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 張恬熙

不少人對于葡萄酒的初印象都來自于影片或是電視劇。早期,除了外國電影,港片最先將葡萄酒文化植入到影片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后來,不少國產劇和影片中也開始出現葡萄酒的橋段,反映著角色的社會地位和品位。銀幕上多種多樣的葡萄酒,就像是劇中人豐富多彩的人生,個中滋味,且待你去細細品味。
Many people's first impressions of wine come from movies or TV series.In the early days,in addition to foreign films,Hong Kong films were the first to incorporate wine culture into the film,which had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audience.Later,many domestic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s also began to use wine,reflecting the social status and taste of the characters.The variety of wine on the screen is like the colorful life of the people in the play.The story is waiting for you to discover.

你第一次渴望了解葡萄酒,是因為什么?
每個人踏上葡萄酒這條道路,都一定有他/她自己的原因。有的人,是因為無意間喝到了一杯不錯的葡萄酒,想要探索更多杯中的奧秘;有的人,是因為遇到了喜歡喝葡萄酒的人,想要營造更多共同話題;而有的人,則是因為被電影或是電視劇中的某個情節所打動,自此踏上葡萄酒這條漫長而充滿趣味的道路。
隨著國內的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大大小小的影院終于能夠重新開放。8月14日,《哈利h 波特與魔法石》重映的前兩天,累計票房就達到了6521萬元。經典永遠都不會過時,誰又不希望能夠再次坐在影院里,暫時與忙碌的現實生活隔絕,度過一段屬于自己的時光呢?如果那些和葡萄酒相關的經典電影能夠重新上映,你想要看到哪部?

還記得自己最早接觸關于葡萄酒的電影,是《杯酒人生》。也許不少人都和我一樣,被劇中那一段段關于黑皮諾的描述,吸引得口舌生津,恨不得馬上就喝上一杯,感受劇中人說的那般滋味。等真正開始學習葡萄酒時,再回看才明白,誘人的不只是那杯黑皮諾,更是其中承載的情感與回憶。
有些愛情發生在路上,有些愛情,誕生在葡萄園里。《云中漫步》大概是關于愛情與葡萄園,最美的電影之一。銀幕外的我們尚且久久不能自拔,身處其中的愛侶又怎舍得散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愛情都可相守相依,人生中遇到有些人,他教會了你如何去愛,再用離開教會你什么懂得珍惜。就像《一千種風的味道》里,葡萄酒是起點,但愛情不是終點。
隨著葡萄酒逐漸進入中國市場,不少國產影片中也開始出現葡萄酒的身影。20世紀90年代,周潤發在電影《賭神》中那句“給我開一瓶1982年的拉菲”,奠定了拉菲葡萄酒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早期銀幕中的葡萄酒,主要出現在港片里,比如《大內密探零零發》《古惑仔之龍爭虎斗》《龍鳳斗》等。這與香港很早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有關,那時的葡萄酒主要都是以法國名莊為主。




接著,不少影視劇中也開始出現葡萄酒的橋段。有一些能夠對劇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過不少尷尬的鏡頭。比如曾紅極一時的《北京愛情故事》,把羅曼尼h 康帝(La Romanée-Conti)帶入大眾的視野,但也把“紅酒配雪茄”這種并不合適的搭配傳遞給了觀眾。《親愛的翻譯官》雖然將葡萄酒和翻譯官這個職業結合得恰到好處,但喝貴腐葡萄酒贈送貴腐葡萄(劇中用的是新鮮青提)這種雷人的劇情,著實讓葡萄酒愛好者驚掉了下巴。即使是前段時間熱播的《三十而已》,也出現了裝懂裝過頭的情節,喝一口葡萄酒就能判斷出降水量,那還要氣象部門來做什么。可見,影視劇中想要植入葡萄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很可能就弄巧成拙。
若你只想全身心投入,安安靜靜地跟隨著鏡頭去看一看真實的葡萄園,那么紀錄片一定能夠讓你更靠近、更了解關于葡萄酒的故事。一部好的紀錄片不會過時,甚至每一次當你打開它,都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紀錄片的好處是片中沒有過多情情愛愛的糾葛,也很少有商業營銷。影片《在勃艮第的一年》中,觀眾仿佛跟著進口商Saunier女士與勃艮第的酒農們對話,隔著銀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淳樸和本真。而《在香檳的一年里》,觀眾仿佛又隨著鏡頭,追隨著葡萄酒農、知名的葡萄酒商以及釀酒師的腳步,了解香檳產區獨特而復雜的釀酒過程。
紀錄片就像一部時空穿梭機,帶我們回顧那些不曾參與的歷史。比如影片《巴羅洛男孩》,講述的就是20世紀80年代在巴羅洛發生的釀酒風潮改革。雖然曾經被父親趕出家門的“巴羅洛男孩”伊林h 奧特(Elio Altare)如今已不再年少,但他在影片中親身敘述了當年的“年少輕狂”。數十年時光飛逝,他已成為皮埃蒙特(Piedmont)地區釀酒界的改革先驅之一。而《酸葡萄》和《苦葡萄》則讓我們看到了酒業的怪狀,影片所呈現的全部都是真實事件,這種真實的力量不免引發人們對于時代的思考。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我們也許無法體驗劇中人一般跌宕起伏的生活,但影片給了我們機會,去體驗和感受。在這些關于葡萄酒的影片里,你看到的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