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半島璞
那些“康熙”教我的事
文_半島璞

“康熙來了”開播于2004年,名字取自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徐熙娣姓名中間的那個字,跟清朝那位皇帝沒什么關系。開播時中國大陸的網絡還不如今天這般發達、普遍,能看到這檔臺灣綜藝節目的大陸人應該還不多。那時我才上高二,苦心背著政治、歷史、地理,準備著來年的高考。2004年3月,正在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到了這個10點檔綜藝節目,他算是臺灣最接近權力頂峰的政治人物,小S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卻是:“你平常在家都穿什么類型的內褲?”
能與政治人物有如此大尺度的交談,整個華人世界估計也只有“康熙來了”才可以辦到,更不論后來小S在節目中坐過無數人的大腿,其中包括馬英九的。
上至政商權貴,下至販夫走卒,“康熙來了”這些年來從沒有刻意吹捧過任何一個到場的嘉賓,更不會說教。在小S摸摸嘉賓的腹肌、隨口一個“屁咧”之間,任何人的一本正經都會被解構。而我從這檔海峽對岸的綜藝節目中體會最深的,不是所謂的娛樂乃至庸俗,而是—任何人如果被送上神壇,他就一定會從神壇上摔下來,與其那時被人唾罵得難堪,不如現在就享受一場眾人的狂歡。這個道理,大陸的名人們用了快10年才明白。
當然,更多的人只是單純地享受這檔談話類綜藝節目帶來的愉悅,而不是要揣摩出什么高深莫測的趨勢或者理論。視頻網站興起的初期,版權保護上力所不逮,我們大陸觀眾終于能大快朵頤地在網絡上看到這檔聲名日隆的綜藝節目,小S的說話方式被許多人模仿,其中不乏知名主持人。我上大學時,走進許多同學的寢室,電腦屏幕上正在播放的也常常是這檔臺灣王牌綜藝節目,那些熟悉的聲音混合著寢室里泡面的香氣,就是許多人大學記憶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轉眼10年過去了。我們日漸成熟,“康熙”的主持人也在變換著他們的人生軌跡?!翱滴鮼砹恕弊鳛槿詹ス澞?,一年錄制超過260期,每周三錄制一天,從中午12點錄到晚上11點,一次錄制完下周要播放的5期節目。在一個個周三里,我們目睹了小S從結婚到懷孕—肚皮漸漸隆起,產后瘦身成功;肚皮再次隆起,再次產后瘦身成功;再次肚皮隆起,又再次產后瘦身成功。每次她臨盆的時候,蔡康永都不得不找人代班,那是他最煩惱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女主持人可以替代小S,而觀眾也都是這么認為的。
除此之外,這些年縈繞在小S頭上的,還有揮之不去的家暴疑云。光是今年,她就因臉上有傷暫停錄影兩次,盡管她一再澄清是自己跌倒以及騎腳踏車摔傷的,網友們依然對她那個看起來就不怎么可靠的丈夫不依不饒。無論真相是如她所說還是有更深的隱痛,至少在節目中,我們沒有看到小S有任何一絲哀傷,她甚至可以拿家暴新聞開玩笑。而這樣的“娛樂能力”,不是一個人天生就具備的,哪怕他是個天才主持人。常作為“康熙”嘉賓的大學老師曲家瑞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康熙”在她眼里,像一個羅馬斗獸場,“把兩條狗放在里面斗,看誰會咬死誰”。但有一次,在小S頻繁遭遇各種負面新聞期間,曲家瑞看見小S在開場前披著圍巾,形容憔悴,節目一開場,她又語笑嫣然。那一刻,曾覺得自己被愚弄了的曲家瑞突然明白過來:“在這個競技場里,小S也一樣被全部的觀眾用鞭子抽打,這樣她才能夠娛樂別人?!?/p>
