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希成,宋瑩,王振,烏凱迪,張婷婷,陳星燃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缺血性中風是由于大腦內動脈閉塞,以致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而誘發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屬“中風”范疇。根據腦髓神機受損的不同程度,臨床分為中經絡、中臟腑兩大類。病發時以猝然昏倒、口舌歪斜、言語謇澀、半身肢體活動不利、偏身麻木為首要臨床表現。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高,且易反復發作,預后較差,治療難度大,康復周期長,經濟負擔沉重,使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對家庭及社會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1-2]。據統計,我國中風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有超過200 萬的新增病患,而東北地區因獨特的氣候及生活習性,其發病率與病死率全國最高[3-4]。全國著名老中醫陳景河先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七十余年,對中風疾病的防治有獨特的經驗和體會。陳老認為:“寒地多瘀,治宜活血”[5],其發病多因“伏邪郁結,或虛或實”,故對于本病的治療應“務求其本,宣絡開郁,理氣理血,貴在流通”,即缺血性中風的預防治療,應以通為主。本研究運用陳老自擬方劑益腦通絡方(即原健腦Ⅰ號)對血瘀型缺血性中風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服藥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中醫證候均有顯著改善,現報告如下。
患者來自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門診及病房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血瘀型缺血性中風患者,共176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8例。研究組中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2.0 歲;病程(0.5±0.2)年。對照組中男性46例,女性42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52.0歲;病程(0.5±0.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學批準號:2019-16)。
1.2.1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血瘀型缺血性中風的診斷標準[6]。癥見:頭暈、頭痛、頭重腳輕,偏身肢體行動不利或感覺異常,手指或四肢麻木,突發健忘,倦怠,口舌歪斜,言語不利,舌質紫黯,脈沉細等。
1.2.2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7]中的診斷依據。無意識障礙,無視力視野障礙,輕癱或偏癱或兩側癱瘓,偏身感覺異常,言語障礙,吞咽困難,運動失調,符合其中一項或以上,且持續時間至少為24 h;CT 掃描觀察到病變區域呈低密度表現,或顱內水腫,未見出血性改變;腦內血管造影檢查可見一支或以上的主干動脈高度狹窄或閉塞情況。
①符合中醫診斷標準,且辨證為血瘀型;②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③年齡45~72 歲,性別不限;④充分了解臨床試驗具體內容,自愿參加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⑤依從性好,能夠配合治療。
①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②排除意識障礙、休克等存在嚴重并發癥的患者;③排除具有其他頭部疾病,如顱內腫瘤、腦部外傷等,以及具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病患;④排除正在接受其他課題試驗的臨床受試人員;⑤依從性差者。
1.5.1 對照組
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51,規格:100 mg),每次200 mg,每日1 次;配合常規療法、個性化護理,配合他汀類藥物改善預后防止動脈斑塊形成,對高血壓者行降壓對癥治療,血糖異常者監測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并對癥治療,預防心臟病變,監測心率;合理調節患者的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并根據患者自身的身體狀況包括血液流變、微循環檢查數據進行調整,療程為2個月。
1.5.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益腦通絡方進行治療。組方:益母草30 g,何首烏20 g,葛根20 g,川芎20 g,杜仲20 g,紅花15 g,澤瀉15 g。隨癥加減:氣短者加黃芪30 g,白術20 g;胸悶者加竹茹15 g,梔子10 g;頭部疼痛者加草決明20 g,菊花15 g;血壓高者加杜仲15 g,生地黃20 g;肢體麻木者加天麻15 g,鉤藤15 g;大便干結者加大黃15 g,知母10 g。每日1 劑,加水煎至300 mL,早晚各1次溫服,療程為2個月。
1.6.1 血液流變學指標
抽取治療前及治療2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靜脈血進行檢測,比較治療前后血液樣本中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壓積及紅細胞沉降的變化。
1.6.2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標準[8]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價。治療前及治療2 個月后,記錄并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測評項目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語言、構音障礙、上下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等。
1.6.3 中醫證候評分
按照中醫證候評分標準[9]對患者進行癥狀體征評價。治療前及治療2 個月后,記錄并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評分。依照上肢體活動不遂、下肢活動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或不語以及偏身麻木的輕重程度依次劃分為無癥狀、輕、中、重度,并分別計為0、2、4、6 分;依照頭暈、痛有定處的頭痛、咳痰量、口唇顏色、肌膚甲錯程度、肢體強急癥狀的輕重程度依次劃分為無癥狀、輕、中、重度,并分別計為0、1、2、3 分;記錄舌質黯淡、舌苔厚膩、脈象弦滑癥狀,無計0 分,有計1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基本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或者全部消失,與治療前相比較中醫證候評分下降程度≥90%;顯效: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中醫證候評分下降≥70%,<90%;有效:中醫癥狀有不同程度緩解,中醫證候評分降低≥30%,<70%;無效:癥狀未見好轉,病情甚至更重,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為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率之和。
