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我繞到老宅的土灶背后,倚著一堆松針坐下,看灶里的火焰上下舞動。它們時而左右搖擺,時而穩若泰山,時而猛如激浪……看著看著,我突然想要將這一方土灶,這一簇火焰畫下來。
這土灶有些年頭了,原本潔白的灶墻被炊煙熏得斑斑駁駁。這些深一塊、淺一塊的煙灰隨意掛在墻上,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引發我對童年的無盡懷想。感覺那是一片連綿起伏的青山,山下有潺潺流水經過。一葉小舟飄蕩在水中,上面坐著一位漁翁,還有一只鸕鶿站在船頭警惕地盯著水面。煙霧裊裊,不一會兒,已是煙波浩渺,朦朧一片。鸕鶿、漁翁、小舟、青山漸漸隱沒,只留下無限的悵惘與遐思。
燃燒的噼啪聲將我拉回現實。我趕忙抓起些松針添入火勢漸弱的灶膛里。火光頓時又亮了,滾滾熱浪襲來,舒服極了。
每當深秋來臨,兒時的我便跟隨爺爺到后山拾柴。山中松柏居多,滿地松針鋪成一條棕色的毯子,走在上面發出嘎吱吱的響聲,不時有幾顆成熟的松果掉落下來。如果運氣好,還能發現行動敏捷的松鼠從頭頂的樹枝間一閃而過。可我不受它們的干擾,只顧埋頭把散落一地的松針大把大把地撿進竹籃里。這些松針雖然失去了生命的顏色,卻散發著一種油亮的光澤。這是生命的積淀,是灶膛里最好的燃料。
不一會兒,灶臺四周便溢出飯菜的香氣。無論何時,灶臺都會安靜地守候在老屋中。暮春,烏米的清香縈繞著少年的甜夢;初夏,粽葉的馨香牽絆著對故園的眷念;隆冬,羊肉的醇香喜迎歸家的游子……
想到這里,鄉情不覺流露筆尖,繪制出一幅充滿溫情的畫,將這一方老灶永遠定格心中。
教師點評
故土、老宅,永遠是游子的珍藏,無論你是否擅長丹青,總有一幅畫珍藏在記憶深處。
由老宅土灶起筆,因為心中飽含深情,僅僅“原本潔白的灶墻被炊煙熏得斑斑駁駁”的場景,就能想象成一幅寫意山水畫,那不正是故鄉的一幕幕風景嗎?而松針又引出了后山拾柴的回憶,“這些松針雖然失去了生命的顏色,卻散發著一種油亮的光澤”,若非親身經歷絕寫不出這樣真實的細節,而“這是生命的積淀,是灶膛里最好的燃料”,又是從日常生活中悟出的哲思,似輕,實重。
此文開闔有度,以現實場景串連起故鄉生活的一幀幀畫面,鄉情融入其中,自然醇厚。
(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