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琦,朱輝球
(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景德鎮,333000)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根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類型,肩負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近年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多次強調文化的重要價值,并對高校定下了“立德樹人”的發展基調,明確了“文化育人”根本任務。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它與區域產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探索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對建設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建成職業院校培根鑄根的育人高地有著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江西是中國的文化大省,江西文化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江西文化內涵豐富,包含了書院文化、瓷文化、茶文化、中醫藥文化、革命文化等等,艷冠群芳,特色鮮明,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
江西作為中國革命的故土,是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深厚的紅色基因;江西作為瓷器的故鄉,“千年瓷都”景德鎮是中國聞名與世的靚麗名片,延伸出舉世無雙瓷文化、茶文化、窯文化;江西作為全國書院發展的中心地區,古代書院數量據全國之最,擁有獨特的歷史地位;江西作為中國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中華民族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下了賡續千年的杏林文化,形成了輝煌獨特的醫學流派……這些江西特色文化不僅是江西人民在歷史長河發展中沉淀下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凝聚和結晶,飽含著健康的審美情趣、高超的技藝水平、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具有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它們所承載的特色文化資源為引領新時代江西職業教育淬火鑄魂提供了豐富內容和多元載體,是職業院校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的肥沃精神土壤,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利陣地。
首先,將江西特色文化融入當地職業院校的思想建設,江西特色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工匠精神、革命精神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其次,將江西特色文化融入當地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如陶瓷文化融入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書院文化融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等,有利于當地職業院校形成專業特色,推動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就業,進而助力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再次,將江西特色文化融入當地職業院校的課程建設,江西特色文化有著多元的表現形式,如書院文化和革命文化特有的建筑歷史遺跡、陶瓷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獨有的制作技法,以及它們專有的藝術語言都豐富了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最后,將江西特色文化融入當地職業院校師生的創新創作,其背后的風土人情、典型事跡、裝飾紋飾等等,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多樣的設計元素和創作靈感,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總而言之,江西特色文化對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當前,許多職業院校開始探索當地特色文化融入人才培養,但是普遍存在著以下三大教學問題,分別是特色文化與專業建設融入不足、重技能輕思想的德育短板、創作與創新創業動力不足。具體表現在:
1.未能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專業建設各領域,如課程建設、實訓設施、教材建設、創新創業以及校企合作等領域;
2.未能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背后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3.師生專業創作和就業創業中未能充分利用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或流于表面,或缺乏原創性,或識別度不高。
因此,探索多維度的特色文化融入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有利于解決以上現實教學問題。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在此問題上,經過多年探索實踐,總結出特色文化“五融”人才培養路徑,著力提高人才培養實效,效果顯著。
在陶瓷專業人才培養中,聚焦紅色文化、陶瓷文化,深耕制瓷技藝,強調社會服務,在傳承創新非遺技藝的同時,注重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培育,響應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拓展更深層次、多元化的江西特色文化融入陶瓷專業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
建設一支以教書育人楷模、大國工匠、工藝美術大師、技術能手為引領,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堅定、技術一流、追求卓越的“大師+名師”教師團隊,結合大師工作室培養和現代學徒制傳承模式,通過“大國工匠進校園”、“非遺進課堂”、“紅色文化進作品”等教學形式,以三教改革推動教學革命,將紅色文化傳承與非遺教學深度融合,以“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為契機,精準對接崗位所需的非遺傳承、技藝展演、文創產品開發、文化推廣等陶瓷產業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合理確定了“工匠型”人才培養方案,系統搭建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實現陶瓷專業在知識結構、專業內涵等方面的延展和提升。
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瓷文化、茶文化、窯文化、紅色文化等江西特色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工匠精神、職業道德、文化自信、愛國情懷、藝術審美、省情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以紅色基因傳承為主線的“陶瓷文化理論探究、非遺制瓷技藝傳習、現代陶瓷實踐創新、職業道德素養培育”多元特色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制定課程標準、修訂教材教具、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提升審美水平,踐行工匠精神,形成紅色基因與非遺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將“理想、信念、價值、正直、樸素、奉獻”等思想潛移默化植入學生心靈,實現了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
學生社團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整個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素質,塑造學生品質。通過成立文化、藝術、學術團體等學生社團,組織學生線上“云游”與線下“走讀”相結合,重游紅色革命根據地和博物館,重溫紅色革命艱辛往事和光輝歷程,緬懷贛鄱大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感悟革命烈士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高職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志向。通過線上線下開展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不僅可以活躍學校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自治能力,豐富課余生活;還可以在思想交流、技藝切磋、互相啟迪中增進友誼,激活紅色基因。
組織師生積極舉辦紅色基因主題作品展和廉政文化主題作品展,在“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的新機遇中,弘揚和傳承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技藝,用陶瓷語言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工匠故事”,使紅色基因和非遺技藝在傳承與創新之中散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引導學生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鎖定就業崗位,定位崗位技能,開發創業項目,如對接景德鎮陶瓷產業,與陶溪川文創街區、明清園文善胡同等創意市集開展創新創業,共同將成果轉化陶瓷文創產品和紅色旅游紀念品推向市場。此外,帶領學生參加各級技能大賽,鼓勵學生敢想敢做、敢創新創造,堅持夢想,勇往直前。
秉承區域發展互幫互助,民族技藝共傳共享,美育教育協同共建理念,在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和抗擊新冠期間,積極組織師生開展“以筆傳情、以藝救災”作品捐贈和義賣活動;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師生走進中小學和特殊學校,以陶藝制作為媒介,開展美育支教活動。另外,與紅色革命老區和農村學校,開展結對幫扶、培訓師資、交流指導等活動,助力落后地區文化建設。此外,對接當地陶瓷工業園區,針對企業開展技術援助,員工培訓,助推當地陶瓷產品、材料、工藝等方面的升級換代,提升陶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力推動區域陶瓷產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紅色文化與非遺制瓷技藝的有機融合,在立德樹人的具體方式上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從而培養出一大批有報國之志,有奉獻精神,有社會擔當,有紅色文化情懷,以及有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氣質的優秀人才。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師要有熱愛教育的定力及淡泊名利的堅守。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終身己任“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技能強國、技興贛鄱,做紅色文化的傳承者,陶瓷文化的傳播者,做孩子美好未來的筑夢人,爭做符合時代“四有好老師”。
通過理念引領、課堂教學、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理論研究、成果轉化“六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把江西特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到陶瓷藝術人才培養全過程,落實到教學管理服務各環節,使之內化為精神品質,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育人品牌,為服務“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