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致敬人民氣象事業走過100年

2021-10-07 05:21:22賈朋群武欣蕊馬杰

■ 賈朋群 武欣蕊 馬杰

首任局長涂長望沒有讓他的英國導師沃克教授失望,他在共和國成立之初著力打造十余年的新中國氣象事業已呈“青出于藍”的勇氣和態勢;鄒競蒙局長也無愧于他16歲奔赴延安投身黨的氣象事業,之后接過前輩重托,讓中國氣象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有些大時代的到來,并不都是有一個轟轟烈烈的開始。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僅十余位代表,輾轉兩地和不長的會期,在當時的紛爭社會里波瀾不驚;194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氣象事業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窯洞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抗擊納粹法西斯的戰火中,以“訓練隊”和“培訓班”的形式開啟,雖不張揚,卻讓中國的革命人從此多了一份踏實:“天時”或許從此加入了革命隊伍。

然而,大的時代充滿歷史的必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氣象事業作為一項在戰爭中支持人民軍隊作戰、在生產建設中趨利避害的人民事業,最早通過人才培養,形成黨的氣象事業發展的中堅,并像種子一樣播撒到各地。在這個過程中,共產黨人與當初選擇了誕生在德國的馬克思主義一樣,為未來的氣象大業選擇了當時在西方形成時間并不長的現代氣象科學體系。這樣的選擇,雖然與當時中國社會整體已經開始了現代化的歷程密切相關,但在“問天”機制上帶來的與過去幾千年中國帝制“斷裂”式的過渡,無疑也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堅定走尊重和依靠科學的道路建設新中國的初衷。

近現代,中國主要的氣象標志性設施的面貌,從早期引導海上船只入港和標識晴雨的燈塔、海運河道通達四方的海關氣象站;到初具規模的觀象臺網,所到之處匯集了人流和商業活動,迎合了最初的氣象服務需求。1949年新中國成立,氣象設施快速鋪開到全國,以百葉箱為標志的氣象站網和設施,逐步成為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70年代接收國外氣象衛星信息的“大鍋”天線;再到伴隨氣象現代化的節奏發射自己的氣象衛星和在全國數百個城市建立的,已然成為很多地方的新地標、新風景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站網。這樣的快速換代和發展,生動詮釋了黨的氣象事業從孕育到快速發展保持的勃勃生機。

本文基于相關文獻,探討我黨氣象意識的形成和演化,進而選取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氣象事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梳理以改革開放前為重點的事業發展,解讀其中的發展脈絡。借本文,我們與讀者一起,回望和銘記人民的氣象事業是如何被孕育,從星星之火,燃遍祖國每一寸疆土,成為世界氣象最重要的力量。

1 黨的氣象意識的建立和演化

2021年,我們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的重要歷史時刻。黨的氣象事業植根于中華文化宏大博深的自然史觀,受益于西方近現代氣象科學理念和研究成果的西學東漸,發端于早期氣象留學生群體的回國實踐,經過一個多世紀以來黨的幾代氣象人的實踐和奮斗,迎來了中國氣象事業的空前發展(圖1)。

圖1 黨的氣象事業100年全景圖

人民氣象事業,走的是典型的繼承和發展之路:數千年來,中華文明中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演化和對實踐的指導;16世紀中后期開始,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播西方近現代氣象理念;20世紀初開始,幾代留學生到西方學習氣象相關知識并回國開拓氣象事業。中國共產黨開啟自己的氣象事業前,這3個主要因素像根系一樣,在融合中共同孕育了1921年后黨的氣象事業的開創和發展(表1):1945年3月,在延安清涼山下21人的氣象訓練隊組建,6月在解放區建立了6個氣象站;9月我黨的第一個氣象臺站——延安氣象臺成立;新中國1949年成立時,軍委氣象局成立。近70年來,中國氣象現代化事業快速發展。與這一過程同步,是我黨氣象意識的建立、完善和發展。

