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升明/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小學教師

蔡升明
《圓的周長》是一節圖形與幾何的探究型課例,如何讓探究充滿趣味性呢?可以憑借別具一格的設計,真實可感的情境。然而,最重要的是憑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循循善誘,化曲為直。要想將本節課演繹得生動有趣、令人著迷,教師更應該春風化雨,做學生思維的啟迪者。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筆者創設了“車輪滾一圈有多遠”的生活情境,“如果兩輛車的車輪各滾動一周,哪個滾得更遠呢?”學生們憑借生活經驗,知道輪子越大,滾一圈越遠,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用積極的思維,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如何測量車輪的周長呢?用圓片試試看?”當學生興趣正濃時,提出數學問題。通過生動活潑、真實有趣的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富有趣味的問題穿插于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效地讓一堂數學課充滿趣味性。

圖1

圖2

圖3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應甘居幕后,為學生穿針引線,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嘗試合作探究,找到測量圓片周長的方法:化曲為直。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找到兩種方法來測量圓的周長。
方法一:滾動法,在圓片上作個記號,讓記號對準直尺的零刻度,將圓片滾動一周,測量出圓的周長(見圖1);
方法二:線繞法,用線繩繞圓片一周,再將線繩拉直,測量出它的長度(見圖2)。
這兩種方法都是化曲為直,把曲線的測量轉化成直的線段的測量,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呢?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直徑越長圓的周長越長,還有的同學聯想到正方形周長是邊長的四倍。那么,學生們猜想圓的周長是不是與直徑也有倍數關系呢?
我們應該放手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們通過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的周長和直徑,并計算周長除以直徑的商,通過測量與計算,學生們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見圖3)。這時順勢引出“圓周率”這一概念。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是一個固定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無限不循環小數。通過猜想-驗證-交流,教學中積極倡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以平等、親切的語氣,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滲透了“化繁為簡、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使數學問題模型化。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老師不要急于否定,而是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體驗、明白“圓周率”的具體意義,使教學活動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開放性。通過一系列追問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的火花,讓學生在疑中解、玩中學,寓教于樂,課堂氣氛活躍,整個教學流程一氣呵成。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妙妙想要為半徑是3厘米的圓形小鏡子圍一圈絲帶,她現在有18厘米長的絲帶,估一估,夠嗎?”圓形小鏡子的半徑為3厘米,直徑則是6厘米,圓周長總長是直徑的3倍多,因此,周長大于18厘米,所以不夠。
下圖中正方形周長是圓的直徑的( )倍,所以圓周長除以直徑一定小于( )。

引導觀察,自主解決問題,圓外切正方形的邊長與直徑相等,正方形的周長=邊長乘以4,也就是圓的直徑乘以4,正方形的周長是圓的直徑的4倍,由于圓的周長小于正方形的周長,所以圓周長除以直徑一定小于4。
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觀察、分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針對性地展示學生的作業反饋并進行對比分析,聽取學生的評價,交流幾個學生不同做法的優缺點,并說說,好,好在哪里?不好,為什么不好?還采用了自評、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注重學習過程評價,激活課堂,使數學充滿活力。
真實的課堂是不完美的課堂,數學的魅力還在于它還有一種缺陷美,在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出錯、糾錯,讓錯誤成為有用的教學資源,教師積極做傾聽者、等待者。等待是一種美麗,學生采用滾動法測量圓的周長時,會發生圓片滑動現象,出現誤差比較大。應該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如何避免滑動減少誤差,相信這樣的等待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責任。
練習時,可以多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測量圓的周長,找出圓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不要過于急躁,學生的課堂學生說了算。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思考,教學方式的多元化,課堂資源的整合性,學生主體的發揮,都應該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所見、所言、所悟,做一個學生思維的啟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