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娜·馬那提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我國傳統舞蹈藝術的源泉,滋養了我國傳統舞蹈藝術。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基于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生活、歷史、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在形成的過程中其風格和特色也有很大不同,將這些風格和特色的差異體現在舞蹈動作中,會發現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舞蹈體態、手位、步法、節奏、動律、力度及所涵蓋的民族特色也大不相同,民族民間舞蹈者只有將這些涵蓋民族民間特色的舞蹈動作完整地呈現出來,才能比較鮮明地展現出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魅力。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作為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代表,猶如絢麗晶瑩的珠寶,在我國文化藝術寶庫里散發著五彩的誘人的光芒,同時,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也能生動而又鮮明地表達出我國各族人民審美心理、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本文主要分析民族民間舞蹈中屈伸的訓練意義。
關鍵詞:屈伸;動律;節奏;風格韻律
引言
舞蹈是一項新興的運動,對于訓練者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功能性屈伸訓練作為最新的訓練方法,它的訓練理念符合舞蹈專項需求。深入了解功能性屈伸在舞蹈中的作用,不但可以實現增強運動員身體素質的目的,而且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運動生理機能以及提升運動員的審美能力都能產生較為積極的作用。
1、民族民間舞蹈中屈伸動作的特點
屈伸作為一個重要的舞蹈動作,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民族舞蹈特征,各舞種的屈伸動作也存在很大差異,如在舞蹈中,屈伸是一個重要的舞蹈動作,體現了當時在高原氣候和農奴制社會影響下,被奴役、被壓迫造就的藏民族舞蹈屈伸動作重心向下、膝蓋略沉穩的特點。舞蹈中的弦子、踢踏和鍋莊更能充分體現出舞蹈的風格特點。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其舞蹈動作也來源于生活中的點滴。馬步的舞蹈動作呈現出人們就好像騎在馬背上,尤為逼真和帶有民族特色。在維吾爾族舞蹈中,其舞步的特點是將步伐穩健的基礎上帶有的微顫特點貫穿到整個動作中,再加上膝部的控制力和彈性,實現屈伸動作的有機結合,實現腳下“微顫而不躥”的動律特點,維吾爾族無論男女腳下的動作如何屈伸都不影響重心,他們步伐沉穩,對旋轉的練習要求也更高,能達到屈伸動作的要求,也更能體現出維吾爾族人民的民族特點。在東北民族舞蹈中,最出名的是東北扭秧歌,屈伸動作的特點是通過把握好膝關節的節奏、速度和力的屈伸,充分體現出“艮、浪、俏”的東北秧歌特點。東北秧歌的屈伸要求雙膝屈伸軟、硬、顫,要求軟艮、硬頓、顫似棉,主要是一種以腳下的屈伸動律帶動上身的扭擺和腕部的繞花動作,要求每走一步都要經過這一系列連鎖動作,否則很難體現出秧歌的浪勁兒。在傣族舞蹈中,屈伸在基本步伐勾踢步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通過長屈短伸,并且具有內在韌性的步伐,來模仿大象腿的厚重感,充分表現了傣族舞蹈的風格特征。民族民間舞中很多的動作起勢都會從屈伸開始,并且講究雖然動作靜止,但通過呼吸繼續延伸,屈伸不能停,達到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效果。因此,通過屈伸動作把握好膝關節的節奏、速度和力量,才能夠體現出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
2、屈伸在舞蹈中的作用
舞蹈需要通過扎實的基本功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來表現舞蹈的核心部分。 其中,爆發力和控制力的訓練尤為重要,但要有效提高訓練者的爆發力和控制力,就需要重視訓練前的拉伸運動。 關于功能性屈伸在舞蹈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2.1調整肌肉的內部結構
對舞蹈這項運動來說,加強功能屈伸方面的訓練,有助于訓練者在訓練中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增強肌肉靈活性。 通過靈活性、控制力、爆發力等多方面的訓練,刺激身體多個關節部位和系統參加運動,通過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科學有效地動員全身動力鏈進行連續運動,達到訓練中動力鏈的有效效果。 加強功能性屈伸運動,不僅協調身體內部肌肉,加強全身關節和周圍肌肉、肌腱和韌帶的穩定性,而且是體現身體素質整體發展,提高訓練者舞蹈運動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2.2神經活化
