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鵬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分為讀前、讀中、讀后三個階段。教師可根據每個階段的特點設置相應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高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下面以譯林版九(A)Unit3 Teenage problems為例,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以問題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飛躍。
一、教學設計
1.讀前階段。
上課一開始,教師先和學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問題,然后提出問題:“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學生回答如下:“My problem is about schoolwork.”“I have few friends, so sometimes I feel lonely.”“I dont think my parents understand me.Sometimes we argue with each other.” 接著,教師出示文本標題“What should I do?”,引導學生根據標題提出預測:“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學生思考做出回答:“Maybe the passage is about asking for advice.”
2.讀中階段。
在處理Millies teenage problem時,教師設計如下問題鏈:
①What is Millies main problem?
②What are Millies problems in detail?
③How does Millie feel?And why?
④Is too much homework the real reason for staying up late?Why?
在處理Simons teenage problem時,教師設計如下問題鏈:
①What is Simons main problem?
②How does Simon feel?And why?
③Simon is crazy about football.Is Simons time spent on his hobbies reasonable?
分析了Millie和Simon的teenage problems之后,教師設計如下問題:“Would you like to offer your advice to them and supporting reasons?”(學生小組討論后匯報。)
3.讀后階段。
在分析了Millie和Simon的teenage problems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After helping Millie and Simon solve their problems, can you think of some ways to solve your own problems?”在讀后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正視自己遇到的青少年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二、設計分析
1.讀前階段,激活思維靈感。
在讀前階段,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入手,設置問題,激活學生與閱讀話題相關的知識,引起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為后續的閱讀活動做好鋪墊。
青少年問題是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然而然進入本課話題。通過頭腦風暴式的問題設計,學生已有的知識被激活,思維得到充分激發。
2.讀中階段,訓練思維深度。
讀中階段是學生通過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對文本信息進行理解、分析以及挖掘文本內涵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思維能力和挖掘思維深度的重要環節。但是,有些教師提供的活動多數來自精讀教學方法:對課文中的事實進行提問,讓學生重復課文中的句子來作答,講解詞匯以及其他一些注重課文細節的活動。這些活動使得學生忙忙碌碌,有時卻根本達不到真正理解課文意義的目的。
在讀中階段,教師應采用由低階認知問題過渡到高階認知問題的提問模式。教師可通過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本內容,促進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引導學生對文本進一步思考,讓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性、批判性思維水平,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本課的閱讀板塊有兩篇短文,分別是Millie和Simon遇到的青少年問題。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鏈處理文本材料。
一開始的兩個問題都是基于對文本淺層信息處理而設置的,培養了學生梳理文本信息、分析歸納文本內容等邏輯性思維能力。隨后提出的問題屬于高階認知問題,需要學生理解文本內涵,深入解讀文本,從而提升學生概括推理等思維能力。開放性的問題設計旨在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激發更多真實的課堂交流,啟發學生思考,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拓展了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問題鏈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難度層層遞增,引導學生從信息提取的層面走向文本評價、思維提升的層面,不斷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
福建教育學院盧健教授認為,在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且有針對性、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問題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時,孤立的幾個問題對于激發學生思維效果有限,此時需要用問題鏈來繼續追問,追根溯源,縱深挖掘,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內在聯系,增加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3.讀后階段,拓寬思維廣度。
讀后階段是學生與文本深入互動,發展思維和表達能力,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階段。教師應緊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價值,對話題進行拓展和延伸,提出具有深度和開放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同時拓展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師充分挖掘文本價值,對話題進行拓展和延伸,以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為切入點,抓住了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和培養學生思維的契機,鼓勵學生用所學語言表達不同的看法,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結語
有效提問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最佳手段。提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過程,檢驗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讀前、讀中和讀后的不同階段特點,基于學生的思維水平,設計一系列優質、高效的課堂提問,巧用問題鏈,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高度,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