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森 馬進龍 馬寶清 江榮達
摘要: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之上,采用文獻綜述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訪談法對武威市的名城文化資源和武威市旅游發展現狀分析研究。經調查研究發現,武威市歷史文化名城資源豐富、底蘊深厚,但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旅游僅僅停留在觀光旅游上等因素造成了這些資源的整理和開發滯后,沒有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使得武威名城文化部分資源受損,旅游信用指數降低。自2018年起,全域旅游作為國家戰略,武威市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本文探究的是在全域旅游戰略理念的指導下,如何實現武威市名城文化資源整合開發提出對策,希望對武威市旅游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全域旅游;名城文化;整合開發;武威
一、武威市名城文化旅游開發現狀
(一)武威名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武威保留了大量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遺存,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有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58處。擁有館藏文物47347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物758件,一般文物46063件,為武威名城文化旅游提供了敦厚的物質條件。
近年來,通過舉辦“天馬”文化旅游節,逐步形成以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為標志的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為代表,以擂臺為重點的漢唐文化景區,以文廟古代建筑為重點的歷史文化景區,以羅什寺、海藏寺、白塔寺、天堂寺為重點的佛教文化景區,以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沙漠公園為重點的大漠休閑旅游景區的四大特色旅游精品區域。文廟,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構成了武威名城文化旅游的主體。
(二)武威名城文化旅游主題定位開發現狀
武威地處三大高原交匯地帶,都特的地理位置,為武威創造了地區、民族、民間文化融合交流的燦爛文化。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保護,涼州賢孝、兩周寶卷、武威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這些民俗文化豐富了武威名城文化旅游。
(三)武威名城文化旅游專項設施開發現狀
近年來,全市共投入4億多元資金,完成了雷臺、白塔寺、西夏博物館、天梯山石窟、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沙漠公園、天祝三峽旅游景區及步行街、三大廣場等建設,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目前,全市現有國家AAAA級景區4家,3A級景區3家,2A級景區2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家,三星級賓館6家,二星級賓館4家,其它社會賓館、飯店、招待所50家,國際國內旅行社18家。
(四)武威名城文化旅游項目開發現狀
近年來旅游越來越熱,武威市也在進行旅游開發,自2001年以來,武威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把銅奔馬為標志的旅游業培育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全市開展按照“開拓大市場,發展大旅游,構建但產業”的總體思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加大投資力度,大力開發旅游,大力舉辦文化旅游節,積極打造“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產地”等旅游名片,不斷開拓市場。
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有大量的新項目落成,古浪紅色文化產業園建設、涼州區大唐葡萄園項目、武威市旅游商品街區建設項目,蓮花山生態旅游區開發項目等集觀光、娛樂、度假,研學旅游活動的新旅游項目逐漸落成。
民勤縣、天祝縣正在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冰溝河生態旅游景區被評為省級旅游度假區。建成涼州老街、北關市場、萬達廣場、紅星時代廣場、蘇武沙羊美食街等餐飲美食街區,開放上上街、西郊公園北門、明清街、紅星時代廣場等8個夜市街區,以元宵、端午、“十一”長假及周末為重點,成功舉辦涼州首屆4D光影秀,激發了武威市夜間經濟活力。
(五)武威名城文化旅游客源市場開發現狀
境外游客中港澳臺同胞占79.43%,這與武威絲綢文化積淀深厚的古文化旅游特色有關.港澳臺同胞中,臺灣同胞約占85.13%。外國客源市場中亞洲市場占絕對優勢,約占外國市場的74.50%,歐洲市場約占16.40%,北美市場約占4.37%,大洋州、非洲市場較少。武威國內客源市場較境外客源市場分散,基本上反映出客源市場與距離、地區經濟水平的關系.武威的游客主要來自本省、瀕臨省區和全國發達省區,約占客源市場的63.72%。本省約占19.63%;臨近省區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低、交通不便,出游率低,僅占24.05%;全國發達省區(廣東、北京、上海、福建、江浙一帶)雖距武威較遠,但人民生活富裕,出游率高,約占20.74%.武威游客的交通、食宿費用約占旅游消費的80.50%,大約80.89%的游客是參加旅行社組織的“絲綢之路”旅游專線來武威旅游,在武威停留的時間最多為一日且游客的重游率很低。這些均反映出武威旅游資源開發層次很低,旅游經濟效益差。
二、武威名城文化整合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充分
部分旅游景區接待設施不完善,旅游要素不全,進入性差。天梯山旅游區,白塔寺遺址、瀕危野生動物繁育中心均存在交通不便,為旅游者提供吃飯、購物、娛樂的旅游基礎設施幾乎沒有,旅游者不愿前往和停留,制約了旅游業發展。旅游景區與景區之間聯系不通暢,交通網絡不通暢,接待設施不完善,使景點成了僅供參觀的獨立者,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系統、功能齊全的旅游景區,隨之帶來的是游客停留時間短。
(二)資源整合不到位
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沒有有效整合,武威的西夏文化、佛教文化都很有影響力,但在旅游活動中充分挖掘和體現出來。涼州賢孝、涼州寶卷、武威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但這些文化只有很少的人知道,傳承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旅游中幾乎沒有涉及。
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融合滯后,近幾年在武威的一些公眾場合才涌現出具有歷史文化代表的文化元素被人們所認知和熟悉,在2012年之前,這些文化元素在公眾場合幾乎沒有出現在大眾視野,因此也無法推動文化資源和旅游融合發展。
