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溶
摘 要:民國時期山西期刊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北洋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全面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其中北洋時期又可以細分為五四前與五四后兩個時期。這四個時期期刊發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但也表現出一些共性,如期刊版面設計所體現的簡潔風與藝術風、期刊出版數量以及刊物內容受時局影響大、期刊壽命短等特點。
關鍵詞:民國;山西;期刊;統計分析
民國時期山西因其政治環境的復雜,期刊獨具特色。本文擬以時間發展為線索,探討民國時期山西期刊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一、民國時期山西期刊時間分布的總體概況
筆者通過查閱《上海圖書館館藏近代中文期刊總目》《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1933-1949》《山西通志·新聞出版志·出版篇》[1]《山西期刊史1900-2008》[2]及其他一些相關論文著作,并檢索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大成老舊刊期刊全文數據庫,統計整理到的民國山西期刊有516種,其中能夠知道創刊時間的有438種,本文擬就這438種期刊展開相關研究。
結合期刊的時間分布特點以及時代背景,我們大致可以將民國山西期刊的出版時間劃分為4個階段,即北洋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全面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北洋時期的期刊創辦數量最少,這一階段尚屬于山西期刊發展的初步階段。進入土地革命時期,期刊創辦數量大增,這一時期山西期刊業的發展勢頭正盛。進入全面抗戰時期,雖在戰亂環境下,增長勢頭依然能夠保持。而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創刊數量稍有減少。在這38年的時間里,山西的期刊出版出現幾次熱潮,如五四運動后的新文化傳播熱潮、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雜志年”、全面抗戰時期以“宣傳抗日、保家衛國”為主題的創刊熱潮,以及抗日戰爭勝利初期“反內戰、促和平”為主題的創刊熱潮。這幾次創刊熱潮出現的原因,筆者將在下面一節分別進行討論。
二、民國時期山西期刊時間分布分段研究
(一)北洋時期(1912-1927)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但勝利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閻錫山為保住自己在山西的地位,竭力討好袁世凱,同意袁世凱建都北京的主張,被袁世凱任命為山西都督,開始了其長達38年的山西“土皇帝”生涯。這一時期,軍閥之間征戰不休,而閻錫山采取“保境安民”的策略,推行“六政三事”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這時期山西的經濟得到一定發展,山西省因此還在1924年被北洋政府評為“模范省”。這一時期山西期刊業尚屬于初步發展時期,16年時間里共有68種期刊出版,平均每年約有4種期刊出版。
這一時期的期刊不僅數量少,種類也少,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與教育三大類,且多為官辦期刊。不少雜志頗能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社會現狀,如《山西實業報》,作為進入民國后山西的第一份期刊,就是在山西工業發展起步階段創立的。閻錫山主政山西期間,著手發展山西工業,并取得了一定成績,這也為《山西實業報》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再如《宗圣匯志》的創立,和當時整個政治大環境都有密切聯系。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后,野心不減,妄想復辟做皇帝。與此同時,他實行一系列尊孔措施,先后頒布《尊孔令》和《祭孔令》,又以官方的名義舉辦祭孔大典,提倡“禮教”,想要借重視“三綱五常”的儒家思想,為自己復辟帝制保駕護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袁世凱的“尊孔”行動受到一批保皇分子和投機分子的響應,他們成立孔教會、孔社等團體,出版刊物,《宗圣匯志》就屬于這樣一類刊物。在《宗圣匯志》創刊號上即有袁世凱“大哉孔子,為圣之時。百家歸宿,萬世師資”[3]的祝詞,刊前除了孔子像外,還有“建設東亞共和四大偉人”的圖像,其中袁世凱就排在首位,此刊明顯帶有討好袁世凱的性質。
