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瑋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這為我們繼續深入挖掘、研究、利用和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地弘揚抗聯精神和楊靖宇精神,促進通化市紅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省委高度重視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明確提出了“把東北抗聯的歷史發掘好、研究好、宣傳好”。通化市委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強紅色教育基地建設,通過抗聯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更好地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力量。
一、通化市紅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資源優勢
豐富的紅色資源。通化市紅色資源極為豐富、得天獨厚。全市共有革命遺址遺跡及紀念場館130處,其中已開發的抗聯遺址遺跡有60多處。近年來,楊靖宇干部學院深入挖掘和整合抗聯紅色資源,目前已形成“一核兩翼八區十線”的教學資源布局。“一核”即以楊靖宇干部學院為核心,含楊靖宇烈士陵園和東北抗聯紀念館兩處重要的紀念場館。楊靖宇烈士陵園擁有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等10多項“國字號”榮譽。“兩翼”即楊靖宇在通化域內建立的“河里抗日游擊根據地”和“老嶺抗日游擊根據地”。“八區”即通化市所轄的6個縣(市、區)以及梅河口市、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十線”即科學規劃、精心打造的10條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現場教學精品線路,含市區2條、集安市3條、通化縣(含楊靖宇將軍殉國地)3條、柳河縣(含梅河口市)1條、輝南縣1條。隨著抗聯資源的不斷開發,紅色線路還將不斷延伸和優化,為打造高質量的紅色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優越的環境和產業基礎。通化屬中溫帶濕潤氣候區,是山水生態特色突出的天然綠色立體寶庫。從生態環境上看,通化市綠色自然景觀秀美,地質生態獨特且保護完好。境內大小河流千余條,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森林覆蓋率高達67%,位居我國前列。近年來,通化市綠色空間管理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從通化市紅色教育環境上看,其先進的文化理念、濃厚的教學氛圍和一流的教學設施,是吸引和造就人才的重要條件,也是構建課程體系的有利因素。以楊靖宇干部學院為例,正在建設的學院占地89.53公頃,總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可同時接待1500名培訓學員學習和食宿。學院遵循“紅色學府、綠色校園”的規劃理念,堅持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時代風貌有機融合,致力打造獨具東北原鄉特色的當代紅色教育建筑示范群落,形成了“一條時間主線、四組主題雕塑和三個場景再現”的景觀系統,巧妙地再現了抗聯歷史上的重要時間點、重要戰役、重要活動區域和重要人物等,因此不僅是可供觀賞的紅色景點,而且是設有紅色課程的重要培訓現場。從產業結構上看,通化市被譽為中國中藥之鄉、葡萄酒之鄉、優質大米之鄉、松花硯之鄉、滑雪之鄉,形成了“國藥”“國硯”“國參”“國酒”等“國字號”特色品牌。通化市著力打造“3567”產業發展格局,現已形成的醫藥、特色食品、旅游三大支柱產業均為康養產業。紅色旅游已經成為通化旅游產業的支撐。
有利的社會保障。通化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與朝鮮接壤。從經濟區位上看,通化市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地帶和鴨綠江國際經濟合作帶的核心區,是我國最東端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現陸海聯通互動的重要聯接帶,是東北東部大通道的重要樞紐,是吉林省向南開放的重要窗口;從交通區位上看,通化至沈陽、丹東、長春、敦化等高速公路和通化至丹東鐵路建成通車,通化機場通航,通化至集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通化至沈陽、白河高鐵積極推進。當前為適應產業發展,輸出“紅色之城·康養通化”城市品牌的交通區位格局已初步形成,為促進通化紅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推進通化市紅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貫徹指導思想。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要求,加強通化市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積極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針對突出問題,研究破解之策,發揮紅色教育基地在推動通化振興發展中的重要平臺和促進作用,更快推進通化市建設全國一流紅色之城。
突出品牌帶動。科學規劃,統籌整合。對標井岡山、延安、紅安和紅旗渠等著名紅色教育基地,抓好頂層設計和品牌規劃。根據通化市紅色資源的實際情況,應以東北抗聯紅色教育基地為主,以“四保臨江”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紅色教育基地為輔,充分發揮“重走抗聯路”黨性教育培訓項目的品牌優勢,主題明確、特色鮮明,進而帶動各縣市區分基地建設,促進通化市紅色教育基地水平全面提升。
打造一流團隊。一是打造創新團隊。堅持發揚民主、集思廣益。二是打造奮進團隊。研發紅色教育教學線路,充實豐富歷史內容,打造基地精品課程和精品線路。三是打造和諧團隊。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均衡、緊密地結合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產業做大做強。
打造產業融合體系。依托東北特色資源實施“四個融合”,即資源融合、文化融合、業態融合、區域融合,推動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人文旅游融合發展,使紅色產業成為通化發展的新增長點。
責任編輯/李?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