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摘要
學生朗讀能力不斷提高,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而朗讀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學生對詩歌的閱讀與理解。教師應以朗讀促閱讀,創設情境,營造朗讀氛圍,巧妙用重音、停連等朗讀技巧,讓學生體會意境,以朗讀升華詩歌鑒賞,最終提升到對優秀文化的傳承上,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詩歌 朗讀 重音 停連 文化傳承
詩歌教學可以從朗讀入手,以點帶面,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現代詩歌的語言和形式,提升鑒賞能力,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基礎。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詩歌活動探究單元,其中的幾首現代詩歌或沉郁頓挫,或含蓄深沉,或明快柔和,或恬淡閑適。這幾首詩正是學生學習朗誦技巧的范例。如何建構起現代詩歌朗讀教學的課程框架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現代詩歌朗讀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學生的認知與文本背景之間的隔閡,其次是青春期的學生放不下面子,打不開情緒?;诖?,教師在進行現代詩歌朗讀教學時可以結合詩歌內容,創設情境,陶冶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思維。
1.巧設生活情境,消除經典隔膜。
無家別、夫妻別、生離死別是這一年齡段學生難以體會和理解的,因此,在講授《鄉愁》一課時,教師要注意積累素材,適時創設生活情境。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字里行間滿溢的對祖國大陸的思念,進而讀得入情入境呢?我想到可借用學生入學前參加軍訓的經歷——面對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環境、高強度的訓練,第一次夜不歸家,有的孩子徹夜未眠,哭得很傷心。我設置了兩個活動。活動一:請學生回憶自己軍訓第一天夜晚的心情和表現,并談一談。學生們瞬間眼睛放光,有的說新奇,有的說不習慣,有的說孤獨,有的說想找一切理由回家。活動二:仿照本詩最后一節的寫法,以軍訓基地的鐵門為載體,寫一首四句小詩。某生道:“軍訓時,鄉愁是一閘矮矮的鐵門。我在里頭,親人在外頭?!钡竭@里,學生與作者有了微妙的共鳴。
2.借用視聽媒介,營造感知氛圍。
視聽媒介形式多樣,既可以是靜態圖畫,也可以是動態視頻。將詩句所描寫的景象以音像的形式呈現,可以加深學生對朗讀情境的理解,為學生創造感知朗讀的情境。講授《我愛這土地》時,我在課前播放自“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間日本侵占中國的短視頻,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祖國滿目瘡痍,人民飽受欺凌,音像資料生動形象地讓學生感知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內心的情感。在隨后的課堂上,學生讀“土地”“河流”“風”這三句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悲痛與憤怒之情。
又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般認為,該詩是林徽因寫給兒子的,語句間有對兒子真摯的愛、殷切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在講授此詩時,我挑選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作為朗讀配樂,此曲曲調柔美,與詩歌內容相稱。教師在配樂朗讀后,請學生談感受,有的學生說“世界美好與你環環相扣”,有的說“舒心”,有的說“心靈的慰藉”等。我進一步以圖片幫助學生感知四月天的溫暖明麗:碧綠的春草、純潔的白蓮、繞梁的燕子、鵝黃的圓月等。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本詩意象的特點,感受到詩人對新生命到來的喜悅和美好祝愿。
二、辨識重音,適度停連
重音和停連是朗讀的重要技巧,也是對詩句理解的外化表現。
以《我愛這土地》為例,朗讀時先要確定語速。本詩愛國情感深沉而濃烈,朗誦時語速要稍慢,但“歌唱”領起的三句是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國土、摧殘中國人民的控訴,排比句應讀得慷慨激昂,一氣呵成?!袄杳鳌币痪渑c前三句意思有明顯區別,是對勝利的憧憬,應讀得溫柔些,讀出期待,語速要慢。第二節的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情感噴薄欲出,語速可稍快。
至于停連,我們要區分落停和揚停。詩句結束時應該用落停,氣息剛好用完。而詩句中間停頓處要用揚停,音雖停而氣未盡,在停頓前聲音稍微上揚或者拖長。如第三句,“暴風雨”“打擊著的”這兩處后面是揚停,“土地”處就是落停。再如第六句“林間的”“溫柔的”后面要揚停,而“黎明”雖在一句話的末尾,但由于緊隨其后的是省略號,語句中飽含作者的憧憬,故也要揚停,音停氣不停,緩緩落下。
本詩輕重音的安排上,“鳥”“嘶啞”“歌唱”“土地”“河流”“風”“死”“土地”“為什么”“淚水”這幾個詞要用較高的音量來讀,響亮突出。但像“永遠”“無止息”“無比”三個詞則要拖長聲音,稍微輕柔些。而“溫柔”“黎明”“深沉”三個詞則要重點突出但語調輕柔,也就是重音輕讀,達到低柔回環的效果。
三、體會意境,感悟基調
朗讀教學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在課堂的自主賞析環節,學生認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詩中“鵝黃”“綠”“白蓮”這些色彩明亮的詞語,給人一種溫暖的力量,應該用輕柔的語調,讀出喜愛和祝愿之情。在朗讀《我看》時,有學生認為第一節選取“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寫出了春風的柔和、春草的生機勃勃,應讀得優美柔和,尤其是“悄悄揉過”四個字,要讀出春風對青草的呵護憐愛。也有學生說第二節里的飛鳥不同于《逍遙游》里的鵬鳥,它平展著翅膀,在晚霞的輝映下顯得靜美平和,應該讀得緩慢深情,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
四、傳承文化,綿延不絕
《我愛這土地》里的“鳥”,《鄉愁》里的“鄉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里的“四月天”,《我看》里的春風、春草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比如“鄉愁”,從古至今都是詩人們詠嘆的情感。古典詩詞中有征夫之思,如“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有游子之思,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等;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對這一文化傳統的延續。再如“鳥啼”也是古典詩歌中頻繁使用的意象,“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等。鳥兒不知世事無常,詩人賦予了“鳥啼”更多的含義?!段覑圻@土地》一詩中,作者假設自己是一只鳥,以鳥的口吻描繪了祖國大地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的景象,抒發了對土地的眷戀和對祖國的摯愛。既有對傳統文化中“鳥”這一意象的繼承,又賦予了它新的內涵:不屈、奉獻、愛祖國、愛土地。
在現代詩歌的朗讀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一步感知詩歌情感,消除與經典的隔膜,激發學習興趣;巧用朗讀技巧,識重音、辨停連,完成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體悟意境中實現審美水平的提升;最后,在詩歌意象的勾連中感受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魅力,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棠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