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滿足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并運用t檢驗進行比較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下降,且研究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對照組88研究組紅細胞沉降(mm/h)25.89±4.29 7.30±1.10*25.71±3.47 6.53±1.09*△88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血漿黏度(mPa·s)1.89±0.07 1.71±0.08*1.90±0.07 1.62±0.02*△全血高切黏度(mPa·s)7.47±0.41 6.22±0.86*7.73±0.84 5.73±0.70*△全血低切黏度(mPa·s)9.77±0.14 8.53±0.52*9.87±0.10 7.18±0.52*△紅細胞電泳(s)248.99±29.96 61.29±12.12*247.15±29.59 53.23±8.71*△紅細胞壓積(%)58.66±7.49 44.69±8.00*59.38±5.39 40.12±4.56*△
與治療前相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NIHSS 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7.50±2.44*5.70±1.78*△組別對照組研究組例數88 88治療前11.20±1.60 11.55±1.73
與治療前相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證候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17.35±1.76*13.45±1.19*△組別對照組研究組例數88 88治療前30.80±2.17 31.70±2.18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77.3%,對照組為65.9%。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首次出現“中風”這一病名,對于中風的癥狀概括為“不識人”“僻不遂”“肌膚不仁”“舌即難言,口吐涎”等[11]。《素問》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人過不惑之年后,正氣虛衰,七情所傷,易招致疾病。李東垣[12]認為:“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過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氣血同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二者相互轉化,相互制約,故而年老體弱或久病氣血虧虛不足者,血液運行無力,血流不暢,而致腦脈瘀滯,難以通順。陰血虧虛,則陰不制陽,內風擾動,攜痰濁、瘀血上犯,擾亂清竅,發為缺血性中風。故本病的病因,主要在“虛”“瘀”。《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曰:“中風,風乘虛而為病也”“虛固為中風之根也,惟中風之病由于虛”,更是指出中風的根本在“虛”,元氣虛衰,由虛致瘀易招致本病。而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特殊,有著獨特的嚴寒氣候及生活習性,春秋季節變換之際最易發病。外寒壅塞,阻滯氣血運行,兼素體正氣虧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易受寒邪侵襲,致血液內停。瘀血久停,壅遏阻滯于經脈之內,新血不生,清竅失于濡養,筋脈失于濡潤,以致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故陳老認為,在對于東北地區流行病的醫治過程中,需注重氣、血的調配運用,其主張運用“益氣活血化瘀法”,結合不同病情隨證治之[5]。
陳景河先生結合多年臨證經驗總結出的自擬方益腦通絡方(原健腦Ⅰ號),適宜治療中風先兆、缺血性中風,具有活血化瘀通絡、益精填髓、清利頭目之功。方中重用益母草為君藥,取其化瘀生新、行血養血之功,行血以化瘀血,養血而生新血;臣以何首烏,《本草求真》言:“首烏滋水補腎,且入通肝經,為陰中陽藥”“專入肝經益血祛風,更兼補腎,亦因其補肝而兼及也”,故方中何首烏取其補肝、益腎、養血、填精、祛風之功,得益母草、紅花相助,血行風自滅;方中葛根可清熱生津,以升發清陽之氣,又防藥燥傷陰,陰精隨清陽之氣上奉,濁陰自降,可以清利頭目;川芎活血散瘀、行氣開郁,可祛風止痛,通達氣血,能夠推動經絡運行,上行作用于中風患者的頭部,散血中氣滯,消除瘀血,有效減緩半身不遂癥狀;佐以杜仲行其補肝益腎、強健筋骨之功,合何首烏以生髓健腦;以紅花為使,有較強的活血化瘀功能,活絡通經,補泄兼之,能助益母草行血養血之力;腎主水液、通于腦,若腎氣化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出現異常,則形成腎濁水飲的病理產物,上犯清竅,引起暈眩,方中澤瀉量輕,取其淡滲之功,瀉腎濁以健腦。諸藥合用則化瘀行血,暢通氣機,補益肝腎,生髓益腦,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調整機體平衡,以奏其效。
現代醫學認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動脈栓塞及腦血流低灌注有關,血管內皮受損、血小板聚集和血脂異常代謝時可能會誘發缺血性腦卒中[13-14]。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益腦通絡方中主要藥物的成分能夠直接擴張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可以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高脂血癥,從而拮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保護神經細胞和受損血管,從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本研究表明,益腦通絡方能夠活血化瘀通絡、益精填髓、清利頭目,擴張外周血管,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增加血流量,調節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病患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這一療法為臨床防治缺血性中風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