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紓驊

1988年,阿富汗喀布爾,蘇聯裝甲車在街頭巡邏
近日,美國在阿富汗的撤軍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自美軍C-17運輸機起落架艙的墜亡悲劇,至喀布爾機場附近造成上百人死亡的自殺式炸彈襲擊,此次8月31日之前結束的,從被稱作“帝國墳場”的阿富汗的撤軍計劃波折重重。
8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吸取了蘇聯在阿富汗駐軍的經驗教訓,不會派軍隊參與該地區所有人與所有人的沖突。”一向以強硬立場示人的普京的此次發言,除了向俄羅斯國內及國際社會表態絕不派兵介入阿富汗外,也體現了他對上世紀70年代蘇聯軍隊在阿富汗的重大失敗至今仍有余悸的心態。
在始于1979年12月蘇軍出兵阿富汗,終于1989年2月蘇聯撤軍的蘇阿戰爭中,大批先進武器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大多數如今仍在各國服役。

1984年5月,蘇聯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在阿富汗戰場上
1979年底,蘇聯出動了7個現代化師8萬余兵力大舉入侵阿富汗,在兩個月內占領了阿富汗大部分主要城市及交通干線。大部分阿富汗政府軍未作抵抗,便繳械投降,歸順蘇聯支持的卡爾邁勒新政權。在個別不承認新政權的省份,蘇軍出動大規模現代化兵力,對成為阿富汗叛軍的武裝分子進行陸空立體的大規模“清剿”。
在戰爭中,蘇軍的機械化裝甲洪流包括各種現代化裝備,如T-62坦克、BMP步兵戰車、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及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等。其中“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在蘇阿戰爭中,發揮了令人驚嘆的適應性和恐怖的密集火力。
“石勒喀河”采用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水陸兩棲坦克PT-76坦克底盤,戰斗全重為19噸。由于拆除了涉水設備用于儲存彈藥,“石勒喀河”并不具備兩棲能力。它代號中的23-4,意為采用23毫米4聯管AZP高射機關炮。在防空時,它一般采用雙管同時開火、交替發射的短點射方式攻擊,也可四管同時射擊,提供極高的火力密度。
“石勒喀河”的研發,是為了更好地針對低空作戰的戰斗機及攻擊機。它配備一臺J波段RPK-2對空雷達及配套火控裝置。鑒于當時的電子信息技術水平,此套電子火控系統對高速多架次飛機進行精確識別的能力有限,但與之前服役的防空機關炮相比,大幅提高了射擊精度。
“石勒喀河”在發生于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初次參與實戰,取得了擊落美式裝備的以色列空軍31架飛機的輝煌戰果。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石勒喀河”又擊落了以色列空軍戰損中1/3的戰機。此后,美國的軍事承包商紛紛重新衡量攻擊機的制造標準,如把A-10“雷電”攻擊機的機腹裝甲厚度大幅提升,冀求達到可抵御“石勒喀河”機關炮射擊的程度。

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
遇事不決先上“石勒喀河”,進行地毯式掃射,成為了一些部隊的作戰法寶。
在蘇軍154獨立特種分隊突襲“時任阿富汗總統”阿明的戰斗中,“石勒喀河”擔任了主要的火力掩護任務。此后,在地勢崎嶇多山的阿富汗,由于反政府武裝并無空軍,本應為裝甲部隊提供伴隨防空火力的“石勒喀河”轉變了功能,作為掩護步兵的火力壓制武器使用。

RPG-7反坦克火箭筒
蘇軍將一些“石勒喀河”的雷達及相關設備拆除,騰出空間貯存彈藥,使得它可以搭載3000發的曳光穿甲燃燒彈及曳光高爆燃燒彈。由于炮塔的高低射界為-4°至85°,“石勒喀河”火力覆蓋面積極大。在蘇軍的一次次“清繳”行動中,遇事不決先上“石勒喀河”,進行地毯式掃射,成為了一些部隊的作戰法寶。
雖然“石勒喀河”對裝甲目標威力不高,但對于土木水泥工事或山巖洞穴的攻堅,可達到摧枯拉朽的效果。它四個炮筒中噴射的曳光彈,猶如橫亙天際的一條火河,大大提升了蘇軍步兵的安全感,也給阿富汗反政府武裝帶來慘重的傷亡。
在戰爭中期,蘇軍及阿政府軍控制著主要城市及交通線,廣大山地及農村地區則是反政府武裝活躍的舞臺。1983年9月12日晨間,喀布爾附近的公路上,一隊滿載補給品的車隊緩緩行進。
車隊主要由烏拉爾-375卡車組成,由BMP步兵戰車間雜護送。車隊行進至喀布爾西南30公里左右的杜蘭—奈巴扎爾公路時,遭到了埋伏在公路兩側的約60名反政府武裝分子的伏擊。該車隊既沒有大量步兵隨護,也沒有武裝直升機保護,是游擊小隊最理想的伏擊目標。
在耐心等候車隊大部進入伏擊圈后,反政府武裝游擊隊對車隊暴露出的側翼,進行猛烈的飽和攻擊。他們使用迫擊炮、無后坐力炮及RPG-7反坦克火箭筒作戰,而缺乏步兵的蘇軍只能窩在裝甲車內還擊,失去了戰術主動性。到戰斗結束時,游擊隊付出了包括指揮官在內的20多人傷亡的代價,擊毀了33輛裝甲車及27輛卡車,其中取得最多戰果的就是RPG-7反坦克火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