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拔苗助長,不能急功近利,誰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有人說,教育是靜待花開。這句話很動聽,但教育就真的能不急嗎?如果靜等,還需要教育嗎?
我先界定一個邏輯起點,視兒童為一顆有生命的種子,并有主動成長的內動力和能力。以幼教而論,若能培養好孩子們好奇、好問的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老師該怎么做?
孩子因某個問題圍著老師喋喋不休地問,這時老師可不能一臉不耐煩吼一聲:“沒看見老師在忙著呢!就你事多。”我不是危言聳聽,很可能這一句帶有情緒的話,會毀了一個未來的科學家!反之,若老師能俯下身用欣賞的語氣輕聲說:“老師現在很忙,一會兒我單獨跟你聊聊好嗎?”
我忽然聯想到一顆種子在即將破土時,需要養分和水分滋養,而這時若無人照管,任其自然可否?或許也可以,但出苗率的高低就不保了。更可怕的是在種子要出土時再踩上一腳,或許一顆小苗因此夭折。當兒童表現出積極求學、好奇好問的情況時,老師應當鼓勵和引導。
在一次家教講座中,一位爸爸反思說:“我兒子特別好問,很黏我,很崇拜我,因為他的問題我都立馬能回答。”說完這段話,他話鋒一轉,與我商討說:“你說他要是一有問題就依賴我,這讓我擔心將來他的大腦會變得很懶,會不會出現腦力依賴?”我擊掌叫好,說:“好一個‘腦力依賴 !”你是個聰明的爸爸,你發現的及時。建議你“學會跟孩子踢皮球”,當他問你時你說:“你咋想的?”把問題傳回去,這叫回問。
當家長或老師充當“百度百科”時,一個學習假象也同時出現了,因為兒童在家長和老師的過度解答問題后,呈現出了“懂得真多”的樣子,讓兒童成為“裝了很多知識的容器”。然而,要注意的是,這些都不屬于兒童主動學習建構的“能力體系”。所以,長此以往,兒童的學習能力卻因為不自己思考而“銹蝕”了。
歸結一下,我并沒有刻意反對“靜待花開”的說法,只是就此梳理了一些對兒童成長的思考和觀點。包括“自然生長”這個教育新概念,也需要理清一下內涵所在。否則,若誤讀為自然就是不聞不問,就是靜待花開,甚至就是不要老師,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我在這里提出的自然生長,主要指向是堅持教育思想和方法必須符合人類成長的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