁種草、留草盡量保留梯田壁的良性雜草,給天敵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秋茶采摘后可結合冬季封園管理,割除茶園壁草(留5-7cm草根),并將其作為肥料埋入土壤中或放置于行間;爬地蘭、黃花菜、遍地菊等多年生的品種可選擇在無農作物的梯田壁種植,每兩株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5-30厘米。
1.1.4 茶園中套種綠肥在尚未封行的茶樹行間和無遮掩的邊角處,套種黃豆、花生、馬鈴署、紫云英等一年生豆科綠肥,每株的間距為35-45厘米。綠肥成長后可于當前或秋冬時節進行收割,因其梗葉含有較高的有機質養分,將其埋入茶園耕作土層中能起到固氮作用和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茶園管理包括茶葉采摘、修剪、中耕、施肥、除草、封園等,通過對茶園水肥的精心管理來促進茶樹的生長態勢,提高茶樹的抵抗力,減少病蟲害發生。
1.2.1 因樹因地合理施肥基肥的肥料主要為發酵后的農家有機肥(如:羊糞、土雜糞、豬牛糞)或國家認證的商品有機肥(如:茶葉專用有機肥),配合部分復合肥等。時間為當年秋茶采摘后的11月下旬底至12月中下旬,于茶樹行間,離茶樹根頸部10厘米左右開挖條形溝,深度大約20-30厘米,均勻措施,施后蓋土、培土。一年四季都可追肥,為當季茶樹新梢生長養分提供補充,可在當季茶樹新梢萌芽后7-10天內,氣溫較低、空氣濕度大、萌芽生長周期短,因此施肥的數量和頻率都要降低。
1.2.2 茶園精細耕作除雜草:一般成熟茶園在春茶采摘前進行一次中耕,深度為10-15cm,結合清除了越冬雜草;春、夏茶采后各進行一次淺耕削草,深度為3-8cm,秋、冬茶采后結合施基肥在茶行間深耕一次,深度為15-30cm,深耕施肥與鋪草覆蓋和冬季封園(200至300倍液的石硫合劑晶體噴施)相結合,達到破壞昆蟲越冬場所,減少土壤中越冬害蟲,減少來年病原體數量,以達到最好防效。幼年茶園以淺耕為主,每年淺耕4~5次,淺耕施肥后鋪草覆蓋。
1.2.3 適時采摘和修剪:茶葉的采摘一年可分為四季,春、秋采摘:當新梢生長80%時即可開采;夏、暑采摘:當新梢生長60%時即開采,采摘樹梢頂部3-4片葉子,俗稱小開面或中開面采。采摘后茶園依據茶樹樹齡和生長態勢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剪去樹冠表面結節枝、無效枝、枯枝、病蟲枝等,改善茶園內部小生態環境,促進茶樹生長健壯,并結合剪后耕鋤、培肥管理,防治病蟲害。
主要是有機運用茶園生態環境、引進天敵和害蟲之間相互制約性進行有效控制。
常見的害蟲天敵有寄生性和捕食性兩種,對天敵的保護和利用于茶園病害防治十分重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天敵棲息、繁殖場所,例如合理種植樹木、梯壁種草或留草、套種綠肥等。在害蟲發生前期,可大量繁殖天敵昆蟲、釋放于茶園防治害蟲,比如,蚧類、粉虱類因寄生蜂寄生而死,捕食性動物,如瓢蟲可捕食茶蚜、蛾類幼蟲等,草嶺可捕食鱗翅目幼蟲,捕食螨可捕食害螨,農田蜘蛛網食葉蟬、卷葉蛾等,還有兩棲類(青蛙、蟾蜍、蜜蜂)、鳥類(竹雞、斑鳩、云雀、麻雀)等生物和諧共生。

表1 安溪鐵觀音茶園系統生物多樣性
生態茶園中病蟲害的綠色防控,關鍵在于科學合理使用農藥。要實行輪用使用和嚴格遵守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且間隔期較短的農藥品種,如:植物源農藥有魚藤酮和苦參堿等,生物藥劑有蘇云金桿菌、白僵菌制劑、核型多角體病毒制劑、粉虱真菌制劑等,以達到安全使用農藥。藥劑封園對茶園有殺蟲殺螨殺菌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冬季茶園管理時實施,一般在11月下旬—1月上旬使用,以氣溫低于15℃噴施為宜,采用200至300倍液的石硫合劑噴施,噴時須將茶樅上下、內外、葉片正、反兩面以四周雜草全部噴濕,破壞昆蟲越冬場所,減少土壤中越冬害蟲,減少來年病原體數量,以達到最好防效。
采取人工捕殺、摘除、食餌誘集或誘殺等方法來防治病蟲害。
對具有群居性、假死性、行動較遲緩等特性的蟲類如:茶毛蟲、茶尺蠖等,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塊和蟲群,對一些病蟲害的枝葉,采取人工摘除或剪除,結合耕作深埋或扒除蟲蛹,盡量減少越冬蟲口數。
3.2.1 粘蟲黃板:利用黃色對浮塵子、茶二叉蚜、茶尺蠖、粉刺虱、小黃卷葉蛾的引誘力進行誘殺,每畝茶園可安插20-30塊色板,高于茶樹作業面8cm左右,蟲害發生嚴重的茶園要及時更換色板,這種誘殺方式可以改善生產環境,提高害蟲防治率,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3.2.2 殺蟲燈:利用大多數害蟲會被黃綠色光線吸引的特性,采用燈光對害蟲進行誘捕,殺蟲燈在夜間發出黃綠色的燈光,1個太陽能的殺蟲燈可以防控20-30畝茶園,安置高于茶樹作業面30-40cm左右,它具有誘殺多種類害蟲、保護益蟲、無污染環境等優勢。
3.2.3 性誘誘殺:通過在茶園使用能夠吸引雄性害蟲的性誘劑,設置誘捕陷阱,對雄性害蟲進行捕殺,使雌蟲失去繁殖的機會,阻斷害蟲之間的交配繁殖和傳播途經,一畝茶園可用4-5個誘捕器,每個誘捕器安裝1個誘芯,持效性可達2-3個月。
綜上,茶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得益于其綠色發展理念,秉持綠色發展基本原則,積極采用綠色管控方法。綠色防控技術在茶園的廣泛引用是提升茶葉品質與質量、促進農民增收、增加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