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哈頓的高樓群
“9·11”恐襲20周年紀念,重新勾起對于摩天都市的復雜情緒。
摩天大樓初現于19世紀的芝加哥。這種超高樓曾被譽為“讓土地吐錢的機器”,如今卻可能是場虧本買賣。
如同世貿雙塔倒塌所揭示的,摩天樓宇不啻是“火災放大器”。它的豎井猶如煙囪,加劇火勢蔓延;它采用的輕鋼,在600攝氏度下,強度和面條差不多。
從實用性來看,摩天大樓易致鋪張浪費。迪拜有五座塔有著“虛榮高度”,其中平均有31%的空間被浪費。
疫情當頭,就連“世界中心”曼哈頓的高樓都有一半閑置。
話說回來,海灣國家的摩天樓宇建造高潮迭起,展示了伊斯蘭世界摩登的一面。828米高的全球第一高樓哈利法塔,賦予阿聯酋不菲的軟實力。
相對而言,日本人還是愿意生活在沒那么高、每層空間更廣一些的建筑物中。大都會東京的市中心很“矮”,商業區銀座不過10層高。
歐洲有2/3的摩天大樓,是在2000年之后才開始修建的。保護歷史地標建筑形成的天際線,限制了摩天樓們的生長。華沙反而因為曾在二戰中被徹底摧毀,有了建高樓的不羈空間。
伴隨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化進程,向天要空間是必然趨勢。但過猶不及,城市管理者當謹防“摩天大樓建成之日,成了經濟衰退之時”。
策劃 | 本刊編輯部? ?統籌 | 吳陽煜? 謝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