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幾乎每年每月都有可能發生自然災害,這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災后如何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提高農業災害的預測、提高應對災害的應急管理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
當前,重慶市已進入防汛抗旱關鍵時期,據相關部門預計,今年重慶市總體氣候為旱澇交替,局部地區洪澇偏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隱患較大。同時,稻瘟病、稻飛虱、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暴發流行風險大,將對水稻、玉米等主要秋糧生產構成威脅。
抗災奪豐收,要準確研判、分區施策、未雨綢繆,更要科學施策。
“這幾年我國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但災害防控的短板和弱項還有不少。”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分析說,比如全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只有一半左右,一些抗旱機井被廢棄,有的坑塘庫壩也年久失修,抗旱應急能力不足。此外,農業防災減災的物資儲備體系還不完善,專業化的防災減災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面對這些“短板”,科學制定防災減災措施尤為必要。
“要有效避災、科學防災、精準抗災,做到物資資金隊伍早準備。”唐仁健說,要完善與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溝通會商,及時研判氣候變化趨勢。特別是對重要時段和重點區域,要發揮遙感等作用,加密墑情、旱情監測,及早發現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主動避災、科學防災技術措施。
“科技抗災是農業農村部門的優勢所在,要充分發揮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在災害評估、科技抗災、生產恢復中的作用,深入受災一線,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落實好抗災關鍵技術。”唐仁健表示,各地在抓好當前防災減災工作的同時,還要著眼長遠建強設施隊伍、健全機制體系,提升抗災的軟硬件能力。