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際四大綜合性醫學期刊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國琪,陳麗潔
(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天津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天津醫藥》編輯部 天津300070)
隨著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以及網絡媒體傳播日益快捷多樣,科研誠信、學術不端不僅是學術界、科研管理部門、學術期刊界關注的問題,也不時成為輿論的焦點,牽動社會神經。2017年《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銷2012—2016年期間刊登的107篇中國論文,涉及國內多家知名高校和醫院,原因主要為虛假同行評審[1]。經報道、轉發,“撤稿”一詞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并在一定程度上與學術不端劃上了等號。一般而言,“撤稿”多與學術不端有關,且損害了期刊的聲譽,造假、剽竊、重復發表、虛假同行評審、違反法律法規或科研倫理等學術不端行為,屬于作者主觀故意錯誤,此類撤稿旨在消除不良影響,凈化學術氛圍。但撤稿并不等于注銷[2],除主觀故意錯誤外,還存在因當時作者認知及研究條件的局限性,在研究設計、實施、分析等過程中,因無意或誠實的錯誤(如統計處理或技術缺陷)、后續研究解決了此前未意識到的問題、新的信息證明原文結論錯誤或結果不可重復等導致的撤稿[3],此類原因多屬于非主觀故意錯誤,部分論文因確實存在無法彌補的缺陷而撤稿,部分經更正、完善后可以重新替換出版或予以改正、澄清,此類撤稿非但不屬于“不良資產”,反而印證了科研過程的曲折和復雜,以及作者、期刊直面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應一概否定。目前有關撤稿的研究多針對數據庫特定時段或特定學科進行總體特征的描述,由于撤稿數量較龐大,難以對原因深入探討,且多數研究偏重分析學術不端等主觀故意錯誤,對于非主觀故意錯誤描述較少。
本文收集了國際四大綜合性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柳葉刀》(Lancet)、《英國醫學雜志》(BMJ)的撤稿文獻,詳細分析撤稿原因,尤其是非主觀故意錯誤,為更加客觀地評價撤稿及后果提供參考。
登錄PubMed數據庫主頁,點擊Advanced(高級檢索),在Journal(期刊)中分別以刊名檢索上述4本期刊出版的全部文獻,4本期刊均為主刊或旗艦刊,不含子刊;在Publication Type(文獻類型)中分別以retracted publication(已撤稿文獻)、retraction of publication(撤稿聲明)為檢索詞,檢索撤稿文獻;然后以布爾邏輯檢索And得到4本期刊的全部撤稿文獻,檢索時限截至2021年3月31日,提取題錄,排除重復文獻,下載撤稿文獻及聲明全文。
對撤稿文獻的撤稿時滯、主體、原因及撤稿后處理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醫學期刊編輯出版倫理規范》論文撤稿規范中對于撤稿的定義及應該撤稿的情形[4],本文將撤稿原因分為主觀故意錯誤、非主觀故意錯誤及難以界定三大類,并重點對其中非主觀故意錯誤進行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中位數及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
4本期刊共撤稿68篇,以1次文獻(研究論文、病例報告)為主(80.9%,55/68),其中研究論文占75.0%(51/68);3次文獻(綜述、評論)占10.3%(7/68),其余為循證醫學(Meta分析)、通信、新聞報道、隨筆等,占8.8%(6/68),見表1。作者分布于19個國家或地區,另有1篇地址不詳。美國、英國撤稿數量較多,分別為21、15篇,中國為3篇,其中臨床研究、病例報告、通信各1篇。

表1 撤稿文獻的文獻類型(單位:篇)Tab.1 Publication type of retracted articles