表1 近、現代氣象在中國的發展要素(16世紀—新中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人的氣象意識,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年毛澤東等人1917年在長沙發起新民學會,提出的《問題研究會》章程中,包含了“待研究”中的科學問題,以及后來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活動中的成果。1933年,毛澤東帶領紅軍戰士在瑞金先對當地的水文環境進行了勘查,之后為當地農民打了第一口水井,不僅以行動批駁了當時在農村盛行的封建迷信,還示范了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之道。早在延安時期,黨最早從恢復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支援人民戰爭的考慮,明確了靠科學和技術壯大國家力量的信念。陜甘寧邊區政府為了涵蓄水源、防止山洪泛濫、提高糧食產量,廣泛發動群眾植樹造林。為了向科學要支撐,延安自然科學院順勢而建,吸引了包括氣象等學科的科學家走向延安,讓更多的學者開始聚集和團結在黨的周圍。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史地系,開始了氣象課程,萌芽了我黨最早的氣象知識傳播和氣象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中國共產黨人更加堅定的現代氣象意識,無疑來自“戰爭”驅動。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東太平洋戰場,以“紅區”為代表的黨的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逐漸成為戰爭中打擊法西斯侵略者不可或缺的支撐。黨在延安建立了簡易機場和在1944年迎來美軍觀察組,給我黨借助當時先進的氣象裝備建設服務于機場和為盟軍遠東戰場提供氣象設施情報帶來了機遇。在這一包括在我黨最初與國外政府對話、和國內勢力較量的解放區建設過程中,我黨更好地意識到了氣象情報的安全價值是未來國家利益的基礎,氣象觀測站網也因此成為解放區最早的黨的基礎設施建設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后的70多年以來,黨的氣象意識不斷強化,從氣象法的頒布和氣象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到提出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邁進,無不體現我們對地球大氣圈層價值的新意識和新認知。而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氣象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是我黨氣象意識最完整的體現。

●中華文明的涵養

中國是世界東方大國,中華農耕文明成就了華夏民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認知。早在公元前24世紀,中國古人就開始了有組織的觀象活動,最早的流星雨(公元前687年)、哈雷彗星(公元前613年)、極光(公元前32年)和太陽黑子(公元前28年)等記錄,發生在2000多年前。在文化方面,從先秦的青銅器到漢代的畫像石,再到農戶家的年畫甚至墓室壁畫,古代先民留給后人的各種農耕傳統,展示了不同時期農業生產活動順應“天時”的場景。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取得的成就,是中華文明中的精彩一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即使到了近現代,中國代表的東方文明強調對事物需在“整體”上把握的理念,在西方經典的“分科”研究已經開始走向協同時,再次閃亮出人類智慧更高層次的火花。這一點,在氣象科學中最新的理念和做法,如集合預報方法、地球系統視角等創新點頻發時,尤其具有現代意義。

在我國17個省市出土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和其他文化遺產中,不乏中華祖先對天氣和四季變化(如節氣說)的銘刻。我國古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天人合一”觀念,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歸宿和科技文化的思想基礎,而“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成為中國古代科學形成和發展的理性基礎。秦漢時期,在漢儒思想影響和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理念的推動下,數學、天文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最先形成獨立學科系統得到發展。從這個時期開始,伴隨渾天儀和地動儀等相繼發明,氣象學也開始在天文和地理學之間,開始逐步浮現。

2 0 世紀初前后,氣象及相關的現代研究體系——各種專業學會先后在中國登場,極大地促進了氣象的學科發展、氣象教育和氣象建制。

●西學東漸 讓整體認識全球大氣成為可能

在科技史語境下,“西學東漸”是指近現代西方科學思想向中國的傳播活動,通常包括從明中后期到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到華,和鴉片戰爭前后到五四運動的晚清和民國這兩個時期新教教徒來華,將西方思想和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氣象相關的西學東漸,前一個時期以傳教士通過展示西方氣象和天文儀器、以第谷天文法推算日月變化等贏得封建政府的信任,多位傳教士被任命為欽天監和傳教士在沿海和江河口岸設立氣象站為主要標志;后一個時期則以大量西方近現代氣象理念以各種出版物方式傳入,影響和促成中國人自覺的氣象建設為特征。

培根曾經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價值,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主要由多個列強國家傳教士完成的西學東漸,實際上放大了西方近現代氣象科學的影響,也讓中國早期科學界和氣象先賢,在民國時期前后快速和順利領悟到氣象的現代化之路,讓中國氣象“無痛”地擺脫了封建迷信的統治,跟上了近現代氣象發展的節奏。而以傳教士為主導的中國早期氣象站的運行,也讓東亞區域在歐洲之后,成為全球陸地中較早被氣象觀測覆蓋的區域(圖2)。從這個意義上看,傳教士在中國開展的氣象活動,避免了中國國土在氣象器測開始后長期成為氣象觀測的空白區,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全球氣象界對地球大氣層整體認識的進步。

圖2 全球氣象儀器觀測網的擴大:圖中以各主要地區最早的1到2個氣象站業務化的時間表示觀測網的擴大,圖中的線給出月和年平均氣壓和風圖可以較為精確給出的地區(基于:Lamb H H .Climate,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Methuen,1982.)

