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
摘要:作文的占分比例高,作文教學可謂占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的選材、結構、語言技巧和立意,是直接影響學生作文水平高低的標準。平時大量的閱讀、日常素材的積累以及寫作語言的運用,是有效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但是學生如果只是簡單閱讀,而不去深入思考,不注意從讀本中挖掘有效信息,是很難通過泛泛的閱讀去提升寫作深度的,寫出的文章也便難以走進讀者心中。因此,本文以“以本為范,以讀促寫”為出發點,主要講述如何通過挖掘文本信息指導學生寫作,以此豐富學生的寫作感受,使其下筆有神、連句成章。
一、學生寫作的諸多障礙分析
(一)學生的寫作構思與自身感悟相分離
很多學生在作文時,往往會選擇“名人名言”或一連串排比句作為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這樣的開頭和結尾在通常情況下似乎能夠為作文加點分。然而,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文章內容空洞、蒼白無力、缺乏真情,這是許多學生誤認為將升華情感,局限為簡單套用范文段落中的美詞佳句、套用他人的感悟造成的。這雖然美化了作文的語言,卻因為未有效結合自身的生活體悟和情感體驗,從而缺乏了它應有的真實性而變得矯揉造作,同時也違背了寫作的初衷。
(二)學生難以將生活化語言轉換為哲理性語言
不少學生的作文里經常出現很多“口水話”,顯得冗長啰嗦,對作文主題毫無幫助。在寫作細節上也得過且過,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過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絲毫看不出謀篇布局的匠心,這些“口水話”就是平時的生活化的語言,他們不懂得將自己的生活化語言提煉成哲理性的書面語言,文章讀來既缺乏意境,又缺乏美感。
(三)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閱讀觀
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囫圇吞棗,并未針對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整個故事線索進行關聯閱讀。那么,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達不到閱讀的真正目的。所以在文本閱讀之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整個故事的情節線索,領悟作者的寫作技巧,與作者的情感達成共鳴,從而真實地領悟作者的情感體驗。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他寫父親從“黑色小帽”到“蹣跚地走到鐵道旁邊買橘子”,整個過程中沒有一點華麗辭藻的修飾,沒有任何情感的表白,也沒有直接說明父親有多關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親,只是將這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感浸透在樸素的文字中,讓讀者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感受到深深的父愛,濃濃的情意,并為之動容。這種車站送別時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場景比比皆是,可為何朱自清筆下的送別場景卻如此感人呢?這是因為這種感動是讀者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個人的人生經歷中產生的。如果沒有系統的閱讀觀,不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學生就不可能產生“情到深處總無言”的共情,當然就無從領悟作者的情感了。
那么,針對學生寫作中的障礙,有何對策呢?
二、“讀寫結合”指導對策
(一)挖掘文本語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有目的地摘抄好詞佳句
“以讀促寫”最重要的便是“讀”,即學生要有一定的閱讀量,以豐富寫作語言,明晰寫作思路。美文之所以經典,除了取決于它們“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節安排之外,更大程度上在于它們用句煉詞的精妙,甚至某一句話能產生鬼斧神工的功效。因此我們應當先教育學生如何辨別優劣、有效歸類:、
1.挑選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引導學生分類摘抄,如哲理類、描寫類、修辭類等分開摘抄。
2.對教材經典課文篇目、課內詩詞、課外精選篇目進行歸類,梳理整合出不同類型的優美詞句,在同類型文章中發現可應用的規律,從而引導學生善用積累過的佳句,生動細膩地描寫,來記述跌宕起伏的動人故事。
比如朱自清的《春》,堪稱描寫春色的典范,其中更是不乏景色描寫的佳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短短不到20字,將天地間的盎然春意表生得動傳神達,為學生對宏觀景色的描寫提供非常好的借鑒。一句“嫩嫩的,綠綠的”,疊詞的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更是為學生描寫綠色植物提供了簡單適用的范本。
(二)挖掘文本寫作結構,在閱讀后學習條理化地仿寫
在指導學生提高閱讀量,加大對優秀范文進行深度學習,充分積累素材的基礎上,還要對學生的寫作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在積累“量”的同時,實現“技”的突破,學會架構作文框架,比如架構文章的結構,有順序法、串珠式線索法、一波三折法等,它能讓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表達清晰,且富有條理。
1.順序法。順序法是作文寫作中最為常用的寫作方法之一,此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寫作邏輯。順序法有時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觀察角度順序等,我們仍以《春》為例。《春》作為寫景抒情類散文,按觀察角度,以“春風、春花、春草、春雨”的特點為寫作順序,水到渠成地將美麗自然呈現在讀者面前,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和模仿。但在該寫作順序的模仿練習中,應明確告訴學生運用寫作順序是靈活的,應根據自己寫作素材的特點和主題來思考確定用何種順序,并不拘泥于范文中的某種順序,從而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寫作邏輯。
2.線索法,即以某一事物作為寫作主線貫穿作文始終,以表現中心的寫作方法。魯迅的《社戲》便是線索法運用的典范。《社戲》一文中,以“看社戲”為線索,對看戲前的波折、看戲中的精彩、和看戲歸途中歡愉進行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對于初中生而言,掌握線索法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往往容易造成流水賬式的記述,或記述的的故事缺乏主題,故在對線索法的教學上,應該首先引導學生確立什么為線索,在這個線索上準備寫幾個故事(一般三個故事為宜)。
3.波折法。波折法注重的是 “一波三折”,即故事情節上一波三折,具有跌宕起伏之勢,以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及吸引力。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就是好的范例,范進中舉前,其老丈人對他施盡白眼、挖苦、打罵之能事,范進中舉后,瘋了,老丈人卻將其“奉為神明”,前后對比鮮明,將一個阿諛奉承、世態炎涼、帶有丑陋人性的社會風貌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讓讀者欲罷不能。
以上的幾種結構技巧,可以單用,也可以穿插運用于寫作的各個部分,亦會起到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效果。
當然,教師不能對每一篇文章都進行細致地寫作指導,所以一定要在眾多的文本素材中進行篩選擇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多次作文升格,真正讓學生寫出表達準確、結構合理、條理清晰的作文來。
(三)挖掘文本的主題,學習如何立意
一篇文章,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就是作文題目的“題眼”,它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題目的意義,扣住了“題眼”,就抓住了作文的寫作重點,主題也就明晰了。那么,怎樣挖掘文本中的主題呢?當我們被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題目吸引住時,讀之前先思考:題目中關鍵詞是什么?作者寫的是什么故事(素材)?他想表現什么樣的主題?他又是怎樣突顯主題的?如果我來寫這個題目,我該選什么材料?怎樣立意?經過這樣一番思考后再來閱讀,學生定會有驚喜的發現,學生對材料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就有了更深更新的領會。
比如我在“以讀促寫”指導學生寫作的實踐中,有一次我出示著名作家張潔的一篇散文《母親的舊物》,先讓學生讀題、審題,在我引導下,學生紛紛得出:1.題眼是“舊物”;2.怎么理解“舊物”?(過去的、時間久了現在不用的、老的等陳舊的物件);3.這件“舊物”跟誰有關?(母親);4.跟母親有關的物體為什么是“舊物”呢?(也許母親不在了,是母親的遺物);5.既然是遺物,作者對它懷著什么情感?(懷念、珍惜);6.從題目中你能預測本文表現的是什么主題嗎(母愛)?
在層層的抽絲剝繭中,學生對題目中關鍵詞與文章中可能呈現的素材、主題的對應關系,已逐漸明晰。這時再來讀文章,學生對文本的領會會更深入,懂得作者的情感(主題)是與故事相關聯的,而故事一定是緊扣題眼“舊物”來展開,離開了“舊物”,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舊物——總關情”,“舊物”是引發作者“情感”的媒介,而作者的情感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這樣的情感真摯感人、水到渠成,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指導閱讀后,我當天布置學生寫了一篇以“舊物總關情”為題的作文,要求學習作者選材和立意的技巧,寫出自己的親情故事。結果交上來的作文讓我欣喜,我被不少學生的故事所感動,被他們的真情所感染。部分學生的選材和立意達到了我的要求。
經過一段時間“以讀促寫”的指導和訓練,學生懂得了如何挖掘范文中的主題,從而逐漸學會怎樣審題、怎樣選材、怎樣立意。
三、結語
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將“以讀促寫”全面融合進作文教學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然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期的富有針對性的指導。針對目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少寫作素材、缺乏生活感悟、寫作語言貧乏、作文結構凌亂松散、不懂立意或立意不深等方面的問題,分主題、分階段、有計劃地進行“以讀促寫”的作文指導和訓練,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教學嘗試。
參考文獻
[1]夏長國.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語文閱讀能力[J]教育藝術.2008,11:67-68
[2]程漢杰.程漢杰語文高效閱讀教學法.[M].北京林業出版社,2008
[3]曹明海,宮美娟.語文閱讀活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4]韋志成.現代閱讀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