主觀故意37篇(54.4%),非主觀故意26篇(38.2%),原因難以界定5篇(7.4%),見表2。9篇(13.2%)出版新版本或提供了更正后的表格、數據,且9篇均為非主觀故意錯誤導致撤稿。

表2 撤稿文獻的撤稿時滯、主體及原因Tab.2 Time-to-retraction,subject of retraction and reasons for retraction of retracted articles
2.2.1 主觀故意
主觀故意錯誤導致撤稿中論文29篇,病例報告3篇,通信2篇,評論2篇,綜述1篇,均為直接撤稿,未做更正或替換。主要原因有造假(數據或圖片等)26篇、重復發表5篇、違反法律或醫學倫理規范5篇等,涉及2種及以上原因者較多,個別撤稿聲明過于簡短,僅提示學術不端,未說明具體原因。未出現虛假同行評審導致撤稿。
2.2.2 非主觀故意
非主觀故意錯誤導致撤稿中論文19篇,評論3篇,病例報告1篇,Meta分析1篇,新聞報道1篇,人文類專欄隨筆1篇。具體原因如下:
①數據錯誤6篇。均為作者發現,其中1篇對原始數據重新核實后,更正了錯誤,未發現其他錯誤,主要研究結論中的一項發生變化,作者申請撤稿并發布了新版本,其余5篇因數據本身錯誤、原始數據丟失、數據來源的數據庫存在錯誤等原因,作者申請直接撤稿。
②統計分析方法不當或錯誤5篇。其中讀者發現問題3篇,作者發現問題2篇;4篇在糾正分析方法后替換為新版本,另1篇重新分析后原文研究結論已無法成立,直接撤稿。
③研究方法、技術、試劑缺陷或操作失誤導致結果不可靠、無法重現7篇。其中讀者發現問題2篇,均為同一作者的系列研究,原因為DNA樣本被污染,作者發現問題5篇;除1篇論文采用的乳腺癌化療敏感性預測方法源自Nature Medicine的撤稿論文外,其余6篇撤稿均為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技術或試劑存在缺陷導致結果不可靠或不能完全重現。
④因評論或引用已被撤稿文獻而撤稿3篇。其中1篇重新出版了更正后的新版本。
⑤科研設計缺陷1篇。作者表示隨機化入組過程存在缺陷,重新進行了分析,并發布了新版本。
⑥后續研究發現前期研究存在缺陷或結論不可靠1篇。該文作者起初發現患者某基因序列的1個堿基變異可能是病因之一,后續發現該變異僅為正常的基因多態性現象,并非致病因素。
⑦Meta分析納入文獻不全或選用文獻不當導致撤稿1篇。本文撤稿后出版了新版本。
⑧搜集到更多的信息需要更新1篇。該文為新聞報道,期刊編輯出版了新版本。
⑨誤用對患者含有貶義的詞匯致專欄隨筆撤稿1篇。
2.2.3 難以界定
難以界定撤稿原因5篇,其中論文3篇,評論1篇,通信1篇。具體情況如下:無法重現結果2篇,原因不明;署名爭議1篇,署名爭議一般不宜撤稿,但期刊最終撤稿;1篇論文因作者不希望已出版的研究結果引發爭議撤稿,但未解釋具體原因;1篇讀者來信因無法查詢到作者身份信息而撤稿。
撤稿時滯即文獻發表至撤稿的時間間隔,網絡優先出版者均以網絡出版時間為準。NEJM、JAMA、Lancet、BMJ第1篇撤稿原文分別刊登于1973、2003、1989、1989年,分別于1975、2005、1989、1989年撤稿。4本期刊撤稿時滯14~9594天,平均767(193,2000)天,各刊的平均時滯見表2。各刊撤稿數量并不大,但平均時滯均較長。時滯最短者為Lancet于2020年5月22日刊登的關于氯喹或羥氯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論文,時滯14天,原因為作者無法保證原始數據來源的準確性。時滯最長者為BMJ于1989年刊登、2015年撤稿的論文,時滯超過26年,原因為學術不端。
本研究將編委會、主編、編輯撤稿均歸為期刊撤稿。68篇撤稿中作者撤稿45篇(66.2%),期刊撤稿23篇(33.8%),見表2。作者撤稿中非主觀故意原因占53.3%(24/45),期刊撤稿中主觀故意原因高達87.0%(20/23),見表3。14篇(20.6%,14/68)主觀故意原因導致的撤稿由作者所在大學、學院或醫院等機構的調查引發。

表3 不同撤稿主體的撤稿原因對比(單位:篇)Tab.3 Reasons for retrac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of retracted articles
