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到了中生代的最后一個時期——白堊紀時,陸地生態系統迎來了一次重大的變化,生活在那個時候的動植物有了爆發式的增長,曾經的聯合大陸進一步解體,新的生態環境讓氣候也有了巨大的變化,恐龍不斷進化,但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生物卻最終滅絕了。這是為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答案吧!
白堊紀是繼侏羅紀后中生代中的第三個地質年代,距今約1億4500萬年至6600萬年,它也是自寒武紀(距今約5億4100萬年至4億8500萬年)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白堊紀最早是由比利時地質學家讓·奧馬里烏斯·德·哈洛伊在1822 年提出的,這個名稱源自拉丁文的“白堊”一詞,用于指代西歐由海洋無脊椎動物的殼體沉積形成的白堊層。
到了白堊紀,恐龍家族增添了很多新成員。地球上的海陸分布也從那時起慢慢成為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不同的是,當時主宰海洋、陸地、天空的還是像恐龍這樣的爬行動物。
白堊紀早期,曾經的聯合大陸進一步解體,逐漸形成了現今南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大陸的雛形。
在漫長的白堊紀時期,雖然也出現了數次短暫的涼爽期,但大部分時間延續了侏羅紀悶熱潮濕的氣候,植物界出現了新氣象,被子植物迅速崛起,演化出了眾多的門類,它們和其他綠色植物一起構成了恐龍家族食物鏈的基礎。那時也發生過很多次海平面上升的海進事件,沼澤地大規模擴張。
在相對短的地質時期(又稱地史時期)內,由于海平面上升或陸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積擴大、陸地面積縮小、海岸線向陸地內部推進的地質現象叫作海進,也稱海侵。
在白堊紀將近8000 萬年的時間里,恐龍家族先后出現了數千種肉食恐龍。除了我們熟知的霸王龍、迅猛龍以外,還有擁有“最強大腦”的傷齒龍,被誣陷為“偷蛋賊”的竊蛋龍,最善于奔跑的似鳥龍,爪子超長的鐮刀龍,長著恐怖“大手”的恐手龍,背上長著帆狀物且像鱷魚一樣兩棲生活的棘(jí)龍,長著大腦袋且體形趕超霸王龍的鯊齒龍和巨獸龍,長著“牛角”和滑稽小手的肉食牛龍,長著“犬齒”的畸齒龍,以及眾多帶羽毛的“鳥樣”恐龍等。
恐龍的多樣性在白堊紀達到了頂峰。然而,除鳥類以外的恐龍在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不僅陸地上的恐龍,滄龍、魚龍、蛇頸龍等海生恐龍和天空霸主翼龍也都一同不見了。盡管還有少數哺乳動物、小型爬行動物、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幸存了下來,但動物的種類已大不如前。
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但大部分專家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從而造成了大量生物的滅絕,其中就包括恐龍。
那為何有這樣的推論呢?原來,科學家發現在白堊紀結束時期,整個地球的巖石層都含有高濃度的化學元素——銥。地球本身并不存在這種高濃度的銥,只有“天外來客”隕石中才有。這就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恐龍滅絕提供了依據。
經過深入研究,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給我們描述了當時的場景:在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 千米的小行星從天而降,一頭撞在了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上,這次撞擊相當于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撞擊掀起了驚濤駭浪,海水吞沒了臨近的北美洲大陸上的恐龍和其他動植物。撞擊揚起的碎屑和煙塵籠罩了整個地球,大地因為失去陽光的照射而陷入了長達數年的“冰冷低溫”狀態。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了植物,草食恐龍和以草食恐龍為食的肉食恐龍也相繼死亡……
這樣一次地外天體撞擊事件——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事件最終導致了地球生命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又名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K-Pg大滅絕事件等)。
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并不是恐龍滅絕的唯一原因,不少地球生物在這之前就已經陷入了生存困境。在“天外來客”到地球之前,位于今天的印度德干高原上的超級火山噴發,大量的熔巖和酸性氣體導致了海洋的酸化,并可能在撞擊發生前的相當一段時間里已經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小行星撞擊地球很可能進一步促進了超級火山的噴發。
另外,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還存在氣候變遷說、物種變遷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等很多假說。不論主流的小行星撞擊說中提到的事情是否真的發生過,恐龍的滅絕都是一個奇特的事件。我們獲得了珍貴的恐龍化石,使科學家能夠持續地進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恐龍家族的滅絕之謎能夠被人們徹底解開。
天津自然博物館始建于1914年,前身為北疆博物館,是由法國動物學博士桑志華創辦的。現在,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它以“家園”為主題,為我們講述著從遠古到當代、從天津到世界的“家園”故事。
在這里,我們能夠看到巨型恐龍骨架、近萬件古生物化石、巖礦化石以及現生動植物標本,從而了解地球家園38 億年來生命世界的演化歷程,能夠參觀國內首家位于博物館內的活體蝴蝶園,近距離欣賞美麗絕倫的蝴蝶及標本,還能看到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的還原場景,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博物館還有豐富的互動活動,你既可以親手制作一枚晶瑩剔透的琥珀,也可以到4D電影院里觀看史前動物奇幻大片,煙霧、氣泡、水流,俯沖、旋轉、震蕩,多方位感受遠古大自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