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譯丹
“如何開展有效且可持續的老年教育”,已成為人口老齡化進程中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國家推動“鄉村振興”、鼓勵“終身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老年教育,提升農村老年群體的社會參與度與生活幸福指數,更成為社會轉型問題的重要一環。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指出,要發展老齡產業,推動各領域各行業適老化轉型升級。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印發的《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要求,大力發展老年教育事業。拓展農村老年教育的發展路徑,不僅可以幫助老年人實現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進“積極老齡化”戰略,還有利于優化隔代撫養的方式,促成長幼共融的和諧局面。農村老年教育不只與鄉村地區老年群體有關系,還關乎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推進效果,是維持人口結構平衡、維系社會穩定的重大民生問題。
與城市老年群體相比,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還不夠高,而由于青壯年人口流動到城市務工的數量較多,農村地區的“空巢”現象尤為突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更加復雜。例如,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老年群體,不僅存在物質條件基礎薄弱的情況,和城市老年人一樣,還容易感覺到寂寞孤獨、價值感不足。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了全面勝利,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農村老年群體的精神需求隨物質生活水平的上升而日益增長。然而,由于鄉村地區的社區建設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普遍缺乏專門針對鄉村老年人開展的精神文化活動。且囿于經費、師資不足等情況,老年教育更是難以在農村長期有效開展。許多農村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交通、經濟條件以及身體健康等方面的限制,讓他們無法與外出務工的子女以及同齡好友聯系。如何讓晚年生活更加充實、有意義,以增加自我價值感;如何加強社會關系紐帶的穩固性,以獲得支持感和融入感,成為農村老年群體的普遍需求。
(一)農村地區的基本養老模式——家庭養老。“遵守孝道”“落葉歸根”等傳統文化觀念使家庭養老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的主流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指由老年人自己或家庭成員承擔晚年生活照料、經濟支出的責任。
(二)老年教育在家庭養老模式下的開展情況。2021年農村老年教育現狀的研究結果顯示,盡管我國多地的老年教育單位和機構采用了包括線上遠程教育在內的各種教學方式,力圖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打造“養教結合”的養老教育服務模式,但就實施效果、投入力度而言,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農村老年群體對老年教育缺乏認知、課程本身存在單一性、設施投入與師資不足等。總體來看,老年教育在農村地區開展的成效并不顯著,不僅是當地政府和居民的重視程度不夠,課程配套設施、教師資源的供給也非常匱乏。雖然部分縣、鄉一級設有基層老年教育的機構,會舉辦一些養生知識講座等活動,但在家庭養老模式下,多數農村老年人依然選擇待在家中看電視來打發時間。
(一)攜手社區建設,“家庭養老”不能只局限于個人家庭。“家庭養老”作為在中國延續千年的養老模式,順應了大多數中國老年人“落葉歸根”的想法,而且老年人也更傾向于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雖然“家庭養老”被證實相比于“社會養老”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這種傳統的養老模式在當代衍生出了許多問題。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中國經濟飛速增長帶來劇烈社會轉型,家庭的內部功能和結構也在不斷分化。過去,一個家庭具有人員集中、勞動分工、養育后代、贍養老人、情感支持等多種功能,家庭規模較大,幾代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老人是家庭的權威中心,也是“孝”文化的核心主題,子孫后代幾乎都圍繞著老人開展活動。到了當代,農村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動到城市,讓原本兒孫滿堂的家庭逐漸空心化。農村老人的角色發生轉變,他們成為承擔隔代撫養義務的主體,負責幫子女照看年幼的孩子。長期待在家中照看孩子,會使老年人與外界的交流日漸減少,而許多老人又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此時,如果子女對老人疏于關心,他們便會很快陷入強烈的孤獨與空虛中。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脫離社會的生活會使人逐漸不關心自身以外的一切,陷于內心的迷茫和空虛中。長此以往,會對農村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傷。因此,農村老年教育不能只有家庭一個承擔主體,還必須納入社區等單位和社會機構,轉變為多主體參與的模式。
(二)建立老年社群的學習模式。美國社會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認為,人們關于“自我”的意識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建立一個老年社群,并以群體為對象統一開展活動,有利于農村老年群體的再社會化、自我價值感的增加以及自我內涵的豐富。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用“情感能量”來解釋人際互動的動力。情感能量,是指人們在互動之中的情緒投入會轉化成對于集體的一種歸屬感,使人有一種被團結在群體中的感覺。情感能量多的人會從社會互動中獲取積極參與生活的熱情,而情感能量比較少的人則容易陷入情感低潮之中,個體需要不斷參與互動儀式(具有儀式性的社會互動)來補充情感能量。鼓勵農村老年人加入當地老年社群中,能讓獨自居家養老的人們找到群體歸屬感,在群體中扮演“學生”的社會角色,學習新知、與同學交往,甚至在群體中擔任管理職務,為老人們提供一條自我實現的渠道,讓他們在增加社會參與度、積累情感能量的同時,感受到幸福、充實的晚年生活。此外,可以充分運用老年社群具備的互動性特點來引進豐富的教學內容。不局限于養生知識講座與唱歌、跳舞等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面向老年人開設的固有課程、各社區和老年學校可以引入“短視頻拍攝與剪輯”“幼兒心理與幼兒教育”等兼具實用性與新穎性的生活化課程。既可以讓農村老年人學到實用、前沿的理論和技能,又能學以致用,在積極與新興社會相融的同時,形成自由、溫暖的融洽討論氛圍。
(三)增設智能手機使用課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隨著4G網絡的普及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截至2020年末,我國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達55.9%,即一半以上的農村地區已經可以使用互聯網聯通世界。如果已經通網地區的老年人能夠熟練使用手機在互聯網上選取自己需要的功能,那么,各種各樣的短視頻平臺、聊天應用、購物軟件就可以讓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當前,我國已有多個城市開展了“科技助老進社區”的教學服務,如廣東省東莞市在2021年3月組織志愿者進入東城街道各社區,手把手幫教老年人申領健康碼等智能手機的基礎使用方法;山西省陽泉市的一批志愿者在2021年5月也攜手圖書館和書店,為社區老人義務講解線上閱讀、網絡預約掛號、使用微信支付等簡單易懂的操作流程,各地宣講成效十分顯著,受到了社區老年居民的熱烈歡迎。農村社區也可以根據當地老年人所使用的機型特點、對智能手機的了解程度,打造出接受度高、簡單易懂的操作課程。一方面,讓農村老年群體感受到互聯網時代的便利生活,與外出務工子女聯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消解了居家養老過程中產生的孤獨感。還可以與國內各高校取得聯系,在農村社區內部增設大學生支教點,鼓勵大學生志愿者加入智能手機使用課程的教學隊伍,不僅可以幫助農村老年人更方便快捷地完成手機操作流程,還可以為鄉村地區老年教育的開展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