四大期刊欄目設置較為靈活、豐富,在保持固定欄目的基礎上,還不斷推出非固定欄目,以增加作者、讀者、編輯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另有新聞、人文類文章不定期刊出,以體現時效性和人文關懷,有助于改善閱讀體驗,擴大閱讀人群。撤稿文獻類型構成也反映了期刊的欄目設置及發文情況,四大期刊的撤稿以學術論文為主,但對于通信、新聞、人文方面的文獻出現問題的,也會予以撤稿,不因文獻類型不同而區別對待。如lancet的World Report欄目的1篇新聞報道因后期又搜集到更多的信息而撤稿,時滯30天;BMJ人文類專欄的一篇隨筆因出現“對患者含有貶義的詞匯”而撤稿,時滯35天。
四大期刊撤稿文獻作者分布于19個國家或地區,其中美國、英國較多,這與英美地區作者發文量較大有關。有學者對2008—2017年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收錄論文撤稿分析顯示,美國發文數量第一,撤稿數量排第二,而中國發文數量排第二,撤稿數量居首位,中國的撤稿率是美國的3倍[5]。陳小清等[6]檢索了PubMed截至2015年5月的撤稿論文,撤稿數量最多者為美國,其后依次為日本、中國、德國及印度。對Web of Science 2326篇撤稿論文的分析顯示,撤稿量排名前5個國家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印度[2]。任艷青等[7]對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中發表于2012—2018年,于2019年8月31日前撤稿論文的分析顯示,中國、美國排前2位,印度、伊朗和英國分別居第3~5位,但數量遠低于中國和美國。對比之下,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科技期刊截至2016年12月發表了近4000萬篇論文,僅有210篇撤稿,涉及146本期刊[8]。雖然中國期刊撤稿數量、撤稿期刊所占比例較低,大部分期刊零撤稿,但并非說明學術環境良好,反而提示應進一步加大審查力度,營造更加健康的學術環境。
分析國內外數據庫撤稿原因的研究較多,部分研究對撤稿原因進行了分類,但進行主觀、非主觀錯誤分類的研究較少,可能與非主觀錯誤導致撤稿所占比例相對較低,未引起足夠重視有關,此外,撤稿原因不詳甚至未提及原因的情況亦不少見。本研究仔細分析了每篇撤稿文獻及聲明全文,結果顯示,四大期刊的撤稿聲明大部分比較明確,易于分類、定性,撤稿原因中非主觀故意占38.2%;僅5篇難以界定原因,如其中2篇僅聲明無法重現結果但未說明原因,1篇因作者不希望研究結果引發爭議而撤稿,而對具體原因語焉不詳。
中文期刊方面,董敏等[9]分析了2013—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撤稿205篇,65篇未說明原因或給出的原因較為模糊,140篇說明了具體原因,其中知識產權方面糾紛占33.6%,抄襲占27.1%。文敏[10]檢索并分析了CNKI、維普、萬方數據庫的撤稿論文,因“非有意的錯誤或不足”撤稿者占11.4%(24/211),其中醫藥衛生類為12.5%(16/128)。“非有意的錯誤或不足”,從字面上看大多數應屬非主觀故意錯誤。
PubMed是重要的生物醫學數據庫,1940—2011年撤稿論文主要原因為學術不端,且其數量和比例隨年代呈明顯上升趨勢[11]。2005—2014年PubMed中國作者撤稿70篇,主要原因為剽竊,其次為錯誤(即誠實的錯誤,屬于非主觀故意錯誤),重復發表等位居其后[12]。PubMed截至2012年12月中國作者撤稿274篇中重復發表或抄襲(40%)居首位,其次是科學錯誤(15%)。科學錯誤包括方法錯誤、樣本污染、結果無法重復、數據錯誤等[13],主要屬于非主觀故意錯誤。由此可見,在PubMed中國撤稿論文原因中,非主觀故意錯誤占不小的比例。
