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
通用技術高效課堂中的情境創設包含課堂情境、班級情境、學校情境、社會情境。情境又存在兩個維度:一是物質和認知維度,涉及教育教學中相關的經費、設施、自然和活動;二是文化和非認知維度。文化和非認知維度一方面指情境能激發學生的非認知因素,比如學生的動機、興趣,讓學生有積極的情緒;從更高層面來講,情境是一種文化,例如環境是否民主、自由、寬容等,環境中的思想意識、輿論導向、心理素質、人際關系如何,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發展。
在通用技術教學中,如何創設好的情境讓課堂更高效?我認為可遵循以下五個標準來進行。
一、服務目標,突出重點
創設情境一定要服務于教學目標。有的老師在教學設計時平均著力,教學板塊不清晰,教學環節缺少銜接,盡管講課的內容深受學生喜愛,但教學目標未能達成。
二、基于實際,接近真實
創設情境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例如,我在執教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三節“方案的構思方法”課上,在介紹草圖法時,我準備了一個書架,然后要求各小組成員根據實際需求對書架提出改進方案,并畫出草圖。
收到任務后,學生立刻來了興致,他們相互討論和探究,設計出了理想中的草圖,最后,師生共同點評各小組的作品。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課堂學習氛圍較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有效激發。
必要時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比如,借助VR或AR技術創設大型技術產品的生產情境,帶給學生更好的體驗。
三、提升情緒,激發動機
通用技術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情境創設,形成問題鏈接,搭建探究平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最終解決問題。
四、因材施教,引發沖突
教師可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巧設對立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
我在執教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技術的發展”一課時,提出了討論的話題:“技術的發展為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又有哪些負面影響?”同學們各抒己見,議論紛紛,課堂成了精彩的辯論賽場,形成了對立意見的認知沖突。
五、體現差異,系統設計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設計過程中還要有系統性的考量。
以下創設情境的方法僅供參考。
1.用觀察與實驗的手段。觀察與實驗是通用技術科目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的主要內容。
2.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教師要善于利用已有知識,通過描述學生感知過的現象、過程、圖景,使學生回想起已知的內容,發展學生不完全的認知體系。
3.讓學生獲得新的體驗和信息。加強學生的現實體驗,比如進行消費調查提高訪談調查的水平,此外還可以在網上收集信息,提供信息資料。
總之,運用思維型教學基本理論、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有助于促進學生在通用技術學習中的思維參與,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術知識和技能,感悟基本的技術思想,積累基本的技術活動經驗,進而形成良好的技術思維品質,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技術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