幸好此刻的我們也成熟了,我們已能明白笑聲背后并不一定就是無憂無慮。我們在社會中也是這么生活的,我們被自己的理想抽打,被下個月的房租抽打,被想要而不得的一切抽打……晚飯時間,打開一集“康熙來了”,似乎就是一盤最好的下飯菜,一整天的壓力在這一刻釋放,不管這期的主題和嘉賓是否有趣,許多人都還是會一直看下去,就像一個老友一直在自己身邊碎碎念。屏幕中的你和屏幕外的我或許都有過默不作聲的艱難時刻,但我們不想讓別人看出來,把嘻嘻哈哈留給別人,把悲傷留給自己,我們都是這么一步步成為大人的。
今年下半年,最聳動的一個娛樂新聞恐怕就是蔡康永宣布他將告別“康熙”,小S隨后表示與他共進退。不久后,制作公司老板王偉忠證實了“康熙”即將停播的消息。無數人傷心于這場突如其來的告別,但幾乎每個人都不意外。近幾年,大陸的電視市場以及綜藝節目的制作能力突飛猛進,而臺灣的綜藝節目卻日漸式微,大家熟悉的“康熙來了”的制作人B2去年就已離開,臺灣綜藝節目制作人都瞠目于大陸綜藝節目的制作規模與資金數量,“北上”撈金的數不勝數。不只是制作團隊疲軟,許多臺灣藝人也常年活躍于大陸,非通告期很難被請回臺灣上節目。蔡康永這兩年也頻繁現身大陸,他去年和今年參與了兩季大陸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的錄制,這是我們第一次在非“康熙來了”的環境中如此密集地接觸到他的能量與觀點,大家看到了一個在“康熙來了”中沒有出現過的蔡康永。他還不忘把這個“轉型”的機會帶給別人—他邀請了許多我們因“康熙”熟知的嘉賓來這檔節目做客。在對老面孔的到來感到驚喜之余,不知為何,很多時候我們又會為這些曾令我們捧腹大笑過的“通告藝人”感到尷尬:在脫離了“康熙”后,他們的插科打諢似乎不那么好笑了;而當他們有些難以招架巧舌如簧的大陸對手時,我們又不禁感到一絲心酸。那個時刻,我覺得小S和蔡康永的事業也許能繼續走高,但“康熙來了”再也不會了。
然而面對這樣的無常,許多死忠粉還是不忿,難道一檔節目說不想做就可以不做嗎?他們或許并不知道,蔡康永這些年并沒有與“康熙來了”簽合約。就算簽了合約又如何?真正約束我們的恐怕不是任何人所制定的條款,而是變化的內心與世界?;蛟S這件事沒有那么嚴肅,就像蔡康永說的,他希望最后一集節目“不要讓人感覺到是最后一集”。
就如同我們度過的每一天,誰也不知道今天會不會就是我們的最后一天。但我們就這樣,似乎永遠不會迎來最后一天般地活著,并盡量快樂。
它教我們口無遮攔,教我們耍賤,教我們“臺灣腔”……我們何其慶幸,被它“教壞”過。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要遵守規則,要背標準答案,要按部就班。
“康熙來了”示范了另一種可能性。這個節目打破了禁忌、常識、邏輯等一切通用的規則,見鬼說人話,見人說鬼話,哪壺不開偏要提哪壺。規則就是拿來打破的,界限就是拿來逾越的,這些都是學校不教的事,卻是我們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必須知道的事。有趣是什么?有趣就是犯規。
外人看“康熙”,看到的是鬧劇,可是我們看到的是成長、真實和真愛。
—咪蒙
我在北京11年,“康熙來了”播了12年,這么多年,我幾乎是一期不落地追完了這個節目,就好像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它會結束一樣。還記得蔡康永去年接受采訪時就說過一句話:“‘康熙’的結束不需要轟轟烈烈?!倍裉焖泊_實是以一種最云淡風輕的方式宣告“康熙”的終結。因為這個節目而成為“全民好閨密”的蔡康永料想是懂我們的,這樣的結束對我們而言早已不算什么,或許到了下周,又會有新的“××來了”取代它“下飯菜”的位置,畢竟我們是那么健忘。這種感覺就像曾經發生過的那些“大事”,當時以為扛不過去,可不出一周我們又能元氣滿滿,那不過是一段經歷,于“康熙”二人,于從少女到已經生娃的辣媽們,都只是一段經歷。
—小T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