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華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吉林時強調:“要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優做強,把提升全產業鏈水平作為主攻方向。”提升全產業鏈水平,做強實體經濟,是實現我省“十四五”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全球產業鏈,同時經濟全球化也遭遇逆流,我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成為常態,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取向的根本性變化。
對于我省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我省經濟外向度較低,受國際大循環影響較小;另一方面,我省產業鏈條較短且不完整,產業鏈技術水平和價值含量不高,參與國內經濟大循環能力不強。一是產業鏈不健全,產業鏈重要環節缺失。我省是老工業基地,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偏重于產品的生產和制造環節。從全產業鏈看,當前困擾我省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制造業產業鏈沒有形成一條完整、循環、互動的產業鏈。做為我省重要支柱產業的汽車、軌道客車等,本地配套率較低,重點制造業產業鏈上游或下游環節在區外,部分關鍵核心部件和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或區外提供。二是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產業鏈掌控能力不強。我省科教資源豐富,創新發展優勢明顯,但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偏低,科技對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支撐帶動作用不強。受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品牌、營銷網絡等方面的影響,我省多數產業和領域存在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一些重點產業在基礎零部件、關鍵材料、先進工藝、產業技術等基礎領域存在短板,很多產業處在價值鏈中低端,高端和終端產品比例較低,經濟效益大量外溢。三是新型基礎設施水平不高,產業鏈升級能力不足。我省產業鏈水平和發達地區的差距主要集中在產業基礎能力方面。我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將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但目前我省未來寬帶網絡、工業互聯網、數據庫、新興產業發展試驗場所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制造業關鍵工序數字化率偏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融合程度還不深,急需加快提升。
提升全產業鏈水平,就要打通產業鏈的梗阻和堵點,加快融入國內主要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產業鏈質量和效率,我省要主動補鏈、連鏈、強鏈和建新鏈,促進全產業鏈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升產業層次,爭取更為廣闊的產業鏈升級和增值空間,支撐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補鏈——夯實我省產業鏈發展基礎。補齊產業鏈的短板環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生態體系,重點是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和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關鍵設備、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市場應用的協同。我省要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主攻方向,推進在關鍵技術研發、全產業鏈布局、新型產業生態構建、自主品牌培育、本地零部件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圍繞智能化、輕量化,進一步優化本地零部件配套體系和產品結構,將吉林建設成世界級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研發、生產和后市場服務基地。適應5G、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數字經濟、電子商務、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智能應用場景、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智慧化交通基礎設施等,加快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撐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連鏈——促進我省產業鏈聯動發展。一是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支持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促進服務業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二是促進內外聯動發展。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新一代地鐵、高寒動車組、磁懸浮列車智能動車組等產品研制,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引進配套零部件制造企業,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的產業鏈。三是促進產業鏈、價值鏈聯動發展。實現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圍繞汽車、石化、食品、裝備、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著力推動研發外包、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流程診斷、技術測試與分析等行業專業化、社會化,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工業設計、節能環保、檢驗檢測、現代金融、售后服務等領域應用,形成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四是促進要素協同聯動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強化實體經濟發展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構建產業鏈發展協同保障體系,加快形成以自主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獨立品牌、高端人才隊伍等新要素為支撐的產業鏈發展新優勢。
強鏈——提升我省產業鏈控制能力。產業鏈控制主要包括全產業鏈控制和關鍵環節控制,這取決于產業鏈主導企業和核心零部件企業的核心能力。提升產業鏈控制力的核心是以企業和企業家為主體,培育產業主導企業和核心零部件企業,增強全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實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目標。要積極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調動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增強企業家投身實體經濟的信心。要激發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活力,建立適應重大技術攻關和產業鏈主導企業培育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要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開發,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若干“單項冠軍”企業。要強化創新型企業培育,把發展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數量多、質量優、潛力大、成長快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建新鏈——拓展我省產業鏈發展空間。在積極利用數字經濟、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做大做強制造業產業鏈。以“數字吉林”建設為引領,促進數字經濟與汽車、石化、食品、冶金、醫藥、裝備制造6大傳統產業的“1+6”融合發展,通過汽車“智能化”、石化“精細化”、食品“精深化”、冶金“綠色化”、醫藥“生物化”、裝備“高端化”,全面提升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水平。大力建設電子信息產業鏈。發揮光電子、汽車電子、電力電子元器件等領域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推進DLED和LED光電顯示產業協同發展,創新發展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低軌互聯網衛星產業,打造以“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為核心的遙感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壯大航天信息產業鏈。強力打造醫藥健康產業鏈。做強優質中藥、生物藥、高附加值化學藥和醫療器械“四大板塊”。推進人參、梅花鹿、林蛙、靈芝、五味子等系列長白山道地藥材及瀕危稀缺藥材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建設,建立完善可追溯體系,打造國內外知名的北藥基地。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黨校決策咨詢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