●學子探經

留學,也稱留洋,是指出國出境接受各種教育。近代意義上,中國留學生的出現,始于19世紀中葉,而現象級的留學活動,在新中國成立前經歷了幾次高潮期。如果說先于大規模留學幾百年,外國傳教士涌入中國言傳身教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那么,數萬計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深耕近現代科學技術精華并回國實踐,最終完成了中國從儒學到科學的過渡,是中國社會在20世紀初開始的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兩個過程中的核心,都銘記了中外學人對真理的追求,中華學子的執著與西方學者的啟蒙一樣令人難忘。

1912年,第一位在西方接受科學教育的氣象學博士——蔣丙然,為中國現代化的氣象事業大廈埋下了第一塊基石。與遠路來到中國以傳播包括西方近現代氣象知識和建立氣象站以獲取氣象數據的學者型傳教士不同,總數大約不到百人的氣象相關學科留學生群體,大多更加關注氣象作為一項事業,如何在自己的國家從學術和建制兩個軌道上更快發展。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借鑒了西方先進氣象理念和了解了中國國情之際,幸運地與中國共產黨“科學報國”的倡導產生共鳴,從而通過獻身黨的氣象事業,實現了當年留學的初衷(圖3)!

圖3 新中國成立前三代氣象留學生代表

在這支氣象留學生隊伍中,一些看似幸運的事情尤其令人感慨。1930年涂長望留學英倫,在倫敦大學最初學習的專業是經濟地理,而他每天去學校上課要路過倫敦氣象臺,氣象臺櫥窗展示的最新大幅天氣圖,是他上課途中經常留戀的地方,他在查看故鄉武漢的天氣,與家鄉人民共冷暖的同時,滋生了學習氣象學的愿望,這才有了后來師從沃克教授學習氣象的經歷。另一個例子是留學學習工科的高魯,因為他喜愛天文學,而他回國效力時正好趕上民國中央觀象臺籌建,就果斷將天文氣象作為自己的事業,成為近代中國氣象起點——中央觀象臺的首任臺長。

2 人民氣象事業百年發展

●初創與成型(1921—1949年)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隨后近30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革命黨人不斷堅定和踐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初心和理念。其中1927年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將修水壩列為14件大事之一,1931年在長征途中毛澤東在瑞金為村民挖第一口水井,就充分說明了黨的領導集體特別注意汲取中華民族傳統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精華。

我黨最早將氣象納入科學的軌道,至少可以追溯到1940年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學院。作為我黨創建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該學院于1940年9月正式開學,在第二學期專業課程中,地礦系有氣象學課程,授課教授為孫霽東。可以說,延安自然科學院孕育了我黨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氣象人。不僅如此,延安時期形成的中央黨校系統、抗日軍政大學系統和自然科學院等專業高等院校,均以“教以致用”為原則。學校傳授抗戰實際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三三制”的學習方式:即以短訓為主,學員在校學習3個月,前方實習3個月,返校再讀3個月。這類訓練班的學習方式,尤其為日后的氣象訓練隊和培訓班模式打下了基礎。

早在延安氣象臺成立前,邊區就有了氣象觀測。圖4為1941年10月18日在《解放日報》副刊《科學園地》上刊登的1940年各月延安的雨量。這時的氣象觀測,因為缺少其他儀器,只限于對降水進行記錄。但從記錄結果看,不僅給出與現代氣象記錄類似的以毫米為單位的雨量值,還很好地區分了降雪量(記錄上看,為降雪厚度而非轉化為液體后的深度)并給出降雨日數、最大日降雨量等數值,讓觀測記錄更加豐富和實用。

圖4 1940年延安雨量

1942年,已經深知科學技術將在未來新中國的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自然科學院組織的科技展覽中,結合延安生產運動設立了氣象主題展版。氣象節氣、打雷之前為什么先有閃電等氣象問題,讓參觀者真切體會到了氣象科學的意義和價值。