在舞蹈運動過程中,神經激活是基于肌肉激活的高頻和不對稱的全身協調運動。 神經激活在舞蹈中也很重要,是運動員訓練和比賽中特有的訓練內容和方法。 整個過程注重身體肌肉和神經系統的統一,以求得訓練過程中最佳的訓練狀態和運動質量。 神經激活桑巴、恰舞、牛仔等適合跳舞的快節奏舞蹈種類。 通過神經活化訓練,訓練者可以經常鍛煉局部肌肉,也可以通過腿部的彈力控制全身進行練習。
3、屈伸訓練在民族民間舞中的重要性
學習民族民間舞首先要從動律開始學習,所以,像、朝鮮族、傣族等都會從單一屈伸開始學習,從易到難。民族民間舞蹈中小到手指尖,大到整個舞蹈動作,都有屈伸動律的存在,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屈伸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舞蹈動作,可以是急也可以是緩,來體現不同民族人民的個性特點。屈伸動作一般很容易利用上身主動做屈伸,所以,民族民間舞蹈中的屈伸一定要強調氣息從腳掌下踩,膝關節向上柔和地做抻膝,整個過程有內在的韌性,通過不同節奏的屈伸練習,充分讓我們的膝關節松弛,從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呼吸貫穿屈伸的始終。通過了解屈伸的重要性,來抓住舞蹈中具有特征性的東西,抓住民族民間舞的風格性。屈伸也可以舞蹈中作為連接下一動作的紐帶,在民間舞蹈中經常會有停頓現象,這些舞蹈動作間的鏈接都是通過屈伸動作的運用體現出來的,如在東北秧歌的舞蹈動作“艮”之后,可以明顯地看出屈伸作為驅動力接放松下肢的一些動作。屈伸還有直接被作為舞蹈動作使用的特點,如在海陽秧歌中的“直波浪動作”,是由胯帶動作逐漸屈伸向下,再由旁腰挑起的一個向上的波浪。舞蹈動作還可以進行屈伸借力,在很多舞蹈中都有體現,但在朝鮮舞蹈中應用最廣泛,通過上身放松,膝蓋彎曲,屈伸經過膝蓋、腳踝,在立起半腳掌的時候由屈伸的力量推動向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動作是鶴步。很多舞蹈中也通過屈伸來做情感表達,借用不同節奏、不同力量的屈伸帶動四肢軀干來表現舞蹈的思想感情,增強氛圍感。
4、屈伸在舞蹈中的體現
民間舞蹈訓練中,膝蓋屈伸在運動中,舞者身體重心和受力點都在前足手掌上,腳后跟幾乎呈虛空狀,使身體重量前腳掌移動,使膝關節不受體重壓力,也是民間舞蹈中難度較大的技術動作 在“顫抖”的時候掌握靈活性和流暢度,遵循這個規律,就能很好地掌握膝關節運動的規律,無論在哪個舞蹈中都可以自由地擺動。 像舞蹈作品《母親》一樣,憑借舞蹈特有的體態特征,有時像喜馬拉雅一樣頑強,有時像納木錯湖一樣寬容的老母親。 舞蹈的第二段利用優美流暢的琴弦、膝蓋輕盈的顫抖和屈伸,描繪翩翩起舞的年輕母親,展現年輕生命的活力和喜悅,“屈尊、舒展、顫抖”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動作,最能展現內心的感情和舞蹈的動感。 舞蹈者只有通過膝蓋屈伸的靈活性、連貫性、控制能力的訓練才能學好舞蹈,舞蹈者都必須具備上述膝蓋屈伸能力,否則無法完美展現舞蹈特有的韻味。 舞蹈中心的動律“柔、屈、顫”始終貫穿于舞蹈的動作中,腳、股、肩、頭、臂之間的擺動狀態和膝關節的柔、屈、顫,是自然、流暢、巧妙的組合。 但是,舞蹈中的這一精髓要素——動律貫穿細節,要求舞者掌握其內在的運動規律,抓住膝蓋“柔、屈、顫”屈伸的妙趣,在學習民間舞蹈表演時可以理解其魅力和藝術表現力 不同屈伸又是體現民族舞特點的主要環節——屈伸在舞蹈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舞蹈的弦、踢、鍋莊更是充分體現了舞蹈風格的特點,再加上特有的高原氣候和農奴制社會下的影響,使得民間舞蹈屈伸具有濃厚的地域性特征而重心下移,膝蓋 在蒙古族舞蹈中,拖曳步、馬步來源于生活點滴,馬步就像騎在馬背上一樣。 在維吾爾族舞蹈中,除了腳下的多符號點外,維族腳下的屈伸無論男女步伐都不超出影響重心的范圍,從而使其在步伐牢固的基礎上具有微動特征,貫穿整個動作,有機結合屈伸動作,從而控制膝部的力量和彈力 具有腳下“微動不跛”的動律特征,屈伸動作達到要求后才能旋轉的練習表現出舞蹈的熱情和傲慢的人物形象。東北秧歌的屈伸伸開雙膝,柔軟堅硬,像棉花一樣顫抖。是以腳下屈伸的節奏移動上身的扭曲和手臂周圍的花。秧歌每一步都必須經過這種連鎖反應,沒有這種協調就不能表現秧歌的好處。屈伸動作的牽引充分強調了“良、波、巧”的東北秧歌特點。掌握膝關節的節奏、速度、力量屈伸是掌握各民族舞蹈風格的關鍵。
結束語
民族民間舞蹈除了學習舞蹈的風格,更重要的是要代入那個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性格,從生活的環境和習慣去分析屈伸的緣由。而在民族民間舞蹈的屈伸動作練習中,不僅要進行反復性訓練,還要注重針對一種動作進行單一性訓練。單一性訓練可以幫助舞者理解和熟悉發力的基本要素,通過單一訓練的深入借鑒民族民間舞蹈學習中的一些基本動律問題,如訓練顫膝動律時,通過節奏快慢、顫動深淺、時間長短進行不同形式的訓練,讓舞者能夠更好地體驗動作中的動律問題,使得動律和屈伸動作更好地融合。
參考文獻
[1]周明龍.膝關節的屈伸柔韌訓練對民族民間舞的作用與意義[J].藝術品鑒,2021(08):310.
[2]吳穎梅.腿的屈伸——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重要性[J].黃梅戲藝術,2018(03):54-55.
[3]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4]李雪梅,等.地域民間舞蹈文化的演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
[5]袁禾.中國舞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