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要:歡喜嶺油田稠油吞吐區塊已處于高輪次、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低壓、低產油的后期開發階段,各種矛盾突出,穩產難度加大。針對該問題,開展了注空氣輔助稠油吞吐技術研究,通過增產、氧化機理研究,制定了歡喜嶺油田注空氣輔助稠油吞吐適用條件和安全保障措施,通過注入工藝與參數優化,現場實施5口井,累增液2181t,累增油1365t。實施后,油井周期產油量增加,地層壓力明顯提高,取得了顯著的開采效果。該研究為稠油吞吐區塊后期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持。
關鍵詞:稠油,蒸汽吞吐,注空氣,含氧量
前言
歡喜嶺油田稠油吞吐區塊1987年投入開發,目前已處于高輪次、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低壓、低產油的后期開發階段,各種矛盾突出,穩產難度加大。主要存在問題:
(1)油層壓力大幅降低
稠油蒸汽吞吐開發是一個降壓開采的過程,隨著蒸汽吞吐輪次的增加,地層壓力也隨之下降。以齊108塊為例,目前平均吞吐周期15.5,油層壓力由開發初期的12MPa降至目前3Mpa,區塊油汽比僅為0.29,區塊處于低壓、低產開發狀態。
(2)原油粘度逐步升高
隨著稠油井吞吐輪次的增加,原油中的輕質組分優先被采出,原油物性變差,膠質、瀝青含量增加,原油粘度大幅升高,流動性變差,開采難度加大。以杜813-24-45井為例,該井2007年11月測50℃原油粘度為81644mPa·s,膠質+瀝青含量為35.09%,而2009年9月測該井50℃原油粘度616668mPa·s,膠質+瀝青含量達到40.96%。
(3)低效井逐年增加
稠油吞吐區塊平均單井吞吐周期高達13.6,油井受井間汽竄、地層壓力降低,原油粘度升高等因素影響導致周期產量明顯下降,低效井逐步增多。
1 注空氣輔助稠油吞吐技術
1.1增產機理
一是在氧化作用下,稠油大分子被氧化形成過氧化物自由基,引發稠油大分子裂解鏈反應,從而完成重油的輕質化;二是分支鏈被氧化為極性的含氧化合物(如醛、酮、醇和羧酸),屬自生表面活性劑,能提高驅油效率;三是氧化反應生成的CO2溶解于稠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界面張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四是空氣中氮氣輔助蒸汽可減緩油層上部熱損失,提高蒸汽熱效率,擴大蒸汽的波及體積,補充地層能量[1]。
1.2 氧化機理
1.2.1氧氣消耗規律
研究表明,低溫反應溫度范圍為100-300℃,氧氣與稠油發生反應,反應后氧氣濃度均低于4%。
1.2.2氧化產物分布與反應溫度的關系
以環己烷為例,實驗條件:反應溫度為140-220℃,注空氣壓力2.5MPa,模型油200ml。
實驗表明:烴類在一定溫度下可發生氧化反應,分別生成醇、醛(酮)、羧酸,甚至發生脫羧反應生成CO2和相應的碳數較小的烴分子。氧化產物的分布與反應溫度有關,當溫度小于160 ℃時,生成物以醇和醛(酮)為主,180 ℃時以羧酸為主,220 ℃時脫羧反應易于生成CO2。
1.2.3催化劑作用
催化劑加速自由基形成,自由基助劑進一步加速自由基形成——以甲苯為例
自由基形成機理:
烴類氧化反應的第一步“自由基引發”過程,催化作用下大大降低了苯甲基自由基生成所需的能量,自由基助劑加入后可進一步降低該能量,此結果說明: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烴類氧化反應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即可進行。
1.3 含氧量爆炸極限
應用可燃性混合氣體爆炸極限的理論,確定影響爆炸極限范圍的三個主要因素,即溫度、壓力、氧氣含量,并計算分析稠油催化氧化采油的四個試驗過程產生的可燃氣體濃度,對照可燃氣體爆炸極限濃度和對應的氧氣極限濃度,結合室內靜態實驗導管氧氣濃度,最終確認氧氣含量小于10%是安全的,可以安全施工[2]。
因此,依據研究結果和稠油特點,確定本次注空氣輔助稠油吞吐實施現場的安全氧含量為5%以下,警戒值為3%。
1.4 適用條件
為了保證現場施工安全,達到理想的增油效果,根據理論研究及調研結果,制定了歡喜嶺油田注空氣輔助稠油吞吐適用條件。
(1)吞吐輪次10輪以上,注蒸汽壓力低于15MPa;
(2)為避免氣竄,保證施工安全,要求井間無明顯汽竄井;
(3)地層虧空,周期返水率小于100%;
(4)周期內初期產量較高,但下降較快;
1.5 注入工藝及參數
1.5.1注入方式
注空氣輔助稠油吞吐技術,注入方式主要有四種:先注空氣后注蒸汽、先注蒸汽后注空氣、空氣-蒸汽同時注入、空氣-蒸汽段塞注入。
1.5.2 注入參數
空氣注入量:每100t蒸汽對應6000~6500Nm3空氣。
催化劑用量:10000Nm3 空氣對應0.2~0.3t催化劑。
高溫發泡劑用量:為保證注空氣效果,防止氣竄,需注入高溫發泡劑封堵大孔道,依據試驗井高滲層厚度與滲透率數據,設計每口井高溫發泡劑的用量范圍為5-10t。
1.5.3 注氣速度
從注空氣機理上分析,注氣速度越高,O2與原油反應越充分,前緣溫度越高,但當注汽量過高,空氣沿原有高滲透層竄進,開采效果變差。同時,注氣速度在現場實施中還影響周邊井開井時率。數模計算表明,當注氣速度為12000Nm3/d時吞吐效果最好。
1.5.4 安全保障措施
套管氣監測頻率:套管氣中氧氣濃度安全值極限值為5%,警戒值為3%,當含氧量超過1%時,加密監測。
2 現場應用
2014年在齊108塊和杜813塊現場實施注空氣輔助稠油吞吐技術共5口井,注入方式均為先注空氣后注蒸汽,實施后,周期對比,注汽壓力平均升高1.25MPa,周期油汽比平均提高0.18。截至目前累增液2181t,累增油1365t,應用效果顯著。
3 結論及認識
(1)注空氣能夠有效補充地層能量,提高多輪次吞吐井周期生產效果,為稠油吞吐區塊后期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持。
(2)現場注空氣井及周圍生產井套管氣中含氧量未發生明顯變化,均在安全值內,表明盡管注空氣具有一定操作風險,但通過采取先進的檢測手段,合理設計注入參數等措施 ,能夠滿足安全要求。
(3)與同類工藝相比,注空氣具有來源廣、成本低等優勢,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守軍.超稠油注空氣強化采油實驗研究及現場應用[J].特種油氣藏,2012,19(5):144-145
[2]吉亞娟,周樂平,任韶然等.油田注空氣工藝防爆實驗的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