真正觸動黨建立自己的氣象事業的直接推手,是在“二戰”關鍵期還處于“半外交時代“的我黨與美軍方的合作。在解放區開展更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氣象觀測,始于1944年中共決定與美軍合作,在延安設立氣象臺。這時,二戰進入最后關鍵期,美軍主要為了打擊日軍,已經在國民黨統治區昆明、成都和衡陽設有氣象臺。1944年7月,沖破蔣介石政府的阻力,美軍觀察組的飛機僅僅依靠延安寶塔這一目標物,降落在延安機場。從此,延安機場頻繁承擔中共領導人往返重慶談判、赴聯合國參加活動等重要任務,其運行保障中氣象是不可或缺的。美軍觀察組迅速幫助中共在延安設立了氣象臺,在周邊解放區設立了氣象站。這些我黨自主建立的氣象網,不僅讓機場更加安全,還向駐重慶的中緬印戰區司令部提供了對日作戰的重要氣象情報,為營救對日作戰被迫跳傘的美軍飛行員提供了重要條件。延安氣象臺的設立,以及在延安周邊建立的氣象站,很好地補充了盟軍在東亞區域針對日軍進攻所需的重要氣象資料。

1945年3月,在美軍觀察組的協助下,中央軍委在延安清涼山成立了氣象訓練隊,新中國氣象事業生根發芽。1945年9月,當時的中央軍委三局接收了美軍觀察組氣象臺,并從延安自然科學院、邊區政府和部隊中抽調鄒競蒙等10位年輕、有文化的同志,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氣象臺:八路軍總部延安氣象臺。

新中國成立前,黨的人民氣象事業從無形到建制用了24年的時間。毛澤東向延安氣象臺氣象培訓人員贈書《自然地理》,真實地說明了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堅定走科學興國的決心和意志。

●建制和發展(1949—2021年)

新中國開國大典后一個月,1949年11月中央軍委氣象局的建立,既是對建黨28年來黨的氣象思想如星星之火的禮贊,更是對中國千百年來氣象管理體系的告別,代表中國氣象邁向國際標準的新臺階。軍委氣象局,以及隨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央氣象局、國家氣象局和中國氣象局,既是對過去歷代封建政府所設欽天監、民國時期的觀象臺等機構的傳承和改良,更是聚焦氣象事業的最強國家建制。

70多年來人民的氣象事業經歷了前期克服底子薄等困難、實現了臺站建設和學科發展全球罕見的高速發展階段;在一些不利時期下,氣象和相關部門堅守崗位保障了氣象資料記錄的連續性和妥善保存;以改革開放之初重返世界氣象組織(WMO)和最早打開中美氣象合作大門為契機,歷史性地實現了氣象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很快成立了以蘇聯科學院為藍本的中國科學院,以蘇聯高校為樣板進行了院系調整,蘇聯援建了156項重點工程,這些都為新中國以最快的速度用科技帶動發展打下了基礎。我黨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上,頒布了反映黨的科學規劃思想的《十二年遠景(1956—1967年)》。黨的氣象工作趁勢而上,得到了極大發展。1959年,《氣象學報》30卷3期全面報道了之前10年,也就是共和國最初10年氣象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很好地勾畫了那時氣象業務所設領域、研究進步和業務成就。1973年美國學者更是以全球氣象發展為背景,闡述了氣象研究在更長時間里(1949—1966年)中國學者取得的進展和給全球氣象界帶來的影響。