民族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融合不充分,漢、藏、回、蒙等45個民族,民族文化豐富燦爛,也是組成武威名城文化重要部分,但由于旅游資源管理部門和旅游部門之間的合作不暢,導致民族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整合不充分,嚴重影響武威名族文化旅游。
(三)名城文化載體不完善
武威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歷史悠久,豐富燦爛,但在發揚傳播利用上較滯后,沒有完整的、系統的、有特色的文化載體來展現武威名城文化,政府在打造武威歷史文化名城形象上力度不夠,在多年旅游產業發展中,資金投入、產品促銷、宣傳招徠等工作相對滯后,整體形象與歷史文化名城不符。旅游產品中很少有武威特色文化融入,產品沒有來體現武威歷史文化名城的元素來展現悠久燦爛的文化,使得武威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不響亮。
(四)名城文化旅游產品結構單一、特色不突出
旅游產品的開發、利用、發展、生產上投入較少,主要還是以短期盈利為目的,旅游商品的研制、生產、銷售各環節脫節,基本上處在單獨經營生產,致使旅游產品的品種和數量仍較單一,產品附加值低,歷史文化名城特色不突出。
(五)科技含量低,宣傳力度不足。
景區景點任然按照傳統的方式經營,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科技技術,參與性和娛樂性內容較少。宣傳方式傳統落后,內容單調,致使武威很多旅游文化和旅游景區景點知名度低。
(六)人才短缺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從市場建設需求來看,在旅游策劃、旅游規劃、市場營銷、管理、經營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短缺。具有商務知識、法律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旅游人才更是不足。引進人才工作滯后,對現有人才利用不充分,對極少數優秀人才留不住。
三、武威名城文化資源整合開發的對策
(一)加強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要遵循全域旅游指導,加強規劃工作、實施科學發展。武威名城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散落布局在各個地區和不同的民族中間,要合理規劃充分挖掘資源,開發工作深入到每一個景點、每一件文物、每一個事件,要讓資源完整的、系統的、生動的展現在大眾視野中,要讓旅游資源有故事,讓旅游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城市建設和景區景點建設相統一,科學規劃景區景點的區域劃分,加強具有娛樂功能、休閑功能、度假功能、商業功能、會展功能等項目的開發,景區景點不僅僅只是觀光,更要讓旅客有體驗感。加強資源開發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做科學合理的規劃。
(二)推動旅游資源整合
全域旅游理念強調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推動武威名城文化與旅游融合,將名城文化融入到旅游中,讓旅游和旅游產品更加有內涵,推動名城文化旅游發展。加強區域聯動,對名城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整理分類,開發旅游產品形成協調發展機制,協調區域內產品開發與利益分配,促進合作。推動民族文化與名城文化旅游融合,形成民族風情旅游特色產品,將民族文化融入到當地旅游景區景點,讓旅客能直觀的感受到民族文化,它是武威名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全域旅游指導意見強調,加強基礎配套、提升公共服務。部分歷史文化遺址景點在武威市郊區,周圍的交通不便。所以在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中建設完整通暢的交通網絡體系時非常有必要的,旅游景區景點要進得去、出的來還要留得下,加強住宿、餐飲,旅游服務中心規劃建設要與旅游景區景點密切聯系。要把文化環境建設納入開發工作中,營造一種良好的歷史文化名城氣氛,在整個區域中隨處是景點,景點中處處見文化。
(四)產品創新,建立特色品牌
全域旅游指導意見提出實施系統營銷,塑造品牌形象。把營銷工作納入全域旅游發展大局,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實施品牌戰略。文化旅游必須建立在當地文化生態上,借助獨特文化創新產品,將西夏文化、先秦文化、古絲路文化和孔子文化等傳統文化通過科技手段創新升級后融入到旅游產品和旅游活動中。將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等民俗文化引入到現代人們的生活中,像涼州賢孝、兩周寶卷、武威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等文化要通過節慶模式和傳播模式實現旅游產品的創新。天馬文化、五涼古都文化、石窟文化等主題文化要改造升級打造成武威名城文化對外的名片,并建立品牌。
(五)加快科技創新、加強宣傳力度
加快“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的應用不僅讓旅游資源改造升級,還能讓旅客通過科技手段深入體驗旅游互動。科技創新推動新興媒體發展,為旅游產品宣傳提供新的路徑。加強武威歷史文化名城意識,讓市民參與到旅游資源開發中,讓市民講好歷史文化名城故事和文化資源的故事,將公眾與政府的力量結合起來。全域旅游視角下要加強區域聯動,內部聯動和外部聯動結合,內部聯動要互相宣傳、互相學習避免雷同產品,外部聯動要加強與周邊旅游大省學習合作,搭乘宣傳快車。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打造高質量的宣傳資料。
(六)建設旅游人才隊伍
全域旅游指導意見強調強化政策支持,認真組織實施。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人才培養制度,為了加快武威名城文化旅游發展,必須加大實施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培育和壯大開發研究型人才、經營管理型人才、導游講解員、基層服務,對外宣傳等專業人才建設,同時政策要注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方面。隊伍建設要有思想過硬和業務熟練的領導起帶頭作用,要切實為武威旅游發展做事實的貢獻精神,人才必須要具備對名城文化旅游有相應的扎實的專業知識。
參考文獻:
[1]李巧玲,王乃昂,胡剛.歷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資源定量評價[J].蘭州大學學報,2002(05):108-113.
[2]許春華.武威市文化旅游開發與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8):63-64+67.
[3]郭勝.旅游業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蘇商論,2003(07):25-27.
[4]許抄軍,羅能生,劉沛林,王良健.歷史文化古城游憩利用價值評估——以鳳凰古城為例[J].經濟地理,2006(03):521-525.
[5]孫永龍.甘肅民族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研究[J].甘肅科技,2012,28(24):1-4.
[6]鮑洪杰,王生鵬.甘肅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02):66-69.
基金: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本科生科研能力項目訓練項目(項目編號:XBMU2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