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輝
摘要:麻黃是臨床上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味中藥,教科書上標注其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風寒感冒、咳喘實證及風水水腫等疾病。但其實麻黃在臨床上的應用不僅限于這些疾病,筆者在臨床過程中發現麻黃對其他疾病的治療同樣具有良好的療效。
關鍵詞:麻黃;用藥經驗;
1、麻黃藥性
從歷代的文獻記錄來看,麻黃的藥性從古至今變化不大,后世一直沿用《神農本草經》對麻黃藥性的記載“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其主要功效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而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麻黃中最主要成分為麻黃堿[1],該物質有類似腎上腺素的交感神經興奮作用,可溫和持久地釋放神經遞質,能顯著興奮人體的大腦中樞,其擬腎上腺素作用是“發陽”作用的藥理基礎。
2、麻黃常見用藥經驗
2.1用于風寒表證
麻黃性溫,發散力強,具有很好的發汗效果,是治療風寒感冒表實證的佳藥,患者常表現出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臨床癥狀。麻黃常與桂枝、蘇葉、白芷等配合使用,臨床常用于治療風寒表證中包含麻黃的方子有麻黃湯、葛根湯、麻黃細辛附子湯等。
2.2用于咳喘實證
麻黃發散力強,具有升散特性,善散邪而使肺臟保持“宣發”的生理狀態,對于肺氣壅滯導致的咳嗽、氣喘等實證,無論寒、熱均可配伍使用。對于外感風寒、肺氣郁遏導致的咳喘,可配伍杏仁、甘草組成經典名方三拗湯;對于邪熱壅肺、高熱氣喘患者,常與杏仁、石膏、甘草同用,即麻杏石甘湯。王付[2]運用麻黃湯合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風寒犯肺所致咳喘,運用麻黃湯合三子養親湯治療肺寒痰食所致咳喘,均取得良好效果。
2.3用于風水水腫
肺主“通調水道”,全身水液代謝依靠肺氣的宣發與肅降正常,若肺氣郁遏則容易導致氣機不暢,患者出現水腫癥狀,而麻黃的發散之力對于治療這類水腫效果較佳。此類患者常見身體浮腫、小便不利、脈浮等癥狀,麻黃與生姜、白術同用可宣肺通氣、利尿而達到消腫效果,如越婢加術湯。相關研究[3]表明麻黃的有效成分主要針對水腫的靶點蛋白,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信號通路,影響內皮緊密結合蛋白的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從而治療水腫。
3、麻黃擴展用藥經驗
3.1用于止痛
麻黃的主要功效中較少提及止痛功效,其實古人在致病過程中多處用到麻黃治療痛癥疾病,如張仲景治療風濕歷節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寒濕歷節的烏頭湯,治療外感寒濕導致身體酸痛的麻黃加術湯,治療濕熱導致身痛、日晡發熱的麻杏薏甘湯。筆者曾多次用較大劑量麻黃治療腰腿痛證。例如:張某,58歲,腰痛伴左側下肢放射性疼痛2年余,加重1周,曾行腰椎CT檢查提示腰椎間盤突出,予理療治療效果不佳求診。結合患者舌脈,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其中麻黃用至15g,5劑后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癥狀明顯緩解,2周后行走如常。
3.2用于縮尿
麻黃的“縮尿”功效可能較少人知曉,現代研究[4]表明麻黃中的主要成分麻黃素能興奮α受體,該途徑可引起皮膚粘膜和內臟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因此,對于治療小兒遺尿有相對較好臨床療效。筆者曾治療一位11歲小兒遺尿患者,辨證為脾腎不足,予補益脾腎、縮尿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后加入麻黃10g,治療1周后患者尿床現象大有改善,繼續鞏固調理后患者徹底治愈。
3.3用于止汗
前面提到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功效,一般用于治療“不汗出”的風寒表實證,那對于多汗的患者來說切不可用,否則可能會汗出過多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嚴重甚至危害患者性命。但是筆者在臨床中曾遇到這樣一位患者,中年男性,因在烈日下暴行數小時,口渴難耐急飲大量冰水后下肢感痿弱無力,不能行走,伴大汗出,舌苔厚膩,診斷為濕熱下注,予四妙散加減效果不佳。后另請醫者診治,予麻杏薏甘湯加減治療,其中麻黃用至20g,余有所顧慮,該患者已是大汗出,用如此大量麻黃豈不是加重汗出?但患者進服后并未出大汗,而是微汗出,下肢痿弱癥狀明顯改善。由此猜測,麻黃可能治療汗證可能存在雙向調節作用,且可能與藥物劑量有關,該功效還需進一步驗證。
4、小結
盡管現代藥學研究技術已相當完善,但是中藥的具體應用只能
做到部分理解,尚未能完全掌握及完全依賴其指導用藥,對藥物的應用范圍、作用機制也不是很清晰。因此在臨床用藥中,醫者首先要在熟練掌握藥物特性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臨床需求及用藥經驗,大膽嘗試去擴展藥物的新功效,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造福百姓。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2221.
[2] 王付. 運用經方合方辨治小兒寒證咳喘[J]. 中醫藥通報, 2018, 017(003):5-8.
[3] 郝俊杰, 李楊. 麻黃-甘草藥對治療水腫機制研究[J]. 大理學院學報, 2018, 003(010):7-12.
[4] 李繼珩. 麻黃素及其臨床應用現狀[J]. 醫藥導報,2001(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