新中國氣象事業誕生之初,我國幾代氣象人就很關心事業發展的方向問題,戰略研究即使是在國內政治風暴期間,也幾乎沒有停止過。尤其是,氣象部門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氣象業務發展向國際水平邁進的思想,在現代化頂級理念形成方面更是在各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雙重領導”的氣象管理體制。氣象工作是高度集中又高度分散的一項具有很大挑戰性的事業。1949年12月,新中國的氣象機構——軍委氣象局成立統一了全國的氣象組織機構。按照聶榮臻總參謀長的指示,依據“分區建制,集中領導”的原則,軍委氣象局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五大軍區內設立氣象處,屬軍區建制。另外,氣象局雖然屬軍事委員會領導,但業務上直接接受軍委空司指導。1953年,氣象部門從軍事部門向民用部門轉變后,經歷了部門垂直領導和地方塊塊領導兩種領導管理體制的實踐。實踐的結果是,確立了“雙重領導”的體制。從1982年開始,建立了以氣象部門為主的雙重領導體制。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特區建設和形勢的發展,氣象部門從發展和需求出發,并沒有教條地貫徹“雙重領導”的體制,而是在一些特區將原有氣象部門在行政管理上交給地方,而在業務上仍然實行統一管理。這樣做,一方面很快適應了這些特區經濟建設大發展對氣象服務快速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當地氣象事業有了跨越式的大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氣象事業快速建設,十二年遠景目標直指國際先進。新中國氣象事業在20世紀50年代起步并獲得飛速發展,涂長望局長在1957年所作的《氣象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總結和第二個五年計劃方針任務的報告》,初步分析了解放后一段時間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一五”期間,全國共建立了各級氣象臺站1318個,至1957年底,全國各級氣象臺、站已達1635個,比解放初期增加22倍,比1952年增加了416%,完成了國家計劃規定的臺站建設指標。72個氣象臺和39個民航氣象臺構成了全國的氣象預報服務網,1500多個氣象站和氣候站在全國構成了中等密度的地面氣象觀測網。高空氣象觀測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努力建設,至1957年底已有探空站73個,高空測風站165個,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高空觀測網。

在人才培養方面,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內,以短期訓練為主同時注意培養高級和中級技術干部的方針,五年內中央和地方共培養訓練了各類初級技術人員達一萬余名,基本上解決了臺站建設和國防部門的迫切需要。1955年建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中等氣象學校,之后又新建和籌建了兩所中等氣象學校,到1957年未,中等專業在校學生已達1900余名。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就開展了擬定《氣象事業12年發展遠景規劃》工作。《規劃》明確提出了發展的目標:在12年之內,在氣象業務工作方面趕上或超過國際水平,在氣象科學方面,要在迫切需要的重要學科上接近國際水平。而實現這樣的目標,有三方面的標志,即1)在臺站網的數目和分布上,一方面要能滿足氣象業務各方面的需要,同時還要基本上滿足各經建部門的需要;2)在觀測項目、觀測儀器及觀測質量等方面達到國際水平;3)在通訊方面要使用新式的自動化的機器,一方面要能將國內各地的氣象情報迅速地、準確地集中起來與傳遞出去,同時還要將世界各地的氣象情報迅速地、準確地集中起來,必要時還應該擔負起國際廣播的任務。

此外還提出在氣象科學達到國際水平的標志是:1)在每門學科中不但有一定數量的高級研究人員,同時各個主要學科還都要有一兩個國際的學術權威,也就是第一流的科學家;2)研究用的儀器基本上能在國內設計與制造;3)重要學科的研究工作都建立起來了,一些空白點,如農業氣象、海洋水文、大氣物理等學科都必須在12年之內建立起來;4)本國的科學研究工作要能解決國內經建與國防部門所提出與氣象有關的重要問題。現在回首這些目標,有些也仍然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改革開放前,雖然中國政治形勢幾次動蕩,但老一輩氣象工作者為后來氣象事業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從長時間以來黨和國家持續通過政策指導和保障氣象工作的開展(表2)得到了集中體現。

表2 1949—2005年頒布的部分全國氣象規章和重要文件

1930年8月12日,竺可楨在中國科學社第十五次年會上致辭。這位新中國氣象事業的鼻祖指出:“科學是國際的,不是歐美所專有的。”他期待“不久希望科學也能說中國話了。”

近代以來逐漸落后的中國,在黨的領導下奮起。黨的氣象事業經過百年錘煉,已經讓氣象科學的中國話越講越多,越講越生動!我們期待在第二個百年到來時,中國氣象界時常能發出世界氣象的最強音,我們一定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加倍努力,不辱竺可楨等前輩的囑托。

3 結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氣象事業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中國數代氣象人的“集體記憶”。深挖這些記憶中精彩片段背后的精神和科學之力,梳理事業源遠流長的過去,無疑是我們今天站在世界氣象發展前沿并堅定走下去不竭力量的來源。