五四運動以后,山西出現了一批傳播新文化的進步期刊,這一時期的期刊數量較五四以前有明顯的增長,從1919年至1927年的9年時間里共出版期刊59種,平均每年出版約7種。這一時期的期刊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1920年出版了宣傳國語的《國語報》,該刊以“研究國語,普及教育,俾失學人民曾習字母者借此增進知識”[4]為宗旨,在推廣國語語音運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21年出版了山西近代第一份科技期刊《醫學雜志》,該刊重點研究中醫療法,傳播中醫知識。宣傳新文化的期刊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這些期刊都以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為己任,不畏當局,向民眾揭示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殘暴與黑暗,在促進山西民眾思想解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二)土地革命時期(1928-1936)
從1928年至1936年的9年時間里,新出版的期刊共有146種,平均每年出版期刊約16種,遠高于上一時期的4種。從1931年開始,山西期刊的創刊數量就在逐年攀升,尤其是1933年和1934年兩年,年創期刊量均高達27種,這與當時全國期刊發展規律是相一致的。1933年與1934年這兩年,因新辦期刊數量多,而被時人稱作“雜志年”。對于“雜志年”出現的原因,部分人認為這和“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有直接關系,其曰:“九一八以后,知識分子趕著國難嚴重,有喚起民眾共同負責的必要,一伙一伙合起來辦雜志。雜志漸漸增多,到本年,乃有人稱為雜志年,自然因為雜志出的特別起勁的緣故。”[5]這一時期也確有不少期刊以警醒國人、宣傳抗日為宗旨,如《河津抗日旬刊》《山西抗日周刊》等刊名中,都明確以“抗日”為名,直接體現出這些期刊的創辦宗旨與宣傳主題。
(三)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
從1937年到1945年的9年時間里,新創期刊147種,平均每年創刊約16種,與上一時期持平,但這一時期的外部環境遠較前期惡劣。自1937年11月8日日軍占領太原以后,許多出版機構為了躲避兵燹,轉移他地,期刊也被迫停刊。未能及時轉移走的出版社,也因日偽軍的破壞而無法繼續發刊,導致這一時期期刊數量大幅減少。1937年新出版期刊只有9種,1938年稍有增長,有11種。而從1939年開始至1941年,這一時期的創刊數量明顯提升,這主要得力于中共抗日根據地的期刊發展。1937年7月,國共兩黨宣布合作以后,紅軍被改編成第十八集團軍,下轄的三個師開赴山西前線,與日軍進行英勇抗戰,并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出版了一大批刊物進行抗日宣傳,造成這一時期的創刊數量激增。
而到了1942年,新創期刊數量開始大幅減少,只有6種期刊出版,這與當時的戰爭形勢有一定關系。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為了支持戰爭的消耗,日軍加緊了對華北地區的“掃蕩”,這一時期的敵后出版社,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創辦的期刊數量也銳減。但就是在這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一些期刊出版工作者,為了激勵民眾愛國救亡的熱情,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心,依舊不畏死亡,冒著生命危險創辦了部分期刊,如晉綏軍區戰斗社創辦的《戰斗》、華北書店創辦的《大后方動態》,都屬于這一時期的產物。
(四)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中國大地再次被戰爭的烏云所籠罩。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期盼和平的呼聲,單方面撕毀國共雙方簽訂的和平協議,命令軍隊進攻解放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終于贏得了最后的勝利。這一時期新出版期刊數量有77種,平均每年出版期刊約19種,從整個民國山西期刊的發展史來看,可謂是期刊出版的又一個小高峰,尤其是1946年,出版期刊數量高達40種,成為民國時期創刊數量最多的一年,即使是1947年,也有26種期刊創辦。
