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國學大師季羨林在《真話能走多遠》一書中說,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為了戰勝金融危機,“天宮講壇”召開了一次座談會。請各方神圣結合本地實際,談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第一個發言的是項羽。他歷數早年指揮雄師數十萬,橫行天下,各路諸侯皆俯首稱臣。他是諸侯盟主,頤指氣使,沒有敢違抗者。鴻門設宴,嚇得劉邦像一只小耗子一般。項羽滔滔不絕,正說到盡興之處,忽然站起一位天神,問他:“四面楚歌,烏江自刎是怎么一回事呀?”項羽立即垂下了腦袋,仿佛是一個泄了氣的皮球。
第二個發言的是呂布,他手握方天畫戟,英氣逼人。一開口,呂布就大肆吹噓自己如何戲貂蟬,怎樣殺董卓,為天下人民除害。還有虎牢關力敵劉、關、張三將,天下無敵。正說得眉飛色舞,張飛高聲打斷了他的發言:“白門樓上向曹操下跪,懇求饒命,是誰干的?”呂布面色立變,流滿了汗,立即下臺,像一只斗敗了的公雞。
第三個發言的是關羽。他久處天宮,大地上到處都有關帝廟,房子多得住不過來。他發言時,首先提出要“穩定房價”。但話沒說三句,就談起“過五關斬六將”。尤其說到用青龍偃月刀挑起曹操捧上的戰袍時,便不禁圓睜丹鳳眼,猛抖臥蠶眉,興致淋漓,令人肅然。但有一位記者突然發問:“能不能講一講走麥城的全過程?”關公立即灰頭土臉,神色倉皇。
組織大家開會,本來是要解決“金融危機”的問題,而項羽、呂布、關羽這些發言者,怎么都講起了自己的威風和戰績?幸虧有人及時出面制止,要不然,還不成為“政績展示會”和“評功擺好會”?
初看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很新鮮,很好笑。但掩卷遐思,卻發現這樣的事情,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開會的時候、匯報的時候、總結的時候、評比的時候、喝酒的時候、聊天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講成績滔滔不絕,講能力眉飛色舞,講勞苦慷慨激昂,講貢獻口若懸河,講優點長篇大論,講毛病惜墨如金。
每一個武將,都會有一些戰績;每一個官員,都會有一些政績。即便沒有政績,但起碼也在這個崗位上開過一些會議,發過一些文件,做過一些決策,干過一些事情。而且不論這方面那方面,總會收到一些效果,取得一些進展。甚至,每一個成年人,都會有一些閃光的歷史。或者學習成績優秀,或者體育比賽獲獎,或者歌喉一鳴驚人,或者為人誠實善良,或者曾經見義勇為,或者多次慷慨解囊,或者能夠吃苦耐勞,或者敢于闖蕩四方,或者文章出類拔萃,或者技術不同凡響,或者從政步步高升,或者經商業績輝煌,或者學生桃李滿天,或者美譽傳遍城鄉。好事人人做,好心人人有。只是有些人愿意講,有些人不愿意講。
私以為,好提“當年勇”的,主要是這樣六種人。一是好大喜功的人,一旦得志,便趾高氣揚;二是驕傲自滿的人,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三是升官心切的人,總嫌自己的官小,總怨自己的權少;四是爭名逐利的人,虛榮心極度膨脹,所以便時時處處把自己的光環頂在頭上;五是信心不足的人,現在沒有成就,未來沒有思路,只能拿過去說事;六是發展不順的人,只有曾經的戰績,才能掩蓋內心的不平。
我認識一位作家,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講自己的坎坷經歷和輝煌業績,大家都感動得不得了。但此后十年,每次見面和開會,他總是像祥林嫂一樣,一遍又一遍地嘮叨自己那點兒破事兒,所有人都聽膩了。
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無論什么樣的“當年勇”,都是一段歷史。過去的輝煌,不等于現在的輝煌,更不等于將來的輝煌。就像農民種田,播下新的種子,付出新的努力,才會有新的希望。
【原載《清風》】
插圖 / 開會變成“表功會”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