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繼剛
摘要:在我國當前的林業工程建設體系中,抗旱造林以其可有效克服干旱環境的特點獨具優勢,是實現林業工程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的重要方案之一。因此,加大抗旱造林任務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更正相關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升抗旱造林技術水平等,是推進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關鍵詞: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
我國林業造林實際過程當中,無論是樹種合理性選擇還是操作規范都存在著些許問題,因此,在抗旱過程當中對水資源的利用,樹種的選擇,操作規范的把控都必須嚴格要求,一定要加強抗旱技術的實際應用,以此來促進我國林業工程的健康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
1.合理選擇樹種
在林業造林過程中,樹種的選擇也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為干旱地區的環境比較特殊,干旱地區并不適于所有植物的生長,像比較喜水的植物就不太適合。必須要對樹木進行合理的選擇。對樹木的生長也要進行分析,在造林過程中要結合本地區的自然環境選擇最合適的樹木。在干旱的地區,就要選擇能夠適應干旱地區環境的樹,要選擇生命力足夠頑強,如胡楊等樹。抗旱能力高低才是樹種選擇最重要的標準,針葉林的抗旱能力強,這是我國干旱地區需要優先選擇的樹種。要最大限度保證樹木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讓干旱地區的生態經濟效益都得到保障。
2.做好造林區域的整地操作
林業工程開始實施前,要整理土地,為植被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以此提高林業工程造林的整體成活率。從林業工程抗旱造林實踐結果看,做好造林區域的整地操作,可以同步達到土壤含水量提高、墑情保持及水分積蓄的效果。此外,造林整地,還能夠改善土地土質的質量,加快土壤熟化過程,提高土壤肥力。與此同時,通過造林整理,還能夠使土層得到充分光照,消滅土壤病蟲害。在造林的時間節點上,應在造林開始前5—6個月進行整地,也可選擇之前一季雨季時段。如造林區域地質氣候較為干燥,在進行整地操作時,一是堅持植被保護及保土蓄水這一整地原則;二是在樹坑形式及規格上,可采取中魚鱗坑,規格大小設定為60cm×40cm×40cm;三是為進一步改善地塊土壤活力,可以在整地過程中增添一些肥料,讓后續樹苗能夠達到更高標準的抗旱表現。
3.創新林業工程管理模式
(1)從經濟性、溫濕度、抗旱性等方面著手,選擇適合我國氣候環境生長的抗旱樹種。(2)充分考慮樹種運輸的便利性,避免出現遠程調取樹種資源的現象,容易造成樹種適應性不強,影響種植效果。(3)在抗旱造林技術應用過程中,選擇專業的工作人員,對操作流程加以監督并嚴格管理,以便準確調整操作步驟,保障抗旱樹種健康生長。(4)根據樹種類型選擇適合的補植工具、運輸設施等,防止樹種種植期間受到傷害,縮短其生長年限[2]。
4.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
(1)幼苗撫育。只有幼苗具有較高的成活率,才能最大化實現林區建設目的。應用抗旱造林技術需要科學選擇育苗方式,實時補充森林資源。其中,幼苗撫育是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應用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移栽幼苗時,務必對其進行有效的管護,以便幼苗能形成較強的適應性,最終長成參天大樹。通常情況下,幼苗在生長階段對于環境要求較高,所以,應根據幼苗特性適當調整種植方案。尤其是水資源的供應,避免讓幼苗處于缺水狀態,不僅會影響幼苗枝葉長成,而且嚴重時會影響其成活率,需根據土壤周邊環境安裝供水實施,保證幼苗具有充足的水源。
(2)容器育苗。在土壤貧瘠地帶種植特殊樹種時,需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進行培育,比如,側柏、樟子松等。在實際操作中,應在確保幼苗進入容器后,在樹坑口覆蓋一層薄土,以便幼苗根系發育良好。另外,還可在容器內部放置營養液,待幼苗長至一定程度后脫離容器,回歸到自然生長環境中,從而防止幼苗生長階段出現萎蔫狀況[3]。
(3)覆膜造林。覆膜造林指的是在造林土壤上方蓋上一層薄膜,由此增強土壤蓄水固土能力,讓幼苗獲得足夠的水分供應,促使幼苗更易成活。尤其在較為干旱的地區,水資源極為缺乏,且不易安裝蓄水設施。此時為了緩解水資源壓力,可借助當地基礎設施制作蓄水設備,并汲取周邊水源,然后再利用薄膜造林法降低水分蒸發量,讓幼苗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提高成活率。所以,在林業工程建設中應用抗旱造林技術需從長遠利益出發,注重造林效果。
5.打造優質種植環境
(1)種植間距。應用抗旱造林技術時還需合理控制林木種植密度,以免間距較小或較大影響林業發展質量。在干旱地區種植林木最需要注意的是林木生長養分的供給。科學設置間距,促使林木獲得充分的生長養分,從而起到凈化空氣、抗旱防護等作用。當抗旱性樹種被種植到干旱區域時,除了需要借助樹種自身優勢外,還應科學選擇造林手段。例如,當土壤含鹽量僅為0.3%時,可采取深栽形式,將其種植到地下10—20cm處,便于從土壤深土層位置獲得所需養分,同時,注意栽植孔洞的填筑。通常情況下,林木種植密度應為83株/667m2,但若當地氣溫較高且降雨量有限,可適當降低密度,增大間距,由此保證每株苗木都能茁壯生長。
(2)充足水源。積極推廣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讓更多干旱地區得到綠化,但在種植抗旱性苗木時,應確保其擁有充足的水源。雖然此區域獲取水源難度略大,可適量儲水,并引進高新技術增強儲水能力。例如,在苗木根系處包裹保濕材料,借助材料自身儲水功能,逐漸為苗木提供水源,既能杜絕水源浪費,又能促使苗木獲得源源不斷的水源供應。
另外,部分地區還借助投放“保水劑”“抗旱劑”等用品,促使苗木隨時獲取水源。所謂的保水劑實際是一種高分子樹脂類物質,因其具備反復放水、吸水的功能,因而能夠根據苗木的具體需求進行供水,這種方式相比常規建立水庫進行儲水等方法更加實用,且不易揮發,同時,不會給苗木帶來任何為害。因此,無論從安全性,還是供水性上都值得推廣應用。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保水劑類型,包括聚丙烯酸鈉、淀粉接枝丙烯酸鹽等,前者可達到200倍的吸水率,且能夠在1h內完成供水任務,最長可維持2年功效;后者可在15min內高效吸水,但因其使用年限僅為1年,所以,應從中擇優而選。
6.結語
綜上,在林業工程中合理應用抗旱造林技術在促進我國森林覆蓋率全面提升的同時,對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為確保抗旱造林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相關管理部門需重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尋求解決措施以實現推動林業工程長遠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長鵬。造林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探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7(23).
[2]陳加紅。林業工程造林規劃設計和造林技術[J].現代園藝,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