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燕蘋,翟仁祥
(江蘇海洋大學 商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1)
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與印度分別是第二和第四出口國。茶葉種植與生產加工是兩國農業生產體系中重要一環。茶葉出口在農產品外貿中占據重要地位。盡管印度出口規模不及中國,但兩國出口優勢相似度高,在全球茶葉貿易領域互為競爭對手。利用四個競爭力指標測算兩國出口競爭力,對培育中國茶葉新的競爭優勢,具有現實意義。
茶葉出口競爭力是衡量一國如何在世界茶葉出口貿易中展現優勢并長期占領國際市場的重要標準。選取國際市場占有率(IMS)、顯示性比較優勢(RCA)、貿易競爭力(TC)、Michaely指數(MI)指標,通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2011—2020年數據,對茶葉出口競爭力進行測算。具體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中印茶葉出口競爭力指數測算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國的茶葉出口額占世界茶葉出口總額的比重。IMS越大,表示該國茶葉所具有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越弱。由圖1(a)可知,中國從2014年起基本保持在20%以上,而印度呈現反復波動,但總體保持在9.36%-12.22%之間。中國優勢較為顯著,這主要與中國茶園面積與茶葉產量年均增長穩步提升有關。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茶葉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茶葉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RCA大于1,表示該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反之說明競爭力相對較弱。圖1(b)體現出印度RCA指數一直高于中國。中國大多數年份是在1.40—1.69之間,而印度始終保持在5.39—7.53之間。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調整出口商品結構,農產品在本國出口總額中比重有所下降。
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一國茶葉的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指數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大,越接近于-1代表競爭力越弱。由圖1(c)可見,兩國TC值均在0.6—1之間,說明兩國均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但中國茶葉的TC指數總體上低于印度,并呈下降趨勢,而印度的變化略有起伏。原因之一是中國茶葉進口貿易大體呈現增長勢態,2017年進口增長率曾高達34.23%。
Michaely指數衡量的是經濟變數每年變動平均程度的大小,其計算公式是一國茶葉的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減去茶葉的進口額占該國進口總額的比重。若為正數表示具有比較優勢,反之表示為比較劣勢。圖1(d)中兩國該指數均為正數,表示兩國出口具有比較優勢。但印度一直高于中國。主要原因還是基于中國茶葉進口貿易的快速增長。
綜上所述,中國IMS指數高于印度,其他三個指數印度均高于中國。因此,印度茶葉的出口競爭力要高于中國。
第一,中國茶葉機械化水平提升不顯著。目前,茶機生產企業中七成以上的廠家都是小型企業,研發力量薄弱。因此,采茶機和茶樹修剪機的國產化進展緩慢。茶葉加工機械大多還是老型號,無法實現工業化生產,導致成本高,缺乏價格優勢。再加上國內炒茶行為也導致了茶葉價格增長。
第二,茶葉種植的資源稟賦與國內居民消費習慣的差異性,造就中國以生產綠茶為主,而印度則以生產紅茶為主。綠茶出口總額占全球茶葉出口規模的26.78%,紅茶高達73.14%。此外,中國綠茶均價與印度相差不大,但在紅茶價格上中國明顯高于對方。2020年,中國紅茶出口均價為12美元/公斤,而印度紅茶均價為2-3美元/公斤。
第三,中國茶葉主要出口到以綠茶消費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消費群體的購買力相對較弱,因此茶葉出口增長潛力受限。印度茶葉則主要出口到以紅茶消費為主的發達國家,出口潛力巨大。此外,中國茶葉出口品質無法達到發達國家規定的質量安全標準,也是造成產品難以進入高端市場的主因。
首先,提升產品品質以優化出口市場結構。從改進茶葉生產工藝入手,在生產加工與質檢等環節推行國際通行的茶葉衛生質量標準和安全保障體系。品質的提升有利于開拓歐美等發達市場。
其次,加大茶葉加工與采茶機械化程度,降低成本。加快茶葉加工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進程,實現茶葉機械產品和生產線的標準化制造。考慮到勞動力缺乏,采茶機械化也將成為茶葉機械化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最后,利用跨境電商的交易平臺,降低茶葉交易成本。傳統出口貿易環節長,中間商多,在營銷手段和推廣方法方面受限較多。隨著IT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應當不斷摸索跨境電商出口商業模式,以減少貿易的中間環節。同時,又能實時獲取交易者的需求量、消費習慣等數據,以此為基礎尋求多種營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