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鄧小平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1998 年6 月中旬到9 月上旬,我國長江流域發生了繼1954 年以來第二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花江、嫩江、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閩江等江河,也相繼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受災人口達2.23 億。面對特大洪水襲擊,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周密部署,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抗洪搶險第一線,各級領導干部紛紛奔赴現場,同廣大軍民一道頑強奮戰。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出動30 余萬官兵參加抗洪斗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團結奮戰,取得了抗洪搶險斗爭的全面勝利。在同洪水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現出了一種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抗洪精神同我們黨一貫倡導的革命精神和新時期的創業精神一樣,都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程中,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和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深入思考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形成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歷史經驗的基本總結,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并以新的思想、觀點、論斷,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1998 年抗擊洪水期間,江西九江市民紛紛來到抗洪一線,為子弟兵送上盒飯
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占全國的71.4%。1999 年9 月,黨中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決策。2000年10 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要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 貴(陽) 昆(明) 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通知》確定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和戰略目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特色旅游業;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力爭用5 到10 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到21 世紀中葉,要將西部地區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部署。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 年來,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鞏固,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是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1995 年1 月1 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其前身是1947 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由于歷史的原因,新中國在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參加關貿總協定。1986 年7 月,中國政府提交關于恢復中國在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1995 年7 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2001 年11 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并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世界貿易組織真正成為全球性貿易組織,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并在平等條件下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中國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推動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緊緊抓住機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踐證明,中央作出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