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與幸福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心理學家大衛·梅耶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現:“如果你問人們,金錢能否買來幸福,回答大多是否定的;但是如果你仍問這些人,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些錢,幸福感是否也會隨之相應增加,回答則大多是肯定的。”心理學家們還做了這樣的調查:他們詢問年薪在一萬五至三萬美元的人,至少需要多少收入他們才會感到滿足,回答者中很大一部分人年薪在五萬至六萬美元之間;同樣的問題,那些年薪在五萬美元左右的人則回答,如果年薪不低于十二萬美元,他們才會感到稱心如意。
過去的十五年中,許多研究人員對金錢與幸福關系的種種矛盾現象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結果發現,一些傳統的看法實際上是片面的,甚至是有誤的。比如下面的四種看法: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錢多多益善,因為錢能買來快樂。有了錢你可以擁有寬敞的豪宅,可以帶家人在迪士尼盡情地玩樂,可以買一輛舒適的名車。但是這些東西能讓你幸福嗎?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哈里·史克森教授說:“錢能買來快樂,但快樂不等于幸福。快樂是暫時的情緒釋放,而幸福是感情投入后精神上的持久享受。”
對于肯·歇茲來說,幸福不過是湖邊的一間簡陋的小木屋。他是一個普通的工人,收入不高,但為了讓他的三個孩子幸福,他在湖邊整理出一塊地,搭建了小木屋,屋前的大樹上還系上了秋千。他親自動手做了這些。現在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每每回憶到父親為他們做的這一切,他們總是神采飛揚,陶醉在幸福之中,感到無比溫馨。歇茲也說:“使這件事情變得特殊的,不是這條湖,也不是這間木屋,而是為此投入的感情。”
幸福的家庭看重這樣的感情投入,也看重那些有特殊意義的家珍,比如祖母傳下來的結婚戒指等。而不幸福的人更看重物品的金錢價值和實用價值——比如說貴重的項鏈、豪華的名車,這些人沒有看到物品與人的感情聯系,只想到這些物品能提高自己的身份,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使自己變得多么與眾不同,仿佛這些物品是一種物證,能證明他們是什么人,屬于什么階層。幸福的人也看重收入,但他們更善于將物品與家庭成員、親朋好友聯系起來,從而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滿足。
對于威勒特夫婦來說,他們最有價值的物品只是幾本相冊,這些相冊記載了五十七年來他們家庭經歷的風風雨雨和酸甜苦辣。威勒特夫人說:“這些相冊有相當一部分記載的是我們的辛酸與艱難,有戰爭造成的分離、經濟的窘迫、四次流產、長子的病故以及丈夫患癌的日子。”雖然有種種苦難,但他們一家人看到了彼此的濃濃愛意與無限深情,并從中找到了幸福。幸福的產生源于此。
當你不再需要為錢發愁的時候,你是不是選擇辭職,永遠過那種度假般的日子?研究人員發現,許多美國人認為,不再工作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有足夠多的錢。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工作又是大多數人之所以感到滿足與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勒二十多歲的時候創立一家旅游公司,經過十余載的打拼,在四十一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個擁有數百萬資產的富翁,于是他認為該享受了,便放棄了工作,在夏威夷購置了豪宅、球場及大型游艇,天天度假,天天玩樂,以為過上了幸福的日子。然而五年后,福勒就開始思念那段工作的日子,最后他當上了出租車司機,經常免費搭載殘疾人和老年人,這時他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付出愛心之后的滿足。
工作使人感到幸福,是因為工作可以增添人的生活信心和自我價值感。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們曾經用抽簽的方式隨機調查了一百三十九位富翁,發現他們當中60%的人在有了一輩子用不完的錢之后仍繼續工作或在短暫的放棄之后很快恢復工作。
“最親莫過于錢”,持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道理是:人萬一遭受什么天災人禍,錢總是能起到作用。但是,災禍給人帶來的內心的悲痛和傷害,錢是撫慰不了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需要親情,需要朋友,人生來就需要與人共處,共同處理事務。研究者們發現,收入的增加固然會給一些人帶來幸福,然而對于大多數幸福的人來說,他們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們熱愛從事的職業,愿意為工作付出精力和時間,喜歡感受工作中的種種挑戰。
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曾做過一次實驗,讓一組人列舉出近六個月來與自己說過知心話的人員名單。結果發現,那些能列舉出五六個知心朋友的人比那些一個朋友也沒有的人要幸福得多。雷巴切對朋友的重要性體會頗深。讓他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是:他的兒子出生后不久患了一種嚴重疾病,生命危在旦夕,這時他平時結交的朋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幫他到醫院陪護,有些為他料理家務,有些替他籌集費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朋友給他慰藉,是他的精神支柱。所有這些,都是不能用金錢來標價的。
這一點理查德·斯菲爾德是深有體會的。他從小就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二十歲時已經能很好地演奏鋼琴、小提琴等樂器,而且還能作曲。但是他的父母希望他實際一點,學一門將來能掙更多錢的專業。這樣他就選擇了經濟管理專業并獲得了碩士學位。憑著這樣的文憑,他在一家國際投資銀行謀得一份高薪工作。然而,他對音樂的熱情絲毫未減,把節假日等業余時間全都花在音樂上。三十多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為癌癥病逝了,這件事情使他感觸很深,他悟出:人生短暫,應該把有限的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上。他毅然放棄了高薪的職業,轉而從事音樂。盡管他后來的收入還不足在銀行工作時的一半,但他感到非常幸福。
道瑞絲·佩克是一位千萬富翁的獨生女,少年時就繼承了萬貫家財,成年后她可以隨意支配這些錢,要什么就去買什么,為了一次突發的奇想,她買下一架B-25轟炸機作為自己一次性的旅行交通工具。但是,她去世后,留給后人的書信及日記表明,她其實并不幸福,而是寂寞難耐,孤獨難熬。心理學家們分析,這是因為她沒有奮斗目標,而幸福應該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奮斗的過程。
瓊·史密斯也是一位富家女,曾兩次參加過奧運會比賽。她說:“盡管兩次比賽都未獲得獎牌,但是為了能取得好成績而付出的努力與汗水,使我對生活有了一個積極的態度:要想幸福地擁有,就必須辛勤地付出。”幸福是在你求取成功的奮斗的路上,有時結果并不重要。
【選自微信公眾號“鄧笛”】
插圖 / 金錢與幸福感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