1946年以后,山西地區的新出版期刊數量在逐年減少,到了1949年,新出版期刊數量就只有4種。這一時期,閻管區創辦期刊數量不多,只有8種。而其中的5種,均為閻錫山的政治宣傳服務,發表閻錫山的相關講話以及反共言論。除了閻管區創辦的期刊外,更多的則是解放區創辦的期刊,根據統計,解放區在這一時期新創刊數量多達60余種,以其中影響較大的《人民時代》為例,進行簡單介紹。《人民時代》創刊于1946年1月1日,刊名由毛澤東同志所題,前后共出版24期。該刊載文多漫談時事新聞,并發表雜論、小說等文學作品,設有《時事漫談》《畫頁》《歷史的教訓》等欄目。該刊雖為文學刊物,對時事政治卻比較關心,報道如《蔣軍損兵折將到處碰壁》等新聞,揭露蔣介石打內戰的種種行徑,諷刺國民黨的腐朽統治。
三、民國時期山西期刊出版的特點
不同時期的期刊,受時代背景影響,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綜觀民國時期的山西期刊發展歷程,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受時局變化影響大
民國時期是一個事變多發期,政局穩定時間少,動蕩時間多,期刊的發展因而也深受影響。當政局較為穩定的時候,期刊的發展較為迅速。如中原大戰以后,閻錫山實行了一些促進山西經濟發展的措施,政局也較為穩定,山西也出現了所謂的“雜志年”,期刊出版數量大幅增長。而日本入侵山西以后,許多雜志社因戰爭影響而被迫停刊,如1937年,戰斗總會宣傳部創辦《動員》半月刊,僅出版5期,就因日軍侵犯被迫停刊。又如1939年,在長治創辦的反映軍民戰斗生活的綜合性雜志《抗戰生活》,發行至第6期的時候,遇到日軍的“掃蕩”,被迫終止發刊。除了戰爭影響外,中共與閻錫山之間的關系變化也往往影響這一地區期刊的發展。閻錫山在大多數時間是反共的,他常常令人取締當時的進步刊物,如《平民周刊》因反映山西的社會現實,揭露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為閻錫山政府所不容,被迫停刊。而在全面抗戰階段,一來閻錫山欲借八路軍抵抗日軍,二來閻錫山原來的統轄之地大幅減少,因此這一時期在中共領導或影響下的進步期刊得以迅速發展,于是在1939年至1941年抗戰期間出現了一次創刊高潮。除了期刊創刊數量受時局影響大外,期刊的宗旨與刊物內容也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變化。五四運動以前,山西地區的期刊多為政府主導,期刊內容主要為政府的政策、法令,而五四運動以后,山西地區出現了不少進步期刊,宣傳新文化、傳播新思想,成為這一時期期刊的發展趨勢。自“九一八”事變后,以抗日為主題的期刊開始逐年增多,直至日本全面侵華而達到高潮。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閻錫山勢力的衰敗,閻管區新出版的期刊寥寥無幾,與之相比解放區新創辦的期刊數量則遠勝之,反對內戰、倡導民主、揭露國民政府的黑暗,又成為這一時期期刊創辦宗旨的主旋律。
(二)刊物壽命短
根據統計,能夠知道確切創刊時間與終刊時間的期刊中,壽命超過三年的只有37種,大部分期刊的壽命都在三年以內。影響這一時期期刊壽命的主要因素有三種:政治因素、戰爭因素以及經費因素。就政治因素來講,當時許多進步期刊因宣傳民主思想,揭露當局統治的黑暗,而為統治者所不容,許多期刊創辦人員被抓,期刊單位被解散,這種情況在閻管區內經常可見。就戰爭因素而言,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出版機構為躲避戰火,遷往他方,一些未遷出的出版機構也因設備損壞、人員傷亡等原因而被迫停刊,根據統計,僅太原一地,在1937年因日軍侵入而被迫停刊的期刊就有9種。在敵后出版的一些期刊也往往因為敵人的掃蕩而被迫停刊。還有的因為經費不足而被迫停刊,如《孤島旬刊》,就因物價上漲,經費不足,無力購買印刷紙張而停刊。總的來說,民國時期的山西期刊出版數量不少,但是維持時間久者少,壽命短者多,表現出了“創刊易,守刊難”的特點。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參考文獻
[1]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115-166.
[2] 《山西期刊史》編纂委員會.山西期刊史1900-2008[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5-199.
[3] 袁大總統祝詞[J].宗圣匯志,1913,1(1):3.
[4] 本報宗旨[J].國語報,1927(160).
[5] 長征.雜志年[J].幽燕,1934,3(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