本文用有限的篇幅,試圖展示百年人民氣象事業發展史的一些主要脈絡,這樣的脈絡,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并沒有糾結于時間斷限上,而是從文獻中挑選一些關鍵人物、事件進行不同維度的串聯,以期有更多深刻的研究,解釋黨的氣象事業發展背后強大的生命力。在這樣的串聯中,兩位中國氣象局局長的終生奮斗的經歷脫穎而出:首任局長涂長望沒有讓他的英國導師沃克教授失望,他在共和國成立之初著力打造十余年的新中國氣象事業已呈“青出于藍”的勇氣和態勢;鄒競蒙局長也無愧于他16歲奔赴延安投身黨的氣象事業,之后接過前輩重托,讓中國氣象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兩位局長,涂長望早在英國留學期間,就在倫敦加入了黨的海外組織,后來以“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的身份,為黨的氣象事業奮斗,1958年再次加入共產黨;鄒競蒙出身革命家庭,當他作為WMO主席向全球氣象人闡述事業發展的全新理念時,紅色氣象的燎原達到了一個高峰。

起源于西方的現代氣象科學,能夠在中國大地上落地和迸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就一項偉大的事業,從根本上是全人類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更崇尚真理使然,所謂“立德立言,不問西東”。一方面,氣象科學是既能融合于中華認知傳統中強調整體關聯的體系,也是西方注重分解合成認識范式的典型;另一方面,當氣象作為一項事業,是覆蓋所有人類精神內涵中的科學精神、人類精神和信仰精神三個部分且缺一不可的人類活動。我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堅定理念,是黨的氣象視野壯大的最根本保障。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任命涂長望為軍委氣象局局長時,鄒競蒙也在軍校完成了氣象專業的學習。他們隨后完成的氣象事業領導者角色的傳遞,讓英倫最早萌芽的現代氣象,最終在中華大地結出碩果。百余年的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正是寫照這一個多世紀中國氣象人求真的科學精神、不屈的民族氣概和人與自然能和諧共處的信仰。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1920年12月,毛澤東在給蔡和森等人的信中提出“讀歷史是智慧的事”。1961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上再次指出“只有歷史才能說服人”。1964年毛澤東更是進一步指出:“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創造了共產主義理論和偉大實踐的偉人們,無不認為“經從史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席卷之時,借助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契機,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擁抱歷史,會更好地把握光明的未來!

深入閱讀

編委會,1991.紀念涂長望.北京:氣象出版社.

編委會,2000.氣象赤子——深切懷念鄒竟蒙同志.北京:氣象出版社.

曹瑩,2018.民國時期氣象專業期刊及氣象科技發展.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陳志輝,2009.民國時期中國天文學會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顧明,1992.中國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十四年 氣象卷(鄒竟蒙).北京:中國經濟法研究會/中國經濟出版社.

國家氣象局辦公室,1990.新中國氣象事業四十年.北京:氣象出版社.

李平,張建雄,楊林聰,2015.抗日戰爭時期的中美氣象情報合作.閱江學刊,7(5):38-42.

劉英金,2008.風雨征程——新中國氣象事業回憶錄續集(1949—2000).北京:氣象出版社.

盧鋈,王鵬飛,1959.十年來我國氣象業務的發展.氣象學報,30(3):197-201.

孫錦銓,1995.中國天文氣象史上閃光的一頁.自然辯證法研究,11(8):49-52.

萬映秋,2013.《觀象從報》與西方氣象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8(6):69-74.

汪夢妍,2017.北洋政府時期氣象科普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王秀芹,1990.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先驅——蔣丙然.中國科技史雜志,(1):42-55.

溫克剛,2017.涂長望傳.北京:學苑出版社.

溫克剛,2004.中國氣象史.北京:氣象出版社.

武衡,1988.延安時代科技史.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

許玉花,2017.近代氣象留學生群體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張璇,2015.民國時期中國氣象學會會員群體研究(1924-1949).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氣象學會,2002.我與新中國氣象事業.北京:氣象出版社.

朱祥瑞,2003.中國氣象史研究文集.北京:氣象出版社.

竺可楨,1951.中國過去在氣象學上的成就.氣象學報,22(1):1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91精品国产福利|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无码AV动漫|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91在线播放国产| 美女国产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99资源在线|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高清不卡毛片|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h视频在线播放|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洲va视频|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日韩视频福利|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欧美中文一区|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热久久国产| 999精品在线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欧美色香蕉|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欧美成一级|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久草视频| 久久亚洲天堂| 综合久久五月天|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青青草欧美| 99re精彩视频|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欧美高清| 成人小视频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91在线视频福利|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2|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