Retraction Watch近年來備受關注。田瑞強等[14]對Retraction Watch撤稿論文的統計分析顯示,原因所占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重復、錯誤、不可再現、造假、原因不詳、授權問題、抄襲、訴訟/調查、引用被撤稿的內容,其中“錯誤”包括數據、分析、圖像、方法、出版商等方面的錯誤。有學者檢索了Retraction Watch截至2018年11月19日中國作者撤稿論文2249篇,屬抄襲、造假、虛假同行評審等學術不端問題占60.34%,“論文存在錯誤”占34.82%[15]。筆者認為,以上原因中,“錯誤”“不可再現”“論文存在錯誤”中一部分應屬于科學性問題,可能由當時作者能力或研究條件有限造成,大部分應歸入非主觀故意錯誤。引用或評論被撤稿文獻而撤稿對于避免“以訛傳訛”至關重要,但作者引用時該文獻并未被撤稿,或已撤稿但引用者當時不知情,故應歸入非主觀故意錯誤。本研究顯示,四大期刊因評論或引用已被撤稿文獻而撤稿3篇。非主觀故意錯誤導致的撤稿中的部分論文如經核實數據、重新分析、更換參考文獻、更新近期信息等處理后符合發表的可發布新版本,此類撤稿及后續處理并非負性事件,而是科研過程復雜性的體現。
對2008—2017年SCI-E 961篇中國作者撤稿的分析顯示,學術不端占60.46%,其中尤以同行評審造假為甚(41.65%),集中發生于2015—2017年,其次為抄襲、剽竊(35.28%)[5]。虛假同行評審一般歸為出版倫理問題,筆者認為應屬于主觀故意錯誤,盡管有作者會將問題推給第三方潤色、代寫、代投機構,但作者不可能毫不知情。四大期刊撤稿論文中未出現同行評審造假。因此,完善期刊內控機制、嚴格審核把關也是防范學術不端導致撤稿的重要環節。
撤稿時滯反映學術界自我凈化、糾錯的效率,縮短時滯能降低撤稿文獻的總被引頻次,減少負面影響,對于學術不端導致的撤稿,縮短時滯尤為重要。有學者認為撤稿時滯<2年為好,≥5年者被引頻次也會有所衰減,但也可能與文獻本身老化有關[16]。CNKI中撤稿文獻撤銷時滯為1~145個月,平均15.8個月,其中<12個月者占60.5%[8]。有研究顯示,中文醫藥類文獻平均撤稿時滯為13.3個月,非醫藥類文獻為14.0個月[10]。對Web of Science 430篇高被引撤稿論文的分析顯示,撤稿時滯與論文總被引頻次、撤稿前被引頻次均相關,且與后者相關性更強,時滯延長明顯增加了撤稿前被引頻次[17]。但隨著審查力度的加強,更加早期的論文被撤稿亦會導致平均時滯隨之延長。四大期刊撤稿時滯最短14天,最長9594天(>26年)。筆者認為,如不考慮撤稿論文被引用的后果,就時滯本身而言,其延長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撤稿力度的加強。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刊登的論文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撤稿,權威、嚴謹的期刊不會因擔憂時滯長而忽視對早期論文的審查及處理。
理想狀態下,被撤稿件的作者同時也是撤稿聲明的作者[4],即作者主動撤稿。對Web of Science撤稿的分析顯示,影響因子高的期刊更傾向于撤銷論文[18]。CNKI撤稿多為學術不端論文,撤稿主體構成從高到低依次為編輯部(64%)、作者(13%)、無署名(11%)、編委會(9%)、其他(3%)[19],可見撤稿過于倚重期刊一方,即編輯部、編委會,作者撤稿意愿不高,機構、社會組織的參與度也較低。本研究顯示,四大期刊主觀故意原因導致的撤稿中14篇(20.6%)由作者所在機構的調查引發。董敏等[9]分析2013—2018年撤稿論文205篇后發現,由作者申請撤稿136篇(66.3%),比重有所提高。有學者發現2007—2018年Retraction Watch中國撤稿論文中主動撤稿最少,僅8篇,并認為主動撤稿原因為作者發現存在非主觀因素錯誤,一般為“誠實的錯誤”,不同于期刊發起的因學術不端造成的撤稿,也就是說,主動撤稿的原因主要為非主觀故意錯誤。但許多作者認為撤稿與學術不端有關,無法接受“誠實的錯誤”[20]。本研究表明四大期刊作者撤稿占66.2%,以非主觀故意錯誤為主(53.3%),但主觀故意錯誤也占到了37.8%。
對于撤稿不宜一概而論,就其原因而言,可大致分為主觀故意錯誤和非主觀故意錯誤,就其后果而言,既有負面影響,亦有正面意義。撤稿不可能杜絕,四大綜合性醫學期刊撤稿數量相對較少,原因也基本比較明確,且非主觀故意錯誤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說明期刊在編輯出版各個環節進行了比較規范、嚴格的控制,值得國內科技期刊從業者研究和借鑒。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僅納入了四大期刊的旗艦期刊或主刊,未涵蓋其子刊,有待于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