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紀元 馬子賀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但有關水的問題卻更加突顯。水資源在時空上的分布不均及洪水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問題都尚未完全解決。在此提供一種解決思路,將水文水資源管理融入到防洪減災體系當中,兩種思想共同作用,相輔相成,在水資源管理水平進步的同時帶動防洪措施的升級,使得防洪減災措施更加科學合理,水文水資源管理更加細致高效,最終成果也更加顯著。
關鍵詞:水文水資源;管理;防洪減災;措施
1水文水資源管理與防洪減災措施的意義
1.1水文水資源管理的作用
水文資源信息在自然資源利用中的應用,有系統地獲取有關該地區地質構造、地表徑流水分布、地下水深度和主要儲存水量等。一般水文災害與水文資源環境變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洪水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該地區的多雨天氣、地表徑流的顯著增加引起江河湖泊水量的增加,這種關聯性導致水文資源信息的處理是非常有價值的,通過大數據平臺、數據庫系統等組織和分析,能夠充分利用數據,為制定防洪減災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導。此外,通過深入調查和收集水資源和相關環境數據,可以幫助有關部門進行針對性防洪減災措施,大大提高防洪減災措施的可靠性。
1.2防洪減災措施的應用意義
洪水災害是人類遭受的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我國歷史上也是長期遭受著洪水的困擾,神話中的大禹治水便印證了這一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欣欣向榮,高樓拔地而起,而防洪措施的發展狀況卻恰好與之相反。越來越多農田被征用,城市原本的行洪河道被改造功用大大降低,防洪負擔不斷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氣溫高、空氣中粉塵大形成城市雨島效應,既市區出現暴雨的頻率與強度高于周邊地區的現象[1],而暴雨洪水是我國發生最為頻繁,影響范圍最廣,危害最為嚴重的洪水。城市人口分布相當密集,城市也是立體化發展方向,有大量的地下空間被開發,所以,一旦發生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防洪減災絕對不是空談,而防洪減災措施更是守護我們生命財產安全極為重要的手段。
2水文水資源管理與防洪減災具體措施
2.1構建群眾性防洪減災機制
在防洪減災方面,政府作為首要職能部門,有為公共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并制訂相關規則的義務,以確保防洪減災措施的可靠性。因此,政府應制定具體的防洪減災目標,采取合理的針對性措施,積極開展公眾防洪宣講活動,加強對有關負責人的管理,強化其責任感,使得防洪宣傳能夠深入群眾,防洪意識能夠在群眾中普及,讓防洪技能也成為老百姓的傍身之技。其次,通過傳播風險預警渠道,使民眾能夠早發現,盡早安置財產,做好抗擊災情準備,同時也不應忽視檢查自動化設備的運行狀況以提高數據收集的可靠性。此外,還應改善各級政府的溝通效率,相互協同,避免重復,并為相關服務提供配套的現代化設備,以滿足預防和減輕洪災的新需求。
2.2建立水文預警、防洪體系
有關部門應建立洪水預警系統,集中整理水文資源信息,更好地管理水資源,以便預防洪水。對此,水管理機構應改進水文監測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模式,合理規劃水文預警設施,注重監測該地區的降雨情況,并引入智能設計模式,將更先進的技術納入智能監測系統[2],以在洪水到達之前,及時對洪水區做出預警,密切配合防洪工程進行洪水調度。此外,為了減輕洪水的沖擊,相關部門應設計選擇合理的防洪體系,開展防洪工程建設,研究各種防洪工程在防洪體系中的作用以及合理布置方式[3],確定區域建筑物的防洪標準和等級,以實現最終的防洪目標。
2.3加強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水文水資源管理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范圍較廣,其主要包含一些水利知識、氣象知識和水文地質領域的相關知識。這對相關管理者的文化素養和技術水平方面有很高要求,以便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能夠勝任其工作。更能確保萬無一失的辦法,就是在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中引入地理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深化地質問題的有效分析。地理信息系統以空間數據管理為主,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綜合地理科學、遙感和網絡技術等,促進水文工作的系統化和網絡化,加強空間數據管理系統的實施,以及空間數據的有效分析和組織、信息的提取和組織、信息的收集和編輯,對提高水文資源管理水平、有效實施水文資源環境管理和防洪、加強防災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2.4數字水文站網的建設
水文資源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重大影響,也是農業發展的基本保障,在優化水生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調節作用。近年來,不同類型的地質和洪水的影響使水文站網的建設得以加強,在水文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數字化進程的一部分,水文站網主要具有對水文信息的自動采集、傳輸、對采集點的遠程管理、信息查詢與管理、分析計算等功能[4]。通過數字水文站的建設,管理者將能夠更直觀、更方便地學習、有效地干預和控制整個地區的水文制度,從根本上進行實時管理[4]。不同功能的水文站也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準入級別,方便不同水文領域的研究和信息交流,這可確保水文數據得到充分覆蓋并得到最佳的利用。
結束語
水文水資源管理是有效提高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防洪過程中起著指導性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具體措施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強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在防洪過程中的協同作用。古往今來,人們將防洪工程作為抵御洪水唯一的屏障,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今,隨著數字化信息建設的推進,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人們強大的防洪意識與技術手段將筑成另一道洪水不可逾越的城墻。
參考文獻
[1]豆丁網.淺談城市建筑防洪減災的意義及對策[EB/OL](2011-12-28)[2021-08-02]https://www.docin.com/p-315959454.html
[2]蘇文濤.水文水資源環境管理與防洪減災[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20(28):210-225.
[3]顧圣平,田富強,徐得潛.水資源規劃及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4]劉金平,匡鍵.淺談數字化水文站[J].水利水文自動化,2007(2):1-4
作者簡介:何紀元(1999.11-),男,土家族,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本科,鄭州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馬子賀(2001.05-),女,漢族